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四五”数字云南规划的通知
云政发〔2022〕26号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现将《“十四五”数字云南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云南省人民政府
2022年4月27日
(此件公开发布)
十四五”数字云南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数字化发展、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决策部署,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大力推进“数字云南”建设,用“数字”为经济赋能、为发展提质、为治理增效,依据《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省委、省政府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谋划建设“数字云南”,数字基础不断夯实,数字产业快速发展,数字应用加速创新,打造了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单项冠军”,数字化发展成为推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擎。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完成全光网省建设,固定宽带实现行政村100%覆盖,省际互联网带宽能力达28Tbps(太比特/秒)。移动通信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建成4G基站21.5万个,4G网络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完成5G基站建设1.9万个。数据中心初具规模,全省共建成数据中心标准机架数超4万架。云南省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云南省海量语言信息处理工程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先后落成,多项南亚东南亚语言处理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数字政府治理能力持续提升。政务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基本建成对接国家平台,联通省、州市、县、乡、村五级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95%、全程网办和零跑动率34%,初步实现“一网通办”。打造“一部手机办事通”APP,实现20个办事主题1363个事项“掌上办”,构建“无处不在”的移动政务服务。社会管理能力持续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更加精准,公安高清视频监控不断完善,新一代移动警务终端实现100%入网。交通数字化管理水平快速提升,全省高速公路光网、感知网初见雏形,实现部分路段路网运行信息实时采集。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云南省环境资源数据中心持续升级,汇聚超过5.6亿条生态环境数据,初步建成林业资源“一张图”,建成防汛抗旱、水资源等专题库,有效支撑数字生态应用发展。
数字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数字产业化规模实现快速增长,2020年全省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03亿元,“十三五”时期年平均增速超20%。电子信息制造业方面,移动终端、显示器等实现“云南造”,硅晶圆片实现量产,成功突破一批稀贵金属电子材料技术。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方面,以区块链为突破口,挂牌成立全国首个省级区块链中心,在商品溯源、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票据等领域打造了一批应用示范。产业数字化转型提振加速,行业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农业数字化方面,打造105个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制造业数字化方面,累计实施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73项,有效带动生产效率提高、运营成本降低。服务业数字化方面,持续开展“一部手机游云南”建设,实现游客服务、行业监管的数字化与智慧化。智慧物流建设成效显著,建成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云南区域交换节点和云南国际“现代物流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数字社会建设加快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人口信息数据入库工作持续推进,全省累计发放65万张居民电子健康卡(码),实现就诊“一码通”。在全省各州、市、县、区部署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各类教学资源超过120万个。建成社会保险系统、公共就业服务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社会救助资金全程电子化发放,发行加载金融功能的社会保障卡,全省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突破4500万人,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省级智慧养老平台录入全省主要养老机构近4000家,实现了养老服务机构统一管理。
数字城市建设成效初显。昆明市五华区、玉溪市、大理市、蒙自市、弥勒市、文山市先后成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初步实现城市管理数字化,有效带动全省数字城市创新发展。建成一批市域治理中心平台,配备网格信息采集设备,形成覆盖州、市、县、区、乡、村的网格化管理体系,有效提升社会治理工作现代化水平。“刷脸就行”工程加快推进,一批酒店、旅游景点、商业区实现刷脸入住、刷脸入园、刷脸支付。
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数字枢纽建设稳步推进。昆明成为全国第四个拥有三大基础电信企业国际通信出入口局的城市,我省与缅甸、老挝建成跨境传输光缆和国际信道出入口,国际传输带宽达1.03Tbps,国际网络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跨境贸易发展成果显著,2020年全省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规模达13.53亿元,建成云南省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提供通关、报检、融资、物流等“一站式”服务,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商务门户平台,积极推动跨境电商合作。构建中国(云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在全省多个边民互市点实现无纸化通关全覆盖。上线南博会数字化平台,成功举办“永不落幕的南博会”。
(二)存在问题
尽管全省数字化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存在数字化基础支撑能力弱、数字经济竞争力不强、数字化创新应用不够、数据共享协同水平不高、数字化要素保障不足等问题。
一是数字化基础支撑能力弱。我省尚不属于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尚未建成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昆明国际通信出入口局尚不具备国际互联网落地业务,在全国网络结构布局中流量汇聚能力不强,枢纽地位亟待提升。城乡数字鸿沟依旧存在,全省有约5000个20户以上自然村未实现4G网络覆盖。政府数字化基础相对薄弱,应用支撑能力不足,尚未建立统一的公共核心基础平台,政务信息化建设“纵强横弱”、“分散碎片”普遍存在,有39.6%的政务信息系统运行在业务专网上,各类纵向业务专网自成体系,大部分与政务外网之间相互封闭、不能有效联通,制约了政府数字化转型。
二是数字经济竞争力不强。2020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3.85%,远低于7.80%的全国平均水平。行业缺乏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等带动,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核心技术领域应用创新能力不足,产业整体竞争力较弱。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水平依旧不高,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农业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尚未得到规模推广。“上云用数赋智”发展刚刚起步,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平台、公共服务供给仍然不足,传统产业粗放、低效发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
三是数字化创新应用不够。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各领域数字化应用广度和深度仍然不足,服务便利化、普惠化水平仍需提升。基层系统录入和操作负担重,政府治理、城市管理等领域数字化应用创新水平较低。数据中心应用需求不足,全省大数据中心使用率仅25%左右,数字化赋能效用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各领域各部门对数字化发展认识仍存在不足,数字素养有待提高,在数字化建设中思路不清晰、重点不突出、发展支撑弱,数字化在各行业各领域未能实现全面突破。
四是数据共享协同水平不高。全省政务信息化体系建设集约化水平不高,“烟囱效应”现象明显,“信息孤岛”大量存在。政府部门间数据交换共享机制尚未形成,数据壁垒依然突出,省直党政机关现有的457个主要政务信息系统分别由185个软件厂商承建,且采用不同技术架构标准和规范。数据资源有效开发利用不足,移动政务应用协同效应未能发挥,应用领域局限,未形成百花齐放的全局态势。政府数据与市场、社会数据的融合深度不足,经济社会治理能力有待提升。
五是数字化要素保障不足。省、州市、县三级的体制机制保障需进一步优化,发展政策、资金等要素保障需进一步增强。数字经济相关专业人才缺口较大,特别是业务和技术复合型的高端人才、企业家人才、实用型人才严重缺乏。省内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合作不够密切,未能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态势。创新投入不足,2020年,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仅为1%左右,远低于全国2.4%的平均水平,无法满足数字化发展的创新要求。
(三)面临形势
从国际形势看,全球已进入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以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创新周期大幅缩短,创新活力、集聚效应和应用潜能加速释放,数字技术正在全面融合渗透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社会治理、生产生活的赋能作用快速增强,数字化发展已成为各国重塑全球竞争力、谋求竞争新优势的共同选择。
从国内形势看,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多次强调要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党中央、国务院把加快数字化发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对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