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变化见证广东历史新跨越
来源:南方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编者按

  “十五”收官,广东人欣然回望:GDP及居民储蓄双破2万亿元、财政总收入4400亿元、外贸总额超4000亿美元,经济强省、文化大省、和谐广东……广东,又一次以坚定步履,

继续走在全国排头兵的位置。过去5年里,一组组令人振奋的数字,折射出广东发展历程,描绘出一幅广东人民奔小康的恢宏画卷,激励着我们阔步跨入“十一五”。数字的变化,见证着时代的发展,也预示着经济社会的走向。

  GDP在全国率先突破2万亿元

  年均增长13%,比计划目标高4个百分点

  数据:“十五”期间,全省经济快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居全国前列。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比计划目标高4个百分点,2004年GDP达18864.62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经济总量增长预期目标。2005年,GDP总量在全国率先突破2万亿元,达21701.28亿元。

  外贸进出口、财政收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多年居全国首位,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0.1%、14.4%、13.5%、11.7%和21%。

  点评:“十五”期间,广东经济在高基数基础上继续实现高增长,4年完成5年的发展目标。广东经济正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全省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地区)水平。

  从供给的角度看,是产业高级化、工业化推动经济跃上了新台阶。从需求角度考察,消费升级、投资优化、出口快速,三大需求日渐协调,共同驱动经济更上一层楼。从产业供给的角度考察,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是推动广东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经济增长目标的主要力量。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重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

  数据:“十五”期间,广东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9.2:46.5:44.3调整到2005年的6.3:49.5:44.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4%,比计划目标高6.4个百分点。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由2000年的48:52变为2005年的44:56,重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

  点评:过去5年,广东一直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思路,以构建国际重要制造业基地,着力培育发展优势产业和高增长性行业为目标,大力培育汽车、石化、钢铁、造船、造纸等一批重点产业。

  “十五”期间,我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4%,九大产业增加值比重继续提高,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70.2%提高到73.7%,重工业加快发展,一批滨海临港的电力和石化、装备制造业项目的陆续上马,临港工业产业带的蓬勃兴起,正在逐渐改变广东以轻工业为主的经济形态。从广东产业区域版图上可以清晰看到,从珠三角到东西两翼,从广州、深圳、珠海到湛江、茂名、阳江以及惠州、汕头等,一条新的临港工业产业带正在崛起。

  “引进来、走出去”外向型经济跃上新台阶

  “十五”期间3.5万个外资项目落户

  数据:“十五”期间全省累计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5万多个,合同投资近1000亿美元,累计实际投资超过640亿美元。截至去年年底,世界上共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选择广东,全省经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共达11万多家。而广东企业“走出去”更是迈开大步,“十五”期间粤企在境外的累积协议投资金额是之前数十年积累水平的20余倍。

  点评:在刚刚过去的5年间,“引进来”升级,不仅体现在广东吸引外资数量的增长,更体现在引资质量的提升,特别是对我省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上。近年来外商投资集中投向电子、重化、装备等重化工业,形成了珠三角信息产业群及广州、惠州、珠海沿海新兴重化工业板块,其中,全国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中海壳牌石化项目落户惠州,丰田、本田和日产三大日系汽车落户广州。

  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176家在我省设立581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在我省设立研发中心246家,美国杜邦、宝洁,日本三菱、本田、日立,法国汤姆逊,韩国三星等世界知名企业均在我省设立了研发机构。

  内源型经济蓬勃发展

  民营经济实现生产总值突破8000亿元

  数据:2005年,民营经济实现生产总值突破8000亿元,占全省的近40%,比2002年高15个百分点,民营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达34.9%。做大做强内源型经济,广东经济增长自主性增强。

  点评:2003年,我省作出《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提出“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并出台12项配套政策措施,在经营领域、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人才吸纳、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进行制度化安排,省政府从2003年起连续五年共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势头,成为推动投资、出口和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强化区域合作协调发展

  山区经济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数据:“十五”期间,有“寒极”之称的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的加速发展是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2005年,广东5个山区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1%,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6个百分点;山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16.78亿元,增长29.3%,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2.3个百分点;出口、财政收入等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点评:“十五”期间,在全省“分类指导、梯度推进、协调发展、共同富裕”战略方针指引下,广东强化区域合作协调发展,区域差距正在缩小。

  县域经济活力迸发

  数据:有区域经济细胞之称的县域经济激发了前所未有的活力。2005年,全省67个县实现生产总值4027.4亿元,增长13.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24亿元,增长22.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0.12亿元,增长20.5%。

  点评:2003年以来,我省把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作为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扩大县(市)政府管理权限的意见》,选定第一批由省直单位下放或委托县(市)管理的扩权事项214项,有效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全国瞩目

  数据:2004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正式启动。两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签约合同金额达7461亿元,其中广东与各省(区)签约2787.83亿元。

