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2006年政务信息化建设工作要点
来源:三亚科信局 更新时间:2012-04-14
2006年是“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做好全市信息化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一手抓信息产业发展,一手抓信息技术应用”的工作思路,以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和省有关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从实际情况和需求出发,以电子政务建设为重点,以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为依托,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提升信息化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推进我市信息化建设。

   2006年我局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开局好一个规划、实施两项攻坚、抓好六大重点项目。

   一、开局好一个规划

   扎实抓好“十一五”信息化建设规划的开局工作。我局已在充分分析我市信息化建设现状和条件的基础上,围绕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完善信息网络基础平台与服务体系,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应用,营造信息化发展支撑环境等各个方面,对全市信息化发展进行规划,制定了“十一五”信息化建设规划。规划重点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研究制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和目标,明确工作任务和重点,研究对策和措施。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开局年,我局着重做好计划和规划目标的衔接,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把规划目标细化到各项工作措施、工作安排上,把目标和工作措施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十一五”起始年的发展势头,保证“十一五”一开局就迈出坚实步伐。

   二、实施两项攻坚

  (一)全面推进政务信息公开

  以《海南省政府信息公开办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积极与相关部门配合,制定《三亚市政务信息网上公开规定》。目前《三亚市政务信息网上公开规定(送审稿)》已由我局报送市政府。2006年主要落实政务信息网上公开所需的组织机构、人员职责、目标任务、制度机制以及资金、奖惩措施等相关工作,逐步规范市政府信息网上公开的实施工作。年底前,全面实行政务信息的网上公开,并将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列入市效能建设考核内容。要以网上审批系统、企业信用系统等重大应用项目建设为龙头,以数据交换平台和信息共享机制为支撑,建立信息交换体系,实现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进制二、抓好六大重点项目

  (一) 整合资源,做大做强党政群门户网站

    建设党政群门户网站,通过网站的电子信息手段,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对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民主行政的能力,加强市委、市政府自身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政务网站的建设要讲求实效。一要立足应用,突出“公开”、“服务”、“办事”三个环节。“公开”,就是除法律法规规定不能公开的,其余的都要公开。“服务”,就是要体现互动功能,基层和群众对政府工作提出的建议意见和批评要有反馈,对法律法规文件政策有疑惑的要作好解释。“办事”,就是有关行政许可事项的名称、依据、办理时限等都要上网公布,同时把有条件实现网上受理的项目上网办理;二要资源共享,通过有关专题栏目的建设,大力开发政务信息资源上网,提供信息查询服务;三要创新机制,包括内容创新、形式创新、运行机制、工作机制创新。2006年党政群门户网站建设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快部门网站建设步伐。按照市政府网站建设模式,继续建设一批部门网站,完善以市政府门户网站为中心网站,以各部门专业网站为子网站的党政群门户网站体系。市直各部门原则上不再建设新的独立域名网站,市党政综合网络信息中心统盘规划为各有关部门在三亚政府门户网站上安排设立分站点并提供域名代理、服务器空间租用、网页设计、网上办公模块开发、应用培训等全方位技术支持。对于已建成外网的市直部门,要加强维护管理,不断补充完善,逐步整合到三亚政府门户网站,发挥政府门户网站的信息核心作用,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形成功能齐全、覆盖全市的网络群,消除信息孤岛。另外加快信息资源上网力度,建设一批专项信息数据库,开发网上办公应用模块等,逐步实现网上业务受理,网上办公。

     2、加大网站新闻报道力度。加强与市电视台、报社、电台的沟通交流,整合新闻资源,采用图文、视频、声像等新闻报道的多样性,加强新闻报道和对外宣传力度;制作有关专栏,全方位、系统性地报道全市重点工作、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与各部门各子网站间的协作,实现数据集成,共同做好部门工作动态和重点工作的宣传报道。

     3、建设一批专题栏目。根据市委、市政府对政务公开的要求,今年拟新建“行政许可”、“投资环境”、“重点项目建设数据库”、“政策法规数据库”、“企业查询数据库”、“特色产品数据库”、“三亚政研”等专题栏目。充实完善网上咨询和网上投诉,及时反映群众的呼声,加强政府与市民的沟通与交流。

     4、广泛培养 大胆使用 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三亚市政府网信息员管理暂行规定》已经实施,该规定的实施,将为进一步促进市政府网信息报送工作。2006年将进一步加强市直各部门信息员队伍建设,畅通网站信息渠道,建立网站考核通报制度,提高信息化工作水平;按照“抓点带面”的工作思路,举行计算机及网络维护、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信息安全与保密技术等培训班,对我市党政群各级各类人员进行网络信息技术培训。

