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的竞争,不仅是经济的竞争,而且是政府效能的竞争、政府服务理念、政府管理水平的竞争。实践证明,区域发展中经济社会领域改革的每一步进展都有赖于政府改革的实质性推动,而政府改革的滞后,也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主要瓶颈
放在中西部乃至全国的竞争平台,区位优势并不明显的成都创造优势,在新一轮竞争中怎样走出一条快速发展之路?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赋予了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众服务”新的四大职能。这样的职能要求政府必须适时实现角色的转变,转变为面向公众的服务型政府。同时,《行政许可法》的颁布,为政府的行政许可权力设定了法律的边界,以此确立“有限政府”观念,是对过去“全能政府”、“无限政府”观念的矫正,这样既可以防止行政机关滥用公权力,过多介入本应由公民个人、市场机制或中介组织自己管理的事情,又可以为政府减负,督促政府把该管的事情管好。
在这个背景下,2001年底,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这一重大的战略决策,首先试点的就是市工商局、市公安局和当时的市市政公用局等三个政府部门,由此,一场涉及政府职能转换、观念更新、体制变革的地方政府改革实践在成都拉开了大幕……
车管所里
展现不一样的成都
2006年2月11日,郫县犀浦镇,成都市车管所。
这是农历新春佳节上班后的第一个周末,从北京来成都定居的市民郭先生和他的爱人开着新买的丰田,到这里给爱车办牌上户。看着车管所外长长的车龙,想着万一这里办事效率不高……郭先生的爱人犯难了:“要不咱找人代办算了?”
两人决定去找“托儿”。可转悠了一圈,夫妇俩却没找到一个“托儿”。车管所附近一家修车店的师傅为他们解了心中的疑惑:早没这些不正规的“托儿”啦!你们不用担心,自己去办,很快!
两人将信将疑地开车进了车管所。工作人员热情地引导;窗口服务人员耐心地为他们详细介绍新车上户程序;广播里循环发布的信息……让郭先生夫妇备感舒心。
“效率很高,服务水平也很不错。”给爱车上完户的郭先生事后感慨万千地说出了他的三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外界传说的车管所服务效率不高、窗口态度不好的传言完全是错误的;二是没想到成都车管所规范精简优化的服务流程如此现代、如此快速;三是没想到车管所的服务人员服务如此热情、周到、细致。这不仅是郭先生这个新市民的真实感受,也是很多成都市民和企业家的真实体验。而车管所,则仅仅是成都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过程中一个被微缩了的窗口。
系列措施
渐显新型政府雏形
早在2000年5月,成都就着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削减行政审批事项,随后的2001年3月,成都市正式出台《关于加快成都市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7月,《关于加快成都市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的12个配套文件相继出台实施。
“这些都为成都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承担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课题研究的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姜晓萍说,成都的这场政府改革实践,既是政府转变职能的现实途径,也是历史推进的必然。
谁先改革,谁就能抢夺先机。成都以自己所处的西部一隅,抢先提出政府改革,提出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不能不说是一种创举。
在这场改革中,市委、市政府看得非常清楚,也看得非常远。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结合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突出政府治理的服务性质和强调政府服务的规范方式,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实现政府治理模式改革从量变到质变、从局部到整体的深化。这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营造政府管理的比较优势、优化投资环境、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与社会均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具有成都特色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推进这项改革,意义重大。
2002年8月29日,市工商局、公安局、市市政公用局全面展开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试点工作,这场政府改革全面启动。
2003年10月,根据成都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的“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动员大会,并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意见》,并在接下来的半年中制定了《成都市重大行政决策事项专家咨询论证办法》等8个配套文件,该项工作在全市全面推行。
这一系列的措施,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打造一个规范化服务型的政府。而一个这样的政府,就是法治政府。
三大作用
法治政府高效为民
法治的作用是约束政府,防止政府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活动进行任意干预,使得政府的行为具有确定性和可预见性,促使政府行政管理稳定而高效。
近3年的实践,成都已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制度建设。通过公开制度、听证制度、申述制度、专家决策咨询制度等一系列法律制度,更好地维护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团体的合法权益,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和繁荣发展。因此,成都的一系列措施,都是着眼于建立现代公共管理政府,进一步强化“执政为民、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以客为尊”的服务理念,注重对制度的科学设计和对制度的刚性执行,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同时进行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型。基本的改革路径就是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请人民评判,对人民负责,让人民满意。
法治的作用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政府角色定位,进一步增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能力。
启动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以来,成都大幅度地减少了行政审批项目,先后进行了7次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工作,共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696项。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平均办证数从原来的15.9个减少到5.78个。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提供,加快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的转变,增强了市场对城市资源的基础配置能力以及城市对各种资源的集聚力,政府能够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数量明显增加,质量明显提高。
法治的作用是创新政府行政管理方式,优化政府服务流程,进一步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效率。