  点评:不谋全局难谋一域。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正是广东审时度势,在国家“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中,着眼于加强与周边省(区)的经济合作,而率先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启动两年已结出累累硕果:一是成功举办了两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和经贸合作洽谈会,使之成为泛珠三角区域两个合作平台。二是组织筹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秘书处,“9+2”政府签订《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等一系列文件,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基本建立。三是区域合作项目不断推进。“9+2”政府制定了交通、能源、科技、环保和信息化等5个专项合作规划,形成了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地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局面。

  城乡居民荷包鼓得实惠

  数据:2005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14770元,5年年均实际增长8.0%,比计划目标高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90元,5年年均实际增长4.1%。2005年,全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超过2万亿元,达20268亿元。

  点评:在全省经济加速发展的进程中,人民的生活不断得到实惠,荷包鼓了,住房宽了,生活环境好了,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实施“十项民心工程”,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至2004年底,全省共解决了3.2万多户贫困户住房,较好解决了农村180万群众饮水困难问题。全省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保持稳定。

  基础设施建设超前发展

  8000亿推动粤经济“步步高”

  数据:“十五”期间,我省共规划建设重点项目226项,总投资8470亿元,到2005年底累计完成投资4607亿元,竣工投产145亿元项目。

  点评:广东地图上的“纹路”越来越密——交通网络不断延伸,城乡距离不断拉近。老百姓不知不觉感受到出行方便、生活环境发生巨变,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广东十几年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了8400亿元巨资!

  提前一年实现21个地级以上市全部通高速公路目标

  “十五”新增高速公路1900多公里

  数据:到2005年底,全省公路密度达64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3140公里,是2000年的2.5倍,“十五”新增高速公路1900多公里,超过计划新增1150公里的目标。高速公路建设实现三大步跨越:2003年实现山区与中心城市通高速公路;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所有地级以上市全部通高速公路;2005年实现与周边省份(除海南省外)均有高速公路相连,全省高速公路网络主骨架基本形成。

  点评:“十五”期间,广东大手笔打造大交通。为适应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需要,广东高速公路建设不断地“提速”发展。除2002年接近200亿元外,广东已连续6年公路建设投资超过200亿元,这其中一半左右是投放在高速公路。大投入促进了交通的大发展。

  五年发电装机容量增长51%

  数据:“十五”计划电源项目都按期投产,2005年底省内实际发电装机容量为4800万千瓦,净增1613万千瓦,比“九五”期末增长51%。

  点评:在电力紧缺的背景下,为突破能源制约瓶颈,“十五”期间,广东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电源项目建设加快,电力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电网建设加快进行,西电东送成效显著。2005年,西电送广东最大电力达1120万千瓦。“十五”期间,我省累计购西电1300亿千瓦时,占我省全社会用电量23%;全省农村电网已基本得到改造,基本实现城乡同网同价。

  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启动

  数据:“十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水利基建310.5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性水利建设资金86.1亿元;总投资达539亿元的全省城乡防灾减灾工程正式启动,构筑保护城市的铜墙铁壁,建成后直接受益人口约有4000多万。

  点评:“十五”以来,我省水利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防灾和供水能力提高。按照全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总体规划全面推进水利建设重点项目。2003年,全省城乡防灾减灾工程正式启动,北江大堤、十大堤围和重点江海堤围的除险加固和安全达标工程进展顺利,全省主要江河的防洪能力大大提高。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突破1万亿元

  数据:科技综合实力日益增强,今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突破1万亿元,达10680亿元,增长25%。2005年新增加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42家,总数分别达107家和223家。2005年全省获专利授权总量36894件,专利申请总量72220件,分别是2000年的2.3和3.4倍,专利申请总量连续11年居全国第一。区域创新能力已经位居全国第三位,广东专利总量连续11年保持全国第一,发明专利居全国第二。

  点评:“十五”期间,广东科教事业进入前所未有的高投入、高速度发展阶段。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开展关键领域重点突破联合招标,2002年-2005年粤港双方共投入11.3亿元,投向信息与通讯、集成电路技术与应用、新能源等领域进行攻关。

  合力构筑“和谐广东”

  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数据:到2004年,全省文化产业机构数42970个,从业人员209.2万人。

  点评:2003年,我省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省博物馆新馆、中山图书馆改扩建、省科学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文化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

  数据:2005年,全省实际招收研究生1.8万人,普通高校本专科实际招生29.2万人,分别是2000年的3倍和2.5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00年的11.4%提高到2005年的22%,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预期目标。

  点评:“十五”期间,我省教育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高等教育实现新的跨越。广州大学城一期、二期工程顺利完成。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得到加强,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技校招生人数均有增长。

  公共卫生事业加快发展

  数据: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达50.5%。

  点评:“十五”期间,我省不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有效防止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和非典疫情的传播,增强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农村卫生工作也进一步加强,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2005年全省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2546万人,覆盖率为50.5%。

  织就一张社会保障安全网

  数据:城乡就业形势良好,2005年,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2.6%,控制在3%左右的计划目标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自2002年以来逐年降低。符合低保条件的171.9万人实现应保尽保。

  点评:“十五”期间,我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措施,加大了资金投入,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就业岗位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