    5、加强网站的安全管理。加强网上资源的安全保护,积极应用信息与网络的加密、识别、过滤、控制和抗干扰等安全技术和产品,加强对信息网络工程及网络安全的检查,增强信息网络的安全性。凡网上办公系统,都要建立密码安全保障系统和电子身份认证系统;对交互式栏目,要加强管理,防止不良帖子被贴上;坚持经常备份数据,防止服务器出现故障。2006年抓好基于网络的信息安全教育和岗位培训,普及信息安全知识,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安全意识。

   (二)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网上审批系统建设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市电子政务建设,通过信息化建设全面梳理政府行政审批业务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审批的透明度和办事效率,实现“一站式”审批,继而实现网上并联审批,彻底解决物理审批大厅“集中不提速”的难题,优化发展环境提供手段和支撑。我局制定了“三亚市网上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系统建设方案”。2005年6月已报送市政府。争取2006年做好网上审批系统的一期建设工作。

   (三)加快社区信息化系统建设

   加强社区管理和服务信息化的组织、引导和规范工作,拓展社区信息化服务领域。充分利用政府门户网站现有的资源,积极与有关企业联手,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启动市社区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建设,积极推动交通、文化、娱乐、旅游与市民相关的信息化项目在社区的延伸与应用,丰富市民享受服务的渠道及内容。启动实施社区文化信息化综合服务建设工程,探索建立社区信息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2006年主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社区信息的发布平台,在“三亚之窗”网站建立社区频道,为市民提供社区相关的服务信息;二是完成与社区工作相关的业务部门应用系统的开发工作,建立社区公共数据库。

   (四)创造条件,建设电子政务外网核心机房

   随着市直各单位、各部门对信息化的需求日益上升,网络系统的日趋复杂,网站管理难度加大,使得网络中固有的弊病也渐渐显露出来。例如带宽资源不足、系统维护技术跟不上、扩展性不佳,还有高昂的维护费用等。特别是开展实施的电子政务建设以来,市直各单位纷纷从其自己管理的角度出发,盲目建设,造成市直机关体系之间相互封闭,互不相通。为了强化部门合作与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地避免资源分割、业务分割,实现市委、市政府、市直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和网络互通,电子政务外网核心机房的建设势在必行。利用集中建设电子政务外网服务器集群,可以有效地通过集中化管理模式来实现全市电子政务外网各项工程建设的目标,如网上审批系统、政务外网的数据集成等。同时也为电子政务内网各类数据平台和数据安全监控及备份中心系统建设打下基础。

   另外机房同时设置政务邮件服务器,为市直部门及市民提供免费电子邮件服务,从而可以降低行政成本,开辟新的、便捷的信息 交流渠道。2006年底完成电子政务外网核心机房的建设工作。机房由市党政综合网络信息中心负责建设和管理,实现网络统一管理、统一维护,发挥中心技术优势,节约人力资源,降低运行及维护费用。

   (五)以加强农业科技110建设为抓手,发挥信息化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认真落实卫留成省长、林方略副省长对农业科技服务“110”的重要批示精神,利用信息整合之机,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平台建设以服务为目的,以信息资源开发整合为基础,以服务网络延伸为支撑,完善应用系统,加强队伍建设,健全管理制度,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2006年主要完成三亚农业科技110网站的建设,网站将设置有政策法规、实用技术、市场行情、培训动态、专家答疑、视屏点播等子栏目。另外抓好配套软件开发,增强功能,为上网用户提供信息配接服务。同时把信息化建设作为长效机制抓实抓牢,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六)完成新行政大楼信息化工程设计工作

   鉴于我市在最近几年建设新的行政大楼,结合我市电子政务发展需要,2006年联合市党政综合网络信息中心重点抓好新行政大楼信息化工程设计工作,大楼信息化设计要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设计总体目标包括以下几项内容:实现和完善大楼IT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设计,建成现代化政府综合业务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和完善三亚市四套班子业务的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以四套班子日常办公业务为中心,服务于大楼用户为宗旨,实现办公环境现代化;实现四套班子的业务应用为基础的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为政府机关所有政务工作,实现信息化和网络化;实现和完善三亚市四套班子的上网工程;建设和完善三亚市政务网和Internet网络系统和应用系统等的安全保障系统,安全保障系统划分不同的等级,根据不同的级别,采用不同安全策略,形成一套科学、有效保障系统;实现和完善计算机网络系统监控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