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手机,即可完成农产品全生产流程的管理;一台电脑,就能实现精准的产销对接;一张村网,村中大事小事尽在掌握……如今在贵州,一幕幕生动的场景,诠释了数字时代贵阳贵安广大农村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
日前,科技日报记者走进贵阳贵安,发现了一个个“数字乡村”的美丽景象。从数字产业化、农村电商到乡村治理,大数据正为贵阳贵安的乡村振兴加“数”添“智”,并转化为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大数据让传统产业嬗变
“从猕猴桃的育苗、栽种、授粉,到病虫害防治、采摘等各个环节,都有大数据实时监测,还有农技专家上门精心指导,我们不仅省了不少力,猕猴桃收成还比前些年好了许多。”提及猕猴桃产业的变化,修文县大木村村民黄江不禁喜笑颜开。
依托大数据赋能产业发展,修文县大力实施产业引才行动,并采取“党支部+人才+基地”模式,将产业建在“数据链”上。
“当前空气温度为20.4摄氏度,湿度97%,第一层土壤湿度23%……”黄江随手点开手机上安装的App,马上获取种植园情况,通过物联网上传到云平台,就能实现种植过程的数字化监控和科学化管理。目前,修文县已有32家猕猴桃种植园接入物联网大数据平台,覆盖6万余亩猕猴桃种植基地。
作为贵州省30个食用菌重点区县之一,白云区紧紧围绕贵州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按照“一园多点”产业布局,努力做强食用菌产业。
为了让食用菌产业更好地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白云区以党建为引领,将专业技术人才与产业精准匹配,并搭建了“智慧菌云”,对菌棒生产、食用菌培育、食用菌加工、认证检测、履历追溯等进行全链条跟踪管理,开启了现代都市农业的快捷键。截至目前,白云区食用菌企业、合作社、基地和种植大户均已入驻该平台。
依托“智慧菌云”平台,贵州聚控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白云区首个珍稀食用菌智能化菇房示范种植基地,打破传统“靠天吃饭”种植模式,实现常年稳定出菇,缩短了食用菌种植生长周期,大大提高了产量。
数字技术成乡村“新农具”
“我们每年要卖20万斤酸菜,有时候忙得大晚上都在打包发货!”在息烽县,返乡创业青年龙瑞对于眼下的生活很是满足。
息烽县立碑村是“贵州第一淘宝村”,这里每天汇聚了各种各样的农特产品,经电商平台营销推广,“山里货”瞬间变成畅销全国的“香饽饽”。
2017年,从深圳务工返乡之后,龙瑞参加了村里的电商培训,并在立碑村党支部的帮助与协调下,租下了一栋“小洋房”,成立了自己的电商服务站,在网上销售起酸菜、辣子鸡、辣椒面、糍粑等农副产品,年收入达200万元。
“2017年开始,我们就建立了平台运营、物流配送等电商产业链,邀请专业公司来给村民培训电商知识,助推特产出山。”息烽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主任杨忠华说,息烽县还借助大数据搭建了产销对接态势感知系统,根据市场变化精准指导生产。
截至目前,息烽县共有电商企业68家、从业人员1600余人,在京东、苏宁、淘宝等第三方平台开设网店420多个,产品种类超过400种,2021年网络零售额达1.95亿元,成功申报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数字技术打破了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壁垒,让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了新农资,贵阳贵安持续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培育出了立碑村这样一批知名的“带货村”和“直播村”,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一同步入了电商时代。
“数”治乡村提升幸福感
“以前去村委会办事情来来回回跑几趟,现在有了‘黔农e村’小程序,办事再也不用来回跑,还能在上面看到各种事关我们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信息,数字化让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更便利了。”在开阳县紫兴街道鱼上村,村民晋芳华高兴地说。
开阳县建设“黔农智慧乡村数字服务平台”,依托此平台开发“黔农e村”微信小程序,设置智慧党务、智慧村务、惠民服务等版块,实现村务党务社务公开。
“农村‘五治’工作,我们已经基本上做到家喻户晓了。”贵安新区湖潮乡综治办党员刘燕介绍,居民在手机上反映的任何事项和问题,通过村干部核实后,就能上报汇总到调度中心,通过可视化3D地图展现,工作人员能第一时间接收信息,并对问题进行处理。
如此快捷高效的办事效率,得益于贵安新区“智慧乡镇”平台的建设。“该平台全面考虑辖区居民的使用习惯,通过微信端接入,以公众号、小程序等为载体对辖区居民提供信息登记、信息更新,同时居民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一键上报疫情防控、生活服务、政务工作意见等信息。”刘燕说,“智慧乡镇”平台的使用,极大地增强了群众的参与感和幸福感。(通讯员卢英英 徐婧 本报记者 何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