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
来源:国际金融报 更新时间:2022-03-21


城镇化,是改善国民收入结构、提升农村地区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长三角的城镇化之路该怎么走?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长三角地区41座地市中,已有17座城市率先实现70%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目标,其中上海城镇化水平最高,202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接近90%。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列为工作重点之一。在此背景下,长三角地区该如何进一步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对此,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接受了《国际金融报》记者的专访。

在城镇化中深化一体化

胡小武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仅包括了交通、生态环境、文旅、产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一体化,更需要在城镇化发展上推动深度一体化合作。

“长三角城镇化发展不均衡、不协调问题依然存在。既有城镇化率超过90%的上海,也有苏南都市圈和浙北都市圈等城镇化率超过80%的发展地区,还有城镇化水平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苏北、浙西南,甚至皖北、皖西、皖南等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不及全国平均水平。”胡小武说,因此,要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须要加快推动长三角地区的新型城镇化规划的一体化操作。

“加快推进长三角新型城镇化一体化发展,有助于优化长三角地区的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就业布局和人口布局,从而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置的科学性,奠定重要基础。”胡小武强调,在长三角地区探索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乡村新社区的协调发展,依托长三角地区核心区发达的经济条件,以及区域内便利的交通条件,以长三角一体化城镇规划,推动共同富裕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规划布局和建设,有望为全国探索出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的新方案。

胡小武进一步解释称,未来中国的发展,必须要实现共同富裕型的发展导向,长三角地区的新型城镇化的科学规划和布局,有助于推进长三角地区真正走向一体化,即地区协调的一体化、城乡融合的一体化、高质量的一体化。

首先,新型城镇化的一体化规划,将能够通过规划导向,为长三角的产业空间、城市空间、生态空间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推进土地开发与利用的协调、均衡,从而带动产业优化布局、就业与人口的合理配置,缓解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人口压力,提升大、中、小城市的均衡、协调发展的能力。

其次,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一体化规划,能够通过产业承接转移、就业转移等方式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有助于优化苏北、浙西、皖北、皖西、皖南地区的城镇化布局和城镇化发展动能。提升上述城镇化水平较低地区的城镇化率。

最后,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一体化规划,还能为区域内的小城镇发展、乡村振兴带来更多机会。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植入、商业交流、文化旅游等方式,为乡村地区导入城市要素,让长三角广袤的乡村地区承接核心区发达城市的各种要素红利,从而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等共同富裕目标。

缩小差距是关键发力点

在胡小武看来,“十四五”期间,长三角地区一体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重要发力点是要聚焦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实现地区协调发展,提升低城镇化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能力和水平,建议推动苏北、皖北、皖西、皖南、浙西五大片区的综合性城镇化规划试点,实行补短板工程。

“同时,设立一批长三角核心区发达城市与五大落后片区的城市对口合作示范区,从产业布局上实现突破。”胡小武说,“此外,应规划建立200个以上的长三角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农村新社区建设,加快提升区域内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最终提升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一体化发展质量和水平。”

谈及具体的发展方向,胡小武认为,要推动长三角新型城镇化的一体化规划,真正从全区域的土地、资源、空间、人口、生态等要素进行全面统筹布局,根据产业与人口流动,积极推动大城市的老城区城市更新和新城区产业布局更新,让人口随着产业走,公共服务随着人口走。

首先,要加快推动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等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的老城内的现代服务业、公共服务业、文化旅游产业优化发展,推动更高质量的城市内城区的城市更新。

其次,各大城市需要不断优化新城区聚焦新产业、新居住空间、公共设施的配置,围绕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形成“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新型城镇化主城区新格局。

第三,苏南、浙北、南京都市圈地区要积极推动县域城镇化,推动既有的县域通过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推动县级小城市向县域中等城市或大城市形态发展,从而有利于推动县域的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能力,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第四,积极推动苏北、浙西、皖北、皖西、皖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发展规划,提升相对落后地区的中心城市能级,为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储备动能。

第五,强化苏南、浙北、南京都市圈等发达地区的中心镇建设,以小城镇发展为主线,培育一批重点镇、中心镇的强镇发展区域核,加快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推动重点镇、中心镇的城镇化能级提升,有助于带动周围农民实现“就近城镇化”。

第六,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广大乡村地区的乡村振兴战略,选择一批产业条件好、人力基础好、交通区位好的特色乡村,以更好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培育力度,推动乡村振兴,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和建立现代生活方式,进行乡村振兴的示范区建设,并逐渐扩展到全域乡村,加快推动长三角全域城乡一体化发展。

“总而言之,长三角新型城镇化一体化发展的这些具体战略及推进方式,是对长三角地区空间、土地、生态、交通等要素资源的科学统筹与协调布局。应积极推动形成超大城市上海,特大城市南京、杭州,大城市苏州、无锡、合肥、宁波等积极带动全域内的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最终实现长三角地区的地区协调、城乡融合、全域一体化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胡小武总结道。(记者 潘洁 )

作者系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