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服务重在开发优质信息
来源:陕西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提起“信息不灵”给农民带来的苦果,例子不胜枚举。实践证明:信息不灵,伤农;信息不真,坑农;信息不实,害农。在这信息缺乏而又真伪难辨的环境中,农民盲目闯市场,真的好苦闷,好无奈。信息的贫困,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民小康路上最大的“拦路虎”。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5]l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搞好此项工作,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要求。开发优质信息,为“三农”搞好服务已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抓好涉农信息的源头,重点解决无信息来源和假信息坑农问题。对于无信息来源问题的解决,必须建立起一个系统的信息机构,培养一批忠于职守的信息员队伍。现在省、市、县一级的农业信息港(网站)已建立,为信息的处理运行已提供了一个平台,眼下要抓紧做好信息员队伍建设,建议在省、市、县、乡镇机关及涉农单位,由农口公务人员兼任信息员,让每人承担一定数量的信息搜集和提供任务;在大型龙头企业、农贸企业可特聘购销人员为信息员,让其提供动态供求信息;在村、组,可由村、组干部兼任信息员,及时把农产品的生产、农民的需求等信息提供给信息港。各类信息员由各级信息港统一发给聘书,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并对采用信息给予一定金额的报酬,以调动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年终召开一次涉农信息工作会议,进行总结评比,表彰奖励。信息员培训、奖励等所需资金,各级政府可做为支农资金列入预算,保证拨付到位。对于假劣信息坑农问题,可以组织农业执法、公安、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联合执法,打击发布者,严惩传播者,还要保护农民,教育群众识别真伪,避免上当受骗,以铲除假劣信息赖以生存的土壤。

  其次,抓好信息的发布,疏通传播渠道。各信息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综合归纳、整理归类,在农业信息网上发布。鉴于网络覆盖面有限,因此,应由各级信息港及时与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党报党刊的编辑部联系,在每天黄金时间、在重要的节目中,发布这些当前的权威涉农信息。在此基础上,政府可采用补贴方式,投入一定资金用以加快农村调频广播和有线电视发展步伐,以最优惠的价格给农民装上调频广播和有线电视,从而使信息传播的渠道畅通无阻。

  第三,抓好信息的利用。有了好的信息,就应该考虑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如果靠农民散兵游勇去利用信息,那么信息应有的效益就要大打折扣。这就涉及到组织农民问题。政府可以号召建立相应的农民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由农业部门、供销部门帮助其制订合法、合理的章程,让其按章程规范运行。调查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组织农民利用信息的成功范例,那就是岐山县臊子面产业发展。依托特色名吃岐山臊子面,诞生了岐山民俗村,岐山县政府因势利导,以臊子面经营户为主体,成立了岐山臊子面协会,组织各经营户按统一配料,统一管理、统一价格的模式进行生产,至今已把一个一碗面不足1元钱的小产业做成了年产值过亿元的大产业。这说明,在农民与市场之间,政府应该搭起一座桥(即号召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并要修桥补路(即完善章程,加强管理,使其规范运行,防止对农民的圈内盘剥),使农民在桥上安全运行。

  第四,抓好信息的创造。这个重任,应该落在各级农业科技工作者身上。一条好的信息(即具有推广价值的科研成果)可以成就一个产业。例如依托庄灿然教授研究培育的辣椒新品种,岐山马江成为全国辣椒育种中心,当年温家宝总理来此视察时动情地说:“不可小看这个地方。同样,依托杨引福教授培育的特种玉米品种,岐山大营乡成为西北地区“特种玉米第一乡”,特种玉米的种植、深加工每年可为种植户人均带来500至800元的纯收入。因而,农业科技工作者应该深入农村,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潜心研究,多出具有较高推广价值,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对于农业科技人员作用的发挥,可以出台一些鼓励性措施,让其走出大都市,深入农村,展现自己的才智。可以借鉴宝鸡地区建立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方式,在田间地头为专家提供更多的传播科技平台,使他们能有科学研究的地方、培训农民的场所,为他们提供一个创业平台,从而依托这些平台不断开创新产业,致富广大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