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举措打造“互联网+”思维下审批服务新体验
今年以来,宿城区全面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总体部署要求,以“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持续强化“互联网+”思维,着力在流程更优化、服务更集成、系统更智能等方面持续发力,积极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和格局,努力打造“简便、高效、无感”的审批服务新体验。
一是审批服务极简化,打造“互联网+”思维下简便办事新体验。精简申报材料。依托“超级管理员”工作室,在宿城区各级政务(便民)服务中心推行电子证照、电子材料的应用,并以此为支撑,开展新一轮的申报材料精简、归并。据统计,纳入精简范围的户外广告设施设置审批、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等31项高频事项,原需申报材料462项,开展精简归并后缩减为354项,预计全年减少企业群众材料提交16万余次,该项工作被列为宿迁市试点。精简办理时限。依托电子监察平台,对即办件的办理时限进行再细化,按照半小时、1小时、3小时进行精准分类,并纳入电子监察平台实时监察,实现更多的事项现场办结或立等可取。以公共场所卫生许可为例,全面赋权并纳入综窗办理后,区、镇两级服务大厅各办理窗口均实现现场发证办结。精简跑动次数。按照“不跑路、少跑路、跑近路”的目标追求,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推进不见面审批服务、最多跑一次和基层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等重点改革事项。围绕不见面审批服务中的数据孤岛难题,先后开展4轮集中攻坚,系统不兼容等10项核心难点难题得以破解。围绕就近办理,积极推进基层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宿城区15家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高标准投入运行。以双庄街道和项里街道为示范点,打造15分钟医保服务“圈”,初步实现群众“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二是审批服务集成化,打造“互联网+”思维下高效办事新体验。推进线上线下集成。坚持线上线下“同标同质”办理,在探索建设线下综合窗口的同时,积极推进线上综合窗口建设,分批次推进高频事项由综合窗口人员通过综合受理平台实行线上、线下无差别同步受理。在支口街道试点的“全员全科”改革,原先12个办事窗口精简为公安、卫计、民生、全科4大综合审批服务窗口,初步实现了从“进一扇门办所有事”到“找一个窗办所有事”再到“所有人能办所有事”的转变。推进关联事项集成。切实发挥好江苏省“一件事”集成服务试点的作用,在事项整合、流程优化、专区建设、常态化办理等方面持续发力,目前宿城区“一件事”线上办件超6万件,办理环节平均压缩55%以上、申报材料平均减少50%以上、办理时间平均缩减70%以上,减少跑动次数74%以上。以重点推进的企业职工退休“一件事”为例,改革后,群众到区市民服务中心综合代办窗口,仅需填写一张表,一次性递交7项材料,同步办理退休审批、养老保险待遇审核、医疗保险待遇计发、住房公积金销户提取、独生子女一次性奖励金申领、老年人优待证和敬老优惠卡等6个事项,7个工作日内即可完成所有手续办理。推进区域层级集成。针对部分事项涉及多个部门、不同层级的难题,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协同,首批出台区级协同事项清单260项,实现市、区、镇、村四级高效、规范协同联动。打破群众办事户籍地限制,通过“联网+联动”、窗口前移、代办帮办、增设“7×24小时自助服务区等举措,疏通了90个事项“一站+多点”办事渠道,实现区域内事项“跨街镇”无差别通办。
三是审批服务智能化,打造“互联网+”思维下无感办事新体验。在区级政务服务大厅探索建立“无证专区”,推进更多的审批服务事项实现“扫码办”“刷脸办”。变管“行为”为“管信用”,试点先行信用承诺简化审批改革,将46项工业企业审批事项容缺提交次要材料或改为证后核查。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将59项证明事项列入清单。“云柜”代办,服务“不打烊”。在宿迁市率先将“智能云柜”应用于政务服务领域,利用“宿城区便民服务”微信公众号,创新推出“延时服务”,推行云柜收发办件材料、审批结果EMS快递送和线上预约服务全程“不见面”,实现8小时之外点对点服务“不打烊”。目前“云柜”累计完成办件1000余件。“智慧政务”,办事“无感知”。按照“高点定位、创新机制、智能高效”原则,推行“智慧政务”项目。围绕“智能导服”“辅助申报”“电子材料预审核”“排队叫号”“自助服务”等,推进智能化系统升级,为企业、群众提供集约、智能的“量身服务”。目前,“智慧政务”项目已纳入宿城区年度为民办实事、“三争三创”重大改革创新项目重点议事议程,专项部署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