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相城区推进车联网建设
聪明的车 智慧的路 灵活的网(探访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
开栏的话
当前,我国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建设、智能市政、智能建造等一系列重点工作在有序开展。目前有哪些成果?获得了哪些经验?即日起,本版推出“探访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系列报道,力图探索可推广的机制模式,敬请关注。
前不久,家住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的市民吴菲开车出行,在找地方停车时,她在手机上打开“相城智慧停车”微信公众号,点击车主服务一栏的“查询附近停车场”,页面显示苏州北站的停车场“亮着绿灯”。从停车场取车回家时,不需停车扫码支付,出口处的电子设备识别到车牌,直接通过ETC扣款放行,一点都不耽误时间。
在相城区,“聪明的车、智慧的路、灵活的网”,已逐渐融入日常应用,构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智慧泊车——
解决城市停车难题
相城区委书记季晶介绍,近年来,相城区重点打造车联网产业,接连获批江苏省首批车联网先导区、江苏省首个数字交通示范区。目前全区已集聚车联网企业超百家,初步建立全产业链,覆盖30余个细分领域。
“高效便捷、省时省力的停车场及其支持系统,是优化交通的环节和智慧出行的基础,也是应用最广、受益人群最多的场景。”高铁苏州北站停车场项目建设方、苏州高铁新城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邵峰介绍,以该项目为例,经过几轮升级改造,高铁苏州北站停车场已经基本实现了智能化运营。
比如,在车网协同上,实时上传空位数量,根据路况有序引导就近停车;在支付方式上,以电子支付为主,提供无感支付、数字货币、ETC等17种方式;在自助开票上,率先开发牌号电子发票查询功能,支持离场开票,避免排队拥堵。
而未来实现停车功能升级换代的“自动泊车”,又是什么模样?
位于相城区的魔门塔(苏州)科技有限公司,前一段时间发布了由企业研发的自主泊车技术视频,引发不少网友关注。
视频中,车主在手机端点选指定车位后,车辆自行从地上停车场入口下坡,穿过身边的车流和人流后,找到停车位置,完成泊车;当车主取车时,可以远程“召唤”车辆回到指定位置。“在行程安排紧张、对地下车库地形不熟悉的情况下,特别是对我这样经常找不到车的司机来说,这种智慧泊车方案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吴菲坦言自己十分期待。
这一场景什么时候正式应用?先导(苏州)数字交通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茅志强透露,该项目正在测试阶段,已超出一般“辅助泊车”概念,进入到“自动驾驶”领域——车辆要进行改造、停车场设施要升级,还要有相应的后台系统支撑,这对车、路、网的协同要求更高,对新城建的要求更全面。而这,将成为相城区的新街景。
自动驾驶——
提供多元出行选择
“车辆关门起步,请坐稳扶好。”早上8点半,家住高铁新城建发泱誉小区的任微,在小区门口搭乘一辆绿色外观的小巴。乘坐4站,她在工作地点兆润广场楼前下车。一年多来,她习惯了乘坐这辆小巴通勤,往返于家、单位、进市区的地铁站之间。
这辆设9个座位的小巴车,没有驾驶员,只有一名安全员。
2020年10月,由轻舟智航和中国移动联合发布了常态化运营的5G自动驾驶小巴,共涉及4条路线,总长15.3公里。该自动驾驶小巴线路沿途设置多个站点,途经10多个路口,穿行近10个人车混杂的地铁站、高铁站、办公区、居民区和商业区,每15分钟一班,面向高铁新城片区有通勤需求的市民,免费提供出行服务,累计乘坐已超1万人次。
这是如何实现的?
任微提醒记者,注意看车厢里的一个屏幕。屏幕上是这辆小巴所“看”到的路况:黄色的是本车、灰色的是两旁建筑、蓝色的是往来车辆、绿色的是行人、白色的是交通线,还有红绿灯信号及限速。
轻舟智航品牌部负责人龙灿介绍,这辆小巴是普通巴士改装的,安装在车头车尾的2个长距离测量激光雷达、3个近距离补盲激光雷达、4个毫米波雷达和9个感知摄像头传感器,如同驾驶员的眼睛,密切观察着四周环境;线控系统就像驾驶员的手和脚,控制着方向和油门刹车;算法及软件好比驾驶员的大脑,生成各种指令、进行应对调整;5G网络则像遍布全身的神经,将信号实时传输。
有了“聪明的车”,小巴就能实现行人车辆避让、自动变道转向、红绿灯识别等功能。但要应对更多复杂交通场景,则离不开“智慧的路”和“灵活的网”。
“车和人一样,有视野限制,看得清这个路口,但下个路口是否拥堵?红灯还有几秒?有没有突发状况?这要靠路侧传感器提供‘超视距’辅助,如红绿灯信息推送、防碰撞预警、施工路段预警等。”茅志强介绍,区域内布设的5G基站,对车路协同需求进行了功能优化,实现厘米级精确定位,让行驶更平滑节能、安全可靠。
不少乘客和任微一样,选择这辆小巴不只图新鲜。
茅志强告诉记者,相比传统公交空载率高、收费标准低,微循环小巴使用上便民、定价上灵活,下一步可作为非高峰期的共享网约巴士,解决公交车空载率高的问题;实现完全无人驾驶后,还可以24小时运转,缓解夜间车辆较少、驾驶员疲劳等问题,提供“最后三公里”出行的多元选择。
无人物流——
提升生活便利程度
就在任微坐上自动驾驶小巴出发去上班的时候,在兆润大厦工作的工程师肖章华在楼下取到了自己的早餐。一刻钟前,他接到一个电话,告诉他昨晚在小程序上预订的早餐已经送到楼下了。
肖章华掏出手机,扫描送餐车上贴着的二维码,再输入取餐码,“叮”的一声,左上方一扇小隔间打开了,他熟练地取出自己的汉堡。是的,早餐不是快递小哥跑腿送来的,而是一辆无人驾驶的送餐车。
对这位刚刚工作的年轻人来说,这样的早餐方式很理想。“工作很忙,以前吃早点是个麻烦事儿,去店里吃要排队,点外卖送来就冷掉了,为了图省事干脆不吃早饭了。”肖章华说,去年看到送餐车在推广,就下单试试,没想到“真香”:送餐车每天风雨无阻开到指定位置,并能等上2小时,打开隔间看到里面有紫外灯消毒,还有保温或制冷功能,早餐吃得更放心。
和公交小巴不同,1米多高、个头小巧的送餐车,低速行驶在非机动车道上,从位于智驾运维港地下空间完成配餐后,沿着规划好的路线一路行驶:爬坡到地面,红灯停绿灯行,避让人群和车辆,停靠在写字楼站点,给用户打电话,完成无接触配送……
送餐车研发企业行深智能运营副总监邓菘介绍,结合5G北斗高精度定位和高精度地图,各类信号实时传输到送餐车,让它通过“眼睛”拍照和交互对比,明确感知所处的位置。
将快递配送到家门口的无人物流车、挥手即停的无人贩卖车、角角落落都不放过的无人清扫车……随着消费升级的加速以及5G的推广落地,车联网更多样和复杂化的应用场景出现在了街头巷尾。一辆辆智能车辆穿梭在相城的企业园区、住宅小区、商业广场,让吴菲、任微和肖章华们觉得,这座“未来之城”逐渐成了“现在之城”。(记者 姚雪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