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江:深化政务服务一窗通办 积极推行“2+2+2”新模式
“2+2”一窗通办模式是贵州省提升政务服务能力、优化营商环境的专属品牌,在全省大力推进“一窗通办”模式,提升企业群众办事效率的大背景下,铜仁市、碧江区立足市、区实体政务大厅同址同门的优势,积极探索“一窗通办”新举措,开创全省第一家“一窗通办2+2+2”政务服务新模式,最大程度便民利企,助力市、区营商环境再优化。
在“一窗通办2+2+2”政务服务新模式启动之前,铜仁市和碧江区政务服务虽早已同址同门,但由于两级办理权限不同,办事区域不在同一楼层,企业群众在政务大厅办事仍需上下求索,到处问询,办事环节多、等待时间长、服务成本高,严重影响着政务服务的高质量发展。自从市、区推行政务服务“2+2+2”一窗通办新模式后,打破了传统的市区按层级、按部门分割的受理审批服务方式,专门设置市、区通办物件流转岗,指定专人作为物件流转员,明确流转员的相关职责,进一步满足服务对象对办事更方便、更简单、更明白、好办事、好查询、最多跑一次的愿望。
“群众有需要审批的文件,由前台工作人员接件之后再交给我,我拿给相应的后台审批。盖章之后,然后我把资料拿给群众,一天下来平均办理十多件,这样就节省了群众的时间。”物件流转员张丽沙介绍。
“今天我是来办公积金提取和给老人家办慢病卡,以前办这两件事情,要跑两个窗口打两个号,现在我们只需打一个号,到一个窗口就可以把两件事办好了。非常便捷!”办事群众徐莎莎满意地说。
面对“一窗通办2+2”改革系统工程,结合单位实际,通过充分论证、反复研究,最终确定市级和碧江区作为一体化推进,立足于市、区政务服务中心 “同址”优势,提出了“铜仁市+碧江区、自然人+法人(含非法人组织)、咨询+投诉”的“2+2+2”模式。三个“2”的含义分别是:第一个“2”即“铜仁市+碧江区”。将市区两个不同行使层级的部门收件窗口整合成一个窗口收件,审批后台集中在一起进行分级分类审批,职能部门统一一个窗口出件。第二个“2”即“自然人+法人”。按照部门办理结果导向,分类设置自然人服务区和法人服务区,即中心大厅一、二层为自然人服务区,三层为法人服务区。第三个“2”即咨询+投诉。立足事前事后的服务和监管,突出咨询投诉、事前辅导,推进线上线下联动。大厅每一层均设置咨询和事前辅导窗口,及时为企业群众提供精准辅导。同时,依托贵州政务服务网“盯事在线”功能,在大厅一层设立“办不成事”受理窗口(办事难反映台)、投诉窗口,联动处理办不成事问题,实现线上线下全域覆盖。
“铜仁市、碧江区实行‘2+2+2’一窗通办改革以后,窗口人员分别获得了进驻窗口部门的收件办理权限,可实现所有进驻部门事项的一窗通办。申请人到大厅办理,就不要再去区分自己所办理事项所属的层级和所属部门,只需要了解自己办理的事,是针对自然人的还是法人或组织的,这样就大大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和体验感,节省了他们的办事时间。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2+2+2’一窗通办改革,在优化流程、压缩时限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市政务服务中心业务科科长刘妍汐说道。
据碧江区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滕佳介绍, 在一窗改革前,碧江区政务服务中心对外设置窗口76个,改革之后缩减到了12个对外服务窗口。负责前台的综合受理,其余人员负责后台审批、现场勘查等工作,有效解决各部门对外窗口分设而造成的“忙闲不均”行政成本资源浪费的情况。实行市区同一大厅、同一标准,真正实现了“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通过探索运行市区“2+2+2”一窗通办模式,为市区政务服务共建提供了新的思考,取得了“四破四立”的初步成效。即破人员归属壁垒、立审管分离模式;破部门自由裁量、立标准审批模式;破传统窗口设置、立综合受理模式;破部门信息孤岛,立数据共享模式。
截至目前,市、区各行政审批部门先后向市、区政务大厅赋权2280项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规范了事项申请材料、办理流程及时限,涉及市场准入、城乡建设、卫生健康、民生保障等领域,包含行政许可、行政给付、行政确认、行政裁决、行政奖励、其他行政权力及公共服务七大类型,遍及民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杨华 碧江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逢英 覃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