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精细化治理展现“双奥之城”魅力风采
来源:中国城市报 更新时间:2022-03-21

3月13日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闭幕式在国家体育馆举行,标志着本届冬残奥会圆满落下帷幕。受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影响,北京“双奥之城”“国际体育名城”等品牌热度直线攀升。在此背景下,北京市在赛事期间实施的街道专项治理、绿化环境改善、夜景亮化等工作,亦引起了海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相关专家称,北京体育名城的建设与奥运体育盛事的举办,既展现了北京市政府为保障赛事顺利进行所开展的一系列市政精细化治理的成果,也体现了过去一段时间,北京市相关部门在背街小巷治理、街巷文化建设、社区居民自治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落细落微强化治理

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中国城市报记者在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走访北京城区发现,一些有着冬奥体育符号、环境优美、功能性强的城市“微空间”出现在了部分街区中。

据了解,在众多街镇责任规划师的助力下,北京正平稳推动城市有序更新。街镇责任规划师从街巷地理位置、区域特点出发,深入挖掘当地历史底蕴,梳理街区历史文化内涵和遗址遗存,组成了一个个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团队。

冬奥会、冬残奥会前期,街镇责任规划师充分考虑市民意见,对北京绿化街景设计、建筑外立面改造、街区风貌、夜景照明等多领域提出专业意见、提供规划设计服务,不断方便居民生活、提升城市颜值。

在谈到街镇责任规划师的工作机制时,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街道责任规划师付斯曼表示:“责任规划师要用眼睛去发现,用身心去感受,用专业去支持,用责任去守护……为落实北京市新总规的四个定位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北京城市治理出现的新特征也引起研究机构人员的注意。北京城市学院科研部门党支部书记、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研究基地研究员冀文彦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重点谈到“落细落微”四个字。

“一直以来,提到高质量的人居环境,人们多会想到绿地、广场、滨水空间等。如果以人为核心,充分考虑人的感受、人的便利,传统公共空间不足以支撑当下的居民需求。”冀文彦分析说,“而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举办就是北京城市治理落细落微的重要契机。”

在冀文彦看来,北京街景设计、建筑外立面的颜值都得到许多改善,这是城市空间在更小尺度上的治理,是对传统中观或者宏观公共空间治理的有效补充。

“落细落微理念也推动城市治理智慧化和城市应急管理水平有效提升。”冀文彦表示,城市治理是资源理性配置且相对制衡的状态,通过智慧化手段可以高效地实现城市内所有群落的链接和互动,也可以让每个人参与其中。“智能化提示等举措,使城市中的每个人,甚至每个角落都成为人工智能学习的源头,也为下一步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依据和方法。”

据介绍,冬奥会、冬残奥会前期,北京市即提早谋划、提前部署、预案周全,面对突发大雪及时调整赛程,并协调联动高效除雪。“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应不变,才能做到处变不惊。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和活动,对城市应急管理水平的提升有许多裨益。这些理念和方法对其他城市开展同类型活动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冀文彦说。

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解决生活难点堵点

长效保持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良好的城市治理成果,不光要靠政府自上而下的指挥管理,还需要广大居民事前、事中、事后都主动参与。中国城市报记者了解到,早在多年前,北京市就孕育出了“小巷管家”社区治理模式。

2017年4月,东城区在全市率先探索由居民自己担任“小巷管家”的模式,这使得广大退休人员有了用武之地。该区“小巷管家”陈连英介绍说:“5年来,我们致力于‘管家’岗位,用心用情地工作,真诚地为街坊邻居们服务,受到了大家的好评。”

据悉,由老龄居民组成的东城区“管家团”,是一支弘扬奉献、互助、进步精神,充满正能量的志愿团队。目前东城区“小巷管家”参与人数已经达到4600多人,共计时巡查35.17万小时。“老龄‘小巷管家’帮助了他人、快乐了自己,在不断发挥余热的过程中,既提升了晚年生活的质量,也实现了提高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目标。”陈连英说。

除了“小巷管家”机制外,北京市多区还于近期推广以居民议事协商为主要方式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机制,使社区居民真正成为了社区治理的参与者、真正做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并形成了众多社区治理品牌。

在谈到品牌建设时,石景山区社会治理品牌“老街坊”代表陈雪说:“石景山‘老街坊’来自基层,源于群众,是建立在邻里守望相助的基础上,全区上下携手共治、责任共担的‘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新载体。”在石景山区,社区里小到邻里矛盾的化解、大到社区面的安全防控,细到家门口的烟头纸屑、广到生态环境的保护,都属于“老街坊”的工作范畴。

而西城区社会治理品牌“好商量议事会”通过居民自主自治,以“畅通渠道、汇集民意、促进参与”为目的,做到小事和平商议、大事和谐解决。

“好商量议事会”代表潘瑞凤表示,无论是邻里事、楼门院事的个别问题,如楼门照明收费、邻里漏水协调、家庭矛盾解决等;还是小区存在的共性问题,如物业服务、环境治理等;抑或历史遗留的难点问题,如老旧楼房综合改造、加装电梯等,“好商量议事会”都能做到居民共商共议、共建共治。

冬奥之夜华灯璀璨

电力保障安全续航

在现代人的眼里,灯、光、电三者密不可分,魔术般地造就了城市绚烂的夜景。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北京市东城、朝阳、石景山等区纷纷开展融合中国风和国际范儿的城市夜景亮化工作。

其中,作为北京的标志性景观和照明设施,长安街的华灯与彩灯、霓虹灯相映成辉、分外璀璨;石景山区鲁谷东街、实兴大街等30条主次干道均布置了发光灯笼,中国味儿十足;朝阳区北土城路与民族大道路口的“盛世华章”景观小品、中轴景观大道两侧的“双奥庆典”等景观设施,无不吸引着广大居民、游客纷纷前往打卡留念。

绚烂夜景下,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绿色供电与智慧电网是被如何保障的?

“在2019年1月30日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场馆绿电供应签约仪式上,相关部门就明确了3大赛区26个场馆赛期将全部使用绿色电能,这也意味着奥运历史上将首次实现全部场馆100%绿色电能供应。”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实际上,较早之前,国网北京电力城市照明管理中心即以奥运会、国庆为契机,实施了“北京亮起来”“奥运靓丽”“广场路灯改造”等一系列工程,从路灯灯型、光源、供电设施及控制方式等方面,对原有旧设备进行大规模改造,极大地改变了北京路灯外观和照明质量。

上述负责人介绍,如今,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的城市照明监控指挥中心对全市31万盏路灯实施一体化的管控和监测。监控指挥中心内的16块大屏幕和12块小屏幕组合成了一面巨大的屏幕,各种复杂的数据、设备运行状态情况在屏幕中不断变化着。这些高效联动、具有科技含量的设备,使冬奥、冬残奥会期间的北京既享有环保节能的供电方式,也坐拥璀璨夺目的城市夜色。(记者 王 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