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五”科教兴桂谱华章
来源:科技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十五”以来,广西科技事业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握西部大开发、加入WTO的机遇,瞄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和目标,坚持实施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的创新计划,以“创新、产业化”为主线,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全区科技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促进了产业技术升级,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2004年达到了41.6%,比“九五”末期的38%增加了3.6个百分点,为富民兴桂新跨越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广西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据2004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综合评价指标排在全国第23位,科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居全国第22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标居全国第15位,科研物质条件指标在全国排位由“九五”期末第28位跃升至第20位,科技活动财力投入指标由第22位上升至第19位,科技活动产出指标由第26位提升至第22位,环境改善指标由第15位提高到第12位。加速科技与经济结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科技创新支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围绕特色产业发展,组织开展了一批农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农业新品种的选育、推广、成果转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等科技计划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有效提升了广西农业科技创新与储备能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据统计,通过创新计划实施,累计组织实施2600多项农业科技项目,培育、引进、推广应用面在千亩万头以上农业种养新品种3200多个(次),选育新品种314个,30%以上成为了各地的当家品种。推广先进实用技术2000多项,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260多个,农业新产品产值累计超过900亿元,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平均超过90%%以上。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技术取得新的突破。在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下,育成并通过省级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共有114个,育成的新品种推广面积达1900多万亩,新增效益49.9亿元。农业适用技术的开发、引进、示范推广取得较好的成效。重点推广了水稻免耕抛秧栽培、高产高糖甘蔗、无公害水果栽培、低产劣质果园改造等综合技术。实施科技兴海工程,海洋资源开发成效显著。共引进新品种18个,形成14个名特优品种种苗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了14个成熟的生产技术规程和2个地方性技术标准;建立了工厂化养殖、池塘养殖、深海抗风浪网箱养殖等多种模式的配套技术;攻克南美白对虾集约化苗种繁育技术;大獭蛤工厂化批量育苗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培育出彩色海水珍珠,填补了我国彩色珍珠开发的空白。利用海洋生物技术开发出一批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畜禽疫病防治技术取得新成果。攻克了动物疫病PCR技术、多重PCR技术和核酸探针等多项检测诊断技术难题,应用这些技术可在几个小时内确诊动物疫病,使广西主要畜禽疫病诊断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制了MG、PRRSV、WSSV、结核杆菌等PCR检测诊断试剂盒,制订了10多项地方标准。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步伐加快。生物技术逐渐应用于动植物的品种选育,分子标记育种技术和植物组培技术取得新进展,提高了广西育种工作的技术水平;攻克水牛胚胎繁殖技术,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水牛胚胎体外生产和胚胎移植技术体系,生产出目前国际上最大的试管水牛群共24头,产下世界首例完全体外化冷冻胚胎移植试管水牛和世界第一例试管水牛双犊及成年体细胞克隆水牛,为奶水牛产业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电脑农业示范成效显著,建立了甘蔗、荔枝、龙眼、芒果等13个应用系统,在全区30个县推广应用,示范面积达200多万亩,主要示范作物的决策吻合率达到96%,降低成本3.2%—15.5%,亩增产12.6%,亩增效30.0%,受益农户36.59万户,户年均新增收入387元。农村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在全区14个地级市、54个县建立了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信息服务延伸到360个示范乡镇、96个示范村,每年促成农产品交易10亿元。科技创新支撑工业产品升级换代步伐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促进了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据统计,“十五”期间,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工业先进技术750项,开发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3500个,工业新产品总产值累计达1270亿元,工业新产品产值率由“九五”期末的11.2%上升到2004年的15.02%。优势产业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重大产品创新取得重大突破。桂林机床厂开发出45度型、自动立卧转换等四种数控自动万能铣头,打破了西方对高端数控机床核心技术的封锁,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为研制国产五轴联动、五面体加工高档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提供了核心技术保证;广西玉柴4W微型轿车柴油机填补了国内轿车柴油机的空白,工艺技术进入世界先进水平;柳州欧维姆建筑机械有限公司开发出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预应力锚器具,国内产品市场覆盖率达65%;制糖工业方面,开发了“压榨过程全自动控制系统”、“糖厂节水降耗闭合循环用水系统”等技术,填补了国内制糖行业自动化监控方面的技术空白;有色金属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拜尔法氧化铝生产新工艺等技术,国内居领先水平,结束了我国不能用纯拜尔法生产氧化铝的历史;成功开发出生产ITO靶材、立方氮化硼聚合体材料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推动了广西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林产化工方面,研究出歧化松香皂的脱色新工艺,完全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在软件产业方面,开发出基于复杂分布式应用的事务中间件软件产品,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取得新的进展。建立了柳州、南宁、桂林3个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城市,建立21家制造业信息化服务机构,在机械等七大行业中建立了132家制造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全区60%的制造业企业已应用推广了1—2个单元的信息化技术,提高了传统产业的制造技术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据国家监测综合评价,2001—2004年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标在全国排在15、16位。到目前为止,广西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417家,产值超亿元以上的企业47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765个。高新区建设方面,(园)区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国家级高新(园)区2个,自治区级高新(园)区2个。据统计,2001年至2005年9月,广西南宁、桂林、柳州、北海等4个高新(园)区实现总收入162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802亿元,创利税161亿元,出口创汇9.35亿美元,工业增加值已分别占所在市的工业增加值为30%、34.5%、14.4%、42.3%。科技进步有力推动了社会可持续发展。“十五”期间,广西在医药卫生、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利用、防震减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攻关和示范工程,取得丰硕成果。中药现代化进一步推进,建立了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广西)基地。岩溶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取得可喜进展,在8个不同岩溶类型区建立生态重建示范区,使植被覆盖率平均提高了22.4%,因地制宜地发展岩溶地区优质果树和高效旱作农业,示范区新技术、新品种应用普及率达到70%,单位土地面积经济收益提高60%以上。加速创新体系建立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科学研究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日臻完善。建立了国家级省部共建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各1个和25家自治区级科技创新金源单位,8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37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19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83个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技术开发机构1150多家;建立了90个生产力促进中心、14个常设技术市场以及一批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企业孵化器)和科技评估中心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了一批科研中试基地,建立了星火专家大院、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技术配送中心等各类农村技术推广服务组织1900多家;建立了以广西科技信息网为门户的科技信息网络体系和“三农”科技信息网,覆盖广西14个市、153个县(区)。

