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是第七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今年教育活动的主题是“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感悟新时代国家安全成就,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
随着全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推进,网络安全风险不断增加,并加速向现实世界渗透,网络安全事关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
近年来,我国网络安全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等法律法规出台,推动网络空间法治进程迈入新时代。“加强国家安全等重要领域立法”“增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提升数据安全保障水平”“聚焦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促进网络安全发展的部署也密集出现在各类规划中。同时,相关行业规章和技术标准密集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政策,加大对网络产品安全漏洞、车联网安全、物联网安全、工业互联网安全、5G网络应用安全等细分领域的管理,网络安全标准和管理体系日益完善。
政策的出台有效促进了技术创新和应用落地,推动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网络安全产业规模约为2002.5亿元,增速约为15.8%,网络安全产业供给主体日益多元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得到了资本市场的关注,2021年我国网络安全产业融资总额达到158.9亿元,同比增长约52%。据预测,到2023年网络安全产业规模超过2500亿元。
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网络安全能力的全面提升。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网络安全保障的“零事故”是我国强大网络安全能力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国网络安全能力全方位提升,去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威胁和漏洞信息共享平台正式上线运行,督促网络产品提供者及时修补和合理发布自身产品安全漏洞;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建立,在15个省市开展试点;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监测体系建成,已累计覆盖165个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车联网卡实名登记管理全面实施,预计到2023年底初步构建起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标准体系;通过开展摄像头网络安全集中整治等专项行动,社会生活各领域的网络安全威胁得到有效治理。
守护百姓安全是筑牢网络安全防线的根本要义。信息通信业开展“断卡行动2.0”及“打猫”行动,对高风险电话卡实施“二次实人认证”,上线“一证通查”服务和“12381”涉诈预警劝阻短信系统,为群众织就一张“防护网”。在全行业的不懈努力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近年来持续上升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去年6月至今实现立案数连续9个月同比下降。
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网络安全挑战。今年以来,我国外交部发言人数次回应境外网络攻击相关问题。根据相关报告,美国国安局(NSA)对全球47个国家及地区发起长达十余年无差别攻击,其中通信行业等关键领域为重点被攻击目标。网络安全挑战不断升级,网络空间已成为大国博弈的新战场。网络安全风险加速向各领域渗透,工控安全漏洞数量居高不下,煤炭、石油、电力、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行业的安全风险激增。
当前,数据已经成为关键生产要素,网络化、智能化已深入赋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网络安全风险向实体经济渗透趋势将更加明显。全面提升网络安全能力、筑牢网络安全防线不仅是确保经济社会稳定运行的关键,更是维护百姓切身利益、守护国家总体安全的重点。
信息通信行业肩负着守护网络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使命。要进一步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维护好经济社会运行的神经中枢;要持续完善网络安全防护、数据安全保护、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技术能力建设,全方位提升网络安全能力;加强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完善人才供需对接;要进一步深化巩固和深化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的成效,切实保护群众的“钱袋子”;提高网络安全产品的供给质量,完善产业发展生态;全方位筑牢安全防线,真正践行“网络安全为人民”的使命。(记者 苏德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