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区解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安徽省黄山市“互联网+社区治理”融合发展情况观察
安徽省黄山市在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不断探索互联网与社区治理服务的融合发展,加快智慧社区建设步伐,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子。国家统计局黄山调查队日前走访调查发现:黄山市在推动智慧社区建设方面成效初显,社区治理能力有效提升,但在数据互联互通、平台自身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等方面还有一些堵点和难题。
三个“聚焦”,搭建治理格局
2019年至今,黄山市连续开展了三批全省智慧社区试点建设,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区协同、居民参与的共建共享治理格局。
聚焦实战管用,提升治理效能。黄山市结合民生诉求和社区治理需要打造“慧力生活”智慧社区平台,在服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及疫情防控等大战大考中成效明显。例如,休宁县横江社区将“慧力生活”平台融入横江社区居委会微信公众号,接入返乡人员疫情防控报备小程序,通过后台登记报备,提升了社区疫情防控效率。
聚焦基层爱用,破解治理难题。智慧社区建设有效解决了过去因时间空间限制而难以开展工作的问题。例如,黄山区龙北社区曾就“黄山一中宿舍楼屋顶维修资金分摊”一事,组织1户身在北京的居民与5户本地居民进行线上协商,短时间内达成了一致意见,摆脱了过去调解协商时常因为参会人员不齐引发“不欢而散”的困扰。
聚焦群众受用,细化治理内容。黄山市智慧社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在平台开通了“生活缴费”功能,提升居民使用意愿;针对老年人开通了“养老服务”功能,为老年人提供用餐服务;针对居民找工作需求,定期发布招聘信息,同时还引入“农瑞扶贫”超市,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用品,初步形成了服务居民生活的生态系统。
三项“堵点”,限制融合发展
调查发现,黄山市智慧社区在数据互联互通、平台自身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等方面还有一些堵点有待畅通。
数据未能互联互通,通过智慧社区办事较难。伴随“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推进,黄山市社区大多承载10多个垂直政务系统,但系统间相互独立,由于不同部门使用的信息化系统归属于不同的外包公司,要完成后台大数据标准化处理,实现部门间数据互联互通难度较大。例如,目前黄山市社区居民办理“低保”“医保”“优抚”等常见事项仍需线下到社区大厅办理,申报材料审核后再提交相关部门复核,无法通过智慧平台实现线上办理。
平台功能实用性不强,居民使用积极性不高。当前黄山“慧力生活”平台提供的生活性服务较为初级,比如缴费、购物等,有的社区甚至还未提供服务,多是满足社区办公管理需要开设的功能模块,与百姓生活贴合不够紧密。“慧力生活”平台虽然也采集了居民人户状况等数据,但后期数据的整理、清洗、开发利用较少。
线上线下融合不畅,精细化治理尚未实现。调研发现,有的社区反映文明创建“随手拍”功能权限原本是全部开放给社区居民,但由于居民集中反映问题导致工作量大增,社区对一些超出社区职能范围的问题在线下协调部门处理时力度有限、效果不尽人意,这使得社区被迫限制部分功能使用权限,一定程度影响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
三点建议,多处发力促提升
加快智慧社区建设,更好发挥大数据在市域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还需多点发力。
优化功能模块设置。坚持实用导向,对平台现有功能进行优化调整,做好功能新增、删减、整合。结合当前市域社会治理新要求,丰富“平安创建”“文明创建”等板块内容,不断完善民主协商议事、矛盾纠纷调解、社区志愿服务的标准化建设,为“三治融合”提供更多经验。
做好分级精细管理。对智慧社区反映问题进行归类分析,由社区线上初审后,分类推送至相关部门。同时整合部门力量,积极推广社区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探索部门下沉社区工作模式,通过“社区+部门”,让居民反映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加强数据开发运用。完善居民基本信息数据库,适时精准推送养老、医疗、社保、招工等信息服务。加强对老年人、小孩等特殊群体的数据分析,为建立社区“家庭医生”制度、科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供数据支撑。针对疫情催生的“宅经济”,合理引导商业企业与社区合作,针对不同群体定制不同服务,满足各类居民多元化需求。 (陆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