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社会治理网络中的激励机制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更新时间:2022-06-08

在“互联网+”时代,社会交往的网络化趋势深刻地改变了社会个体成员之间、组织成员之间以及个体与组织之间的互动模式。在特定目标的驱动下,社会网络的互动效率受网络结构特征、互动交往频率、网络节点能级、奖励惩罚强度等因素的影响。以某个特定社会网络的互动效率为导向,设计一定规则来促进这一效率的实现,是个典型的激励机制设计问题。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组织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社会网络中的互动超越多个组织边界成为常见现象。社会网络的激励机制自然有别于传统受限于组织边界的激励机制,而从参与、成长、创新等方面进行探讨,或可有助于社会网络中的激励机制的构建。

基于网络关系的参与激励

为鼓励更多的个体更积极地参与到某一特定网络中,扩大该网络的互动规模,增强该网络的互动频率,对个体互动形成的网络关系进行激励,是优于采用传统手段对个体进行激励的。以我国部分地市激励民众参与绿色低碳生活为例,如果个体进行低碳生活,就奖励他好友积分,让他获得更多朋友的尊重,这就可以使得个体很乐意更多地参与绿色低碳行动。

北京字节跳动公司推出的抖音平台也是采用类似点赞、关注、评论等激励方式,在短短几年内吸引超过八亿用户。此外,新加坡的智能出行奖励系统也已成功借助社会网络中的好友点赞,鼓励38万多参与者错开交通高峰出行,有效减轻出行高峰期10%的交通负荷,优化市民出行方式,减弱高峰期交通需求。美国国会选举时,需要鼓励选民参与投票,告之选民他的好朋友出去投票这一事实的效果比直接告知本人应该出去投票的效果好四倍。美国Airbnb公司的促销策略也同样使用社会网络关系的激励,如果一个客户邀请好友来注册,好友可以获得一个可观的红包。当激励补偿大于参与成本时,根据激励相容原则,个体会乐意选择获得激励补偿的行动。这种激励补偿可以来自网络关系的认同、尊重、赞赏、声誉给个体带来的愉悦和满足。

对网络关系进行激励的特点就是对处于社会网络中的个体的外部性进行激励。当对个体的网络关系进行激励时,会有效地激发个体更大的参与度,提高整个社会网络的互动效率。有意思的是,这种对网络关系的激励,并不一定需要金钱、物资等经济激励,只需要设计一套有效的好友互赠勋章、互送小红花、点赞、积分、等级晋升等规则。

基于网络互动的成长激励

社会网络中的个体行为是嵌入其所在的特定网络中,与其他网络个体产生互动,同时也受其他网络个体行为的影响。这种网络中的互动对个体的成长有两方面激励。

一方面,网络互动产生的群体智慧促进个体的知识积累和信息学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大数据权威专家阿莱克斯·彭特兰(Alex Pentland)在《智慧社会》一书中用大量案例佐证了在信息时代的社会互动中,个体之间的想法流动产生了群体智慧,群体智慧在社会网络各节点的信息交流中得到发展。群体智慧同样会促进社会网络中的每个个体的成长。

另一方面,能级强的网络节点为个体成长提供优质经验和信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一篇工作论文以数据有力地证实了社会网络对个体进步有着显著影响,和比自身更强的朋友在一起工作,会提高个体的工作产出。网络中强关系节点之间的同步性会带来成长的压力,互相影响和模仿能促使个体改变原有习惯和水平,进而产生与团队的同步行为,因此与能级强的节点进行网络互动能够促进个体的成长。当其他网络个体的能级更高时,会在日常交往互动中传递更多优质的知识和经验,促进个体的成长。个体自身与其他网络中的个体直接建立关系的数量越多,其获得资源越多,信息交换的频率越高,成长也越快。个体自身控制或干预其他个体之间互动的能力越强,其越有机会被其他个体了解和关注,越容易获得分享和交流的机会,其成长的机会也越大。当个体自身与其他个体互动的紧密程度越强,知识在贡献者和接受者之间传递的速度越快,范围越广,知识和信息分享行为越频繁,个体成长越快。我国的一些调查样本表明,社会网络互动中的创业意向、创业机会交流对我国科技创业者成长有着显著影响。因此,网络互动中隐藏着一种个体成长的激励机制。

基于强弱关系的创新激励

社会网络中个体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互动频率、时间长短和互惠内容都有所区别,格兰诺维特根据这四个方面将网络关系区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

首先,网络中的强关系是一种互动频繁、亲密互惠的联系状态,网络节点之间的信任可以促进知识高效、顺畅地共享和交流,降低信息寻求和获取的成本,有助于提高成员对新知识和新观念的吸收能力,进而提升创新内容的转移和扩散效率。而且,强关系还有助于复杂知识的传播,只有基于信任的强关系才能在经验、领悟等非显性知识上有效交流,这些是创新前的必要积累。强关系维系下的各成员之间的目标和愿景容易实现统一,便于采取一致的行动,减少冲突,实现有效的合作,这些是创新工作的重要基础。

其次,网络中的弱关系是一种互动不频繁、疏远的联系状态。弱关系中交流的信息差异性大,分享的知识具有多样性。弱关系所充当的“桥梁”角色,在穿越异质网络,跨越不同层级网络的信息传播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在知识、观点、技术创新上起到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创新活动需要基于信息、观点、想法的多样性进行,把不同的对象联系起来,才有可能产生新的事物,如果缺乏多样性,很难实现创新。弱关系的网络结构中存在许多结构洞,结构洞的关键节点天然具有信息优势,能够快速获取多样化信息,提供创新所需的知识、技术、经验等原材料,在传播、扩散、分享、推广各种知识和信息中能大展拳脚,因而具有先天的控制优势。如此一来,某一特定社会网络中的弱关系和结构洞的存在,会促进多样化知识信息的互动,进而对创新活动起到激励作用。

再次,当弱关系连接的是两个以上强关系网络时,信息、知识和资源在强关系网络中充分沉淀和吸收,又通过弱关系实现跨网络沟通和碰撞,进而促进创新的产生。弱关系往往可以打破强关系网络的回音室效应,扫除思维盲区。弥补强关系网络内部信息重复性大的缺陷,避免网络个体之间的相同想法在一个固定的网络中来回循环,形成趋同和一致观点的问题。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个体之间的互动有了更多机会来建立弱关系,而弱关系带来的社会学习比以往更加容易,观点冲击、思想碰撞,进而产生突破的概率也越大。腾讯音乐的“数实融合”创新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们在研发团队中落实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音乐结合的应用,在互联网的广大独立音乐人、自由创作人中寻找创意作品和灵感元素。

总之,社会网络中的强关系和弱关系分别对创新基础和创新突破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平衡的强关系和弱关系数量可以有效地激励社会网络中的创新活动。

综上所述,社会网络的互动中蕴藏着参与、成长、创新的激励机制。基于网络关系的参与激励能够不断扩大社会网络的规模,基于网络互动的成长激励能够持续促使参与主体的进步和成熟,基于强弱关系的创新激励能够刺激社会网络推陈出新。三者结合的优化设计,通常能够获得出乎意料的激励效果,实现特定激励目标,令各方网络参与主体大受裨益。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许多原来受限于地理距离和空间阻碍的互动困难不复存在,信息传输成本大大降低,信息交流速度呈几何级增长,随身携带设备使得信息接收和反馈迅速而便捷,技术层面的互动效率提高,使得社会网络中的参与、成长、创新活动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激励机制也显露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