  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据统计,2001年以来,广西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10345件和5904件(2001—2005.11),分别比“九五”增长了39.1%和27.6%,科技成果登记1619项,组织成果鉴定773项,广西科技进步奖495项,2003年首次评选出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环境

  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23家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完成转制工作,面向市场能力增强,科技成果产业化速度加快。

  至2004年底,实施了95个产业化项目,实现市场化的新产品128个,完成产品销售收入4.9亿元,利税8000多万元。区直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内部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科技体制改革成效明显,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实施取得成功,带动了农民增收。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完善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制度,管理机制进一步开放和透明。出台了一系列科技政策法规,促进了科技创新环境的不断完善。科技投入体系逐步完善,2004年,广西财政科技投入达6.81亿元,R&D经费内部支出11.96亿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67.7%、44.6%。科技活动人员数达5.21万人,其中科学家、工程师人数3.43万人,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65.8%。加强交流合作科技“三引”硕果丰

  大力开展科技“三引”(引技、引智、引资),取得丰硕成果。2001—2004年,共组织广西科技活动周新技术新产品交易会、北京科博会、深圳高交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重大会展的科技“三引”(引资、引技、引智)活动30多次,签订合作项目900多项,签约金额174.76亿元,签约项目合同履约率为45.8%%,资金到位率为38.1%。科技对外合作领域不断拓展。据统计,已与5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实施国际合作项目70多项,已派出团组198个,691人次;邀请及接待来华团组205多个,804人次。科普工作卓有成效公众科学素养较大提高

  品牌科普活动充满活力。“十五”期间,广西科普工作开展有声有色,继续坚持举办在全区乃至全国都产生了积极影响的广西科技活动周,坚持每年五月举办全国科技活动周广西区活动和广西十月科普大行动。创办了双休日博士、教授科普讲座等一批规模大、影响广、效果好的品牌科普活动,通过品牌科普活动起到了带动辐射作用。据统计,“十五”期间,平均每年专家和科技人员下乡数万人次,培训农村技术骨干和农民专业户400多万人次;每年有200万中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科普教育活动;职工技协活动创经济效益8.1亿元。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建立各类科普示范基地1737个,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120多个。科技工作面向基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十五”以来,坚持“环境营造、智力支持、能力提高、项目带动、管理促进”等工作思路,分类指导县(市)科技工作。加强了县(市)科技进步工作,广西科技厅支持建设了16个县域科技创新示范点,48个市(县、区)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在县(市)的推广,实施奶水牛产业化与黄牛品改、蔗糖产业化、区域特色农产品培育及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等一批影响大、带动性强的科技项目,以项目带动,推进县(市)特色产业发展,形成桑蚕、甘蔗、茶叶、木薯、水果、中草药材、食用菌、竹浆纸、奶水牛等一批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