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独特经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更新时间:2022-03-30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内容。中央层面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尽管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一个理论命题被提出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治理实践却要追溯至其执政伊始。经过70多年的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建构起具有独特制度优势、适应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的,既灵活又坚韧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国家治理模式上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比较政治学的视角来看,中国国家治理的成效挑战了传统的政权体制和制度主义分析框架,为国家治理模式的讨论提供了新的经验材料,这种发展轨迹“无论是作为自变量还是作为因变量,对研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因此,对这一独特经验的认识和理解不应再因袭既有的抽象性、整体性视角,先入为主地加以预设,而应将其放置于历史脉络中,以其本身的演变为主角去挖掘和总结其经验特点。
始终坚持党在国家治理中的
核心领导地位
与西方国家的竞争性政党政治不同,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一直作为执政党领导着国家制度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这就使得党的核心价值和理念能够一以贯之,从而避免了西方的政党轮流坐庄式执政所带来的国家治理目标和手段的摇摆不定。
对中国70多年的国家治理实践进行分阶段考察,可以发现,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国家治理的图景呈现出从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到摸着石头过河,再到从实践自觉到理论自觉的发展路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主要围绕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以保障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任务,夯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基。自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在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经验教训科学总结的基础上作出的选择,标志着党的执政重心开始向经济中心型管理模式全面转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因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和国家就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和新战略,可以将其概括为“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的“五治”模式,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党以更坚定的信心和更明确的思路开辟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境界,标志着国家治理现代化从实践自觉进入理论自觉的系统性治理新阶段。回顾历史,正是因为对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坚持和完善,“中国之制”才能在当今国际政治舞台彰显其独特优势。
始终坚持制度建设
优化治理效能
所谓制度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构成,是一个“制度丛”,也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的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是党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形成的,并且被证明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这套制度体系不是固定的,而是开放的、演进的、前后承继的。这套制度体系及其优势集中体现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举国体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思想精神文化高度认同、共同富裕、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民军队保驾护航、坚持“一国两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多维度内容。
在西方国家普遍面临国家治理困境的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正不断被转化为良好的治理效能,无论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危难时期共克时艰,还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社会保持长期稳定,都是其成功实践与有力体现。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以“中国之制”支撑“中国之治”、以“中国之治”彰显“中国之制”的历史图示坚定了我们的政治认同与制度自信,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面对国际社会结构性变迁时能够稳如磐石,进而引领和推进“全球之治”。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厚植党的群众基础
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和价值所在。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治理始终围绕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和变化展开,而对主要矛盾的判定则完全以人民为出发点和旨归。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到改革开放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再到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无不体现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尤其是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来,党和国家将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升到战略部署层面,明确了要以社会治理为抓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政府组织主导,吸纳社会组织等多方面治理主体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治理活动,由此调动了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进一步夯实了党的群众基础。
通过梳理和总结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经验,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治理是一项具有动态性、特殊性和复杂性的理论与实践议题,既不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中找到的一劳永逸的标准答案,也不是沿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治理经验而获得,而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面对新的局面和要求,持续探索、随时纠偏,从而开拓出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信息技术的助推下,从经济格局、政治生态、社会秩序到价值观念,各领域均发生着颠覆性的变革和结构性的变迁,加之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久攻不克和持久影响,民族国家的治理正面临着风险社会的新考验。
对中国而言,在此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习惯于通过西方发达国家的各种先行经验和模式来认识中国、解释中国乃至规划中国。诚然,现代化先发国家为后发国家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示范,但也容易导致我们忽视或无视中国发展中那些独特的关键性因素,出现削足适履的错误。如何才能在瞬息万变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持续巩固制度优势、提升治理效能,以人民为中心,矢志不渝、全力以赴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这既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可为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提供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为全球治理实践贡献中国智慧和理论。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