一个看得见的变化是,政府的服务效率正在通过政府管理的最上层到政府服务的最末端逐步提高,中间环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减少。其间的一个显著体现是,政府公务人员的观念和意识正在进行一次全新的转化,通过细致入微的言语和行为的规范,“公仆”意识进一步增强。在推进过程中,政府序列的各部门,不仅制定了详细的《职位职责说明》、《部门规范化服务细则》、《职位代理制度》、办事流程及导引图,还结合公务服务窗口的个体,提出了详细的、可操作的行为规范。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有意识地邀请专家学者和投资者代表参与办事流程的优化并进行审验,实现了行政审批的窗口办理和统一办理、联合办理、集中办理制度。全国首家省、市政府同址办公的政务服务中心,数十个政府部门的近400项行政审批事项,纳入市政务服务中心统一办理。
有限政府凸显出了无穷活力。改革远没有结束的时候,敏感的社会和市场已对成都的实践作出了最真实的反应:2004年9月,台商把他们心目中值得投资发展的成都列为“极力推荐”的城市第三;随后,成都又荣获《财富》中文版首次推出的年度“中国大陆最佳商务城市”之一;而CCTV城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排行中,成都从280个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之一,成都是中西部地区惟一获奖的城市。
民主篇:让服务因民参与而完美
请民督查
充分体现“以民为本”
何建宏是成都一家民营担保公司的董事长,2004年5月,他被市政府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办公室(以下简称规服办)邀请为特邀督查员,对成都市市级部门和区(市)县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进行专项督查。
“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是民主参与的政府,因此,在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必须敞开公众参与的渠道。”姜晓萍教授认为,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离开公众的参与,政府或专家无法获得制定政策所需的全部信息,甚至得不到正确的信息,这就难免造成推进建设过程中,在制度设计上脱离“以民为本,以客为尊”的目的。
正是基于此,“民主”才在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被放到了和“法治”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2004年5月31日起,包括何建宏在内的企业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专家代表、新闻记者代表组成的督查组,对57个政府部门和5个试点区(市)县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情况进行专项督查,这次督查,时间跨度非常长,直至9月中旬才结束;督查的内容也非常系统全面。这是2001年底,成都启动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以来,在经过近3年的实践后,首次对全市的推进情况进行全面的梳理。
广泛邀请市民代表,对政府改革进行全方位的督查,正是成都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过程中让市民民主参与的生动实践。
民主实践
每一步都为完善服务
民主的实践就是要改进公共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集体决策“三结合”的科学民主决策制度。
为此,成都制定了《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办法》,初步建立了公共决策的社情、民意调查制度和公示制度。及时向社会公示了为民办实事项目、奋斗目标、城乡建设规划以及煤气涨价等各类事关公众切身利益的公共决策,尤其是邀请市民代表全程参与了为民办实事目标的制定、执行过程的监督以及检查验收。制定了《重大行政决策事项专家咨询论证办法》,成立决策咨询委员会。优化决策程序,完善了重大问题的集体决策制度和调查研究制度。建立决策责任制和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出台了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办法。
民主的实践就是要推进政务公开,实行阳光行政,进一步提升规范化服务的品质。
以贯彻《成都市政府信息公开办法》为重点,推行电子政务,推进政务公开。各级政府和部门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各部门所有办事项目的依据、条件、程序、时限,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收费标准、办理结果、投诉渠道等内容在办公场所和政府网站作了详细公示,基本形成了以电子触摸屏、电子显示屏、书面办事指南、口头告知、公众信息网等构成的立体化、网络化告知渠道。
民主的实践就是要大力开展政府工作公众评议与监督,完善部门绩效评估体系,进一步建设人民群众参与城市发展和管理的机制。
在目标管理中引入社会公众评议,企业、公众的满意度,行风评议结果,软环境测评分值等指标,进行综合绩效考核。对公务员考核引入了分级分类量化标准,试行了绩效奖金制。出台了《成都市国家公务员行政过错行为行政处分暂行规定》、《成都市国家公务员行政效能投诉和告诫暂行办法》等行政监督制度。成立了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专家学者等组成的督查组对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将政府内部的自我监督机制拓展为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监督促进机制。
民主的实践还要求政府提供具有人文关怀的便民服务,进一步塑造具有亲和力的政府形象。
2005年2月18日,市规服办召开“节假日公共服务”情况通报会,宣布从3月1日起市级部门正式向社会和群众提供节假日公共服务,各区(市)县政府的节假日公共服务事项于4月1日推出。这还只是成都推出便民服务的一个方面。成都还编制出版了《成都便民指南》,各级政府和部门公开发布了《便民服务手册》,向社会承诺便民服务举措。广泛提供了触摸式计算机、电话语音查询服务、申报案件主动回复服务等便民服务措施。
斩丝断线
让政府服务更透明
政府改革和经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求政府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也要产生无穷的作用力,推动政府改革。2005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71亿元,比2003年增加了500多亿元,而财政收入也比3年前大幅度增长,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外商对成都投资环境的评价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个倾力打造中西部“人居环境最佳、创业环境最优、综合竞争力最强的”“新三最”城市的奋斗目标逐渐深入人心。
这些,和成都大力推进的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不无必然的联系。
“成都的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在向纵深推进的崭新阶段,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深化。”市政府规服办副主任董化成多次牵头组织对这项工作的督促检查,他如此评价成都4年多来的实践:市级部门的行政和服务已比较规范,效率较高。一些基层和政府部门的下属机构还存在一些服务不规范、效率不高的问题。“如多头执法,这也是民营企业家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反映最多、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
当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已经进入最关键的阶段,潜沉在末端的问题开始显现出来了。“由于体制的原因,一些政府部门和下属事业单位之间还保存着某种千丝万缕的关系,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就是斩断这些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之间的这种关系,让政府的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更透明。”
目前,市工商局已制定相应措施,剥离下属事业单位,使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藕断丝连的关系彻底断绝。“进一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今年应该是一个事业单位改革年。”董化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