近年来,一些网络暴力现象引发全网关注。网民的“声浪”很可能变成伤人利刃,互联网的高度普及让更多人身处这种潜在威胁之中。如何避免“网络正义”变成“网络暴力”?今年全国两会多位代表委员就网络暴力治理发声。值得注意的是,发声的代表委员横跨法律界、文化界、企业界,显现出网络暴力日益泛滥的普遍性和对其治理追责的紧迫性和广泛关注度。
@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李东生:目前我国在遏制和打击网络暴力方面,还存在法律法规适用性衔接性不强、被害人维权成本高以及平台主体责任缺位等诸多问题。国家应完善网络暴力的相关司法解释,针对打击网络暴力进行专门立法;加大对网络暴力责任主体的惩治力度,将情节严重的案件纳入公诉;明确各监管部门职责权限,落实网络平台主体责任,有效提升网络暴力应对效率。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建湖县天和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共青团江苏省委副书记(兼)鲁曼:当前我国没有专门针对网络暴力的专项法律,需要通过专项立法进一步明确网络暴力违法行为的民事责任、治安处罚及刑事责任,并提高全社会反网络暴力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观念。建议采取事先预防与事后救济相结合的方式,要先从规制网络平台入手,在法律中明确平台的事先审查责任。
@《北京青年报》:以专项立法遏制网络暴力,既是现实需要,也是民意呼声。制定统一的反网络暴力法,就预防和惩处网络暴力等一系列问题作出具体化、明确化的规定,不仅可以进一步明确网络暴力违法行为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提高法律法规的适用性、衔接性和实操性,还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反网络暴力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观念,推动“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