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改写传统经济运行模式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更新时间:2022-06-10

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不断提速。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显示,中国数字经济规模由2005年的2.6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39.2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则由14.2%上升至38.6%。在5月28日举行的“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与会学者认为,数字经济正在深刻改写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发展数字经济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指出,数字经济具有与工业经济完全不同的特征。数字经济不仅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而且正在深刻改变经济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可以更加有效地配置资金,实现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对接、个性制造与规模制造成本趋同,创造新的需求。数字经济也可以实现边际成本为零的规模扩张,在提高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的同时降低资源消耗,解决工业经济资源消耗过多、污染排放过大的问题,是通往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吴晓波表示,在数字经济时代,价值创造的过程从单向转变为多向互动,带来了制造业的变革、生态体系的形成、产业互联网的崛起。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从“价值链”全面转向“价值网络”,基于价值网络诞生了第六代技术创新范式。同时数字技术也极大地丰富了创新的来源与主体,改变了技术创新过程和技术创新模式。必须抓住范式转变中的机会窗口,在全球竞争中实现超越追赶。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毛丰付以“新瓶装新酒”来比喻数字基础设施在数字经济时代发挥的作用。在他看来,数字基础设施显著促进了数字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这种影响呈现正向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在东部地区、等级较高、人口规模较大和新增数字经济企业数量大于中位数的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对数字产业创新的促进效应更大。

数字经济的发展也给企业研究提出了新的命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戚聿东谈到,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在驱动规律、关键生产要素、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网络化组织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的运行特征。这种变化局部改写了一些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及实现机制,需要经济学界、管理学界与时俱进,抓住研究机遇,谱写数字经济时代经济学、管理学新篇章。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聂辉华根据2003—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他认为,数字化转型提高了企业营业总收入和劳动收入份额,对“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方面均有促进作用。不同数字技术对企业收入分配具有异质性,如大数据、智能制造、信息化技术能够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互联网商业模式则相反。总体而言,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既能提高生产力又能改善收入分配。

数字化能否成为企业绿色转型的有力推手?对此,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方德斌认为,企业数字化管理通过管理效应与技术效应来促进其碳排放效率提升,这种促进作用存在非线性的门槛效应,并且在不同行业中呈现明显的异质性。企业数字化管理促进碳减排具有较大的潜力空间,而且地区低碳环保规制政策将有助于促进数字化管理的碳减排效应。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曲永义主持会议开幕式。此次会议由经济管理出版社主办,经济管理研究院承办,《管理世界》杂志社提供学术支持。会议以线上方式举行,来自国内多个研究机构与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会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