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可为的公共信息平台
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编者按:前段时间,北京三环路部分坍塌,北京交管局通过手机短信提醒市民绕行;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也有管理部门用短信提供公共信息的事例。这说明手机等新传播手段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006年3G即将粉墨登场,手机短信、手机电视甚或楼宇电视、网络信息聚合等新传播手段将与更多人“亲密接触”;这些传播载体可否被视为新的公共信息平台、公共宣传平台、公共舆论平台、以及具有媒体特征的平台呢?事实上,它们已经成为具备以上特征的新媒体。

  这篇文章从分析新传媒的特征入手,充分想象未来新传媒的“变异空间”;探讨政府管理、利用它的原则与手段,传统媒体该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成长;新媒体运营商又该担起怎样的社会责任;以及新媒体在国外的境况。

  在一个日益发达的信息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个人行为越来越受到信息的影响。公共信息便是社会个体在衣、食、住、行、就业、医疗及其他各种个人规划中所必需的信息。信息时代的一个目标,是社会个体在生活、工作中可以及时得到所需的所有信息,这样的社会可称之为“充分告知的社会”(sufficiently informed society)。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需要好的制度,还需要有相应的信息平台保障。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公共信息服务提供了越来越多样化、高效率的手段。手机媒体便是其中一种。作为一种正在兴起的媒介,手机在人际交流及新闻传播方面的作用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手机平台在公共信息服务方面的作用也正在逐渐得到认识与开发。前段时间,北京市东三环路部分路段塌陷,交管部门及时发送短信提醒市民。将手机传播用于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这一做法,虽非首创,但它的成功却使手机平台在公共信息服务方面可能扮演的角色成为业界与研究界关注的一个热点。

  发布公共信息的独特优势

  传播启动迅速

  手机平台是一个相对简单的信息发布平台,信息发布流程短,受制约因素较少,因此,信息传播过程启动非常便捷、灵活。

  信息落点明确

  传统大众传播是面向不定量的多数受众进行的传播,很难准确测量信息发送后被哪些人接收。而手机传播中每一个具体的信息传播过程,都是点对点的,信息发送给谁,是否发送成功,都可以做出判断。如果手机实名制得以推行,则可以进一步提高落点的准确性。

  落点明确,可以有效提高信息传播效率,也有助于对传播效果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落点的明确性也意味着信息传播中更强的定向性。在公共信息传播中,特别是在一些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这种定向性将可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接收具有贴身性

  对于拥有者来说,手机媒体是一种贴身媒体,是一种真正的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媒体,这充分保证了信息接收的时效性,这是它明显优于传统媒体的一个方面,因为传统媒体的时效性往往只能体现为信息发送方的时效性,信息传递过程中“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往往使得这种时效性失去意义。而在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公共危机应对方面,这种接收的时效性又显得格外重要。

  手机的贴身性也体现为它的私人性,这使得通过这一渠道传播的信息显得更为个人化,更容易得到接收者的重视。

  传播的再延续性强

  手机既是一个信息接收终端,也是一个信息发送终端,因此,信息的流动往往并非在手机终端终止,而是可能会连绵不断地往下延续。这种延续一方面扩大了信息的传播面,另一方面,使大众传播演变为人际传播。而人际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增强人们对信源的认可,提高人们对信息本身的认同度。

  内容聚焦度高

  传统媒体都是批量传播,某一个特定信息总是与其他信息混杂在一起,对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习惯于信息的快餐式消费的受众来说,这使他们获得某个特定信息的成本较高,且报偿未必成正比。而手机传播,可以做到一次只发送一条信息,如有必要还可反复发送,这样,可以帮助受众快速聚焦于某一特定信息内容,提高信息接收的效率,增强信息传播效果。

  信息传播双向性强

  手机是高度互动的媒介,手机用户不仅可以接收信息,也可对信息做出反馈。尽管在公共信息服务方面,这种互动性还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但是在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娱乐事件中,手机媒体展示了强大的互动能量。如果能将这种能量加以积极利用,那么,手机在公共信息服务方面必然显示出独特魅力。

影响将逐渐显现

  手机媒体的以上特点,使我们有理由对它在公共信息传播方面的前景表示乐观。我个人认为,手机公共信息平台将在以下方面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

  扮演具有亲和力的舆论引导角色

  在社会舆论的引导方面,大众传媒一直承担着重要责任。作为一种新的具有大众传播功能的媒体,手机也将具有一定舆论引导功能。这种舆论引导功能主要体现为,通过手机媒体,可传播正面信息,化解谣言、小道消息的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手机媒体本身是容易滋生谣言的渠道,让正面信息与负面信息在同一渠道中进行直接对抗,攻破流言,有利于正本清源。2005年4月30日前后,北京市公安局在利用电台、电视台、网站、报纸进行广泛宣传政府公告的同时,利用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短信平台向北京市近900万手机用户发出如下短信:“北京市公安局提醒您,不信谣,不传谣,理性表达爱国热情,不参加非法游行活动!”这种人性化的提示,在稳定社会局面,引导舆论的正确走向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由于手机传播的特性,手机信息平台在引导舆论方面,比传统媒体更人性化,具有更强的亲和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其他大众传媒的不足。相信在未来,政府部门会加强对手机媒体的研究与应用,重视舆论引导的策略与技巧,使手机媒体与其他媒体取长补短、相辅相成。

  在预警及应急机制中不可或缺

  由于手机平台独特的传播优势,许多政府在自然灾害的预警、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中,都把手机平台当成一个重要的信息传播通道。例如,印度尼西亚在海啸之后建立了一套由印尼气象与地球物理局全权负责的手机短信预警系统,手机用户在特定范围内将会收到灾难预警短信,在突发灾难降临之前该局会通过短信通知用户尽快逃离危险地带。

  在国内,上海、北京、辽宁、福建、浙江等地也都建立了相应的灾害天气预警机制。另外,在应对城市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也开始利用手机平台。基于各地的成功经验,民政部正在考虑在全国推广和健全手机短信预警预报机制。在手机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手机平台将成为预警及应急机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有助于疏通政府信息渠道

  手机公共信息平台的作用,并不局限于特殊时期、特殊事件。事实上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制度化建设推动政府工作的改进,特别是政府的信息公开,促进信息社会的健全。虽然信息公开一直是近年来政府改革的一个目标,但是,在实施中还有不少障碍。目前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电子政务建设虽然在各地陆续启动,但是,互联网现有的普及状况,使得电子政务的效果受到一定制约。而在中国,手机的普及率远远高于互联网,借助手机这一平台,可以更广泛地开辟信息公开的渠道,促进公共信息的传播与共享。

  推进移动电子政务发展,促进城市的信息化

  目前,手机平台提供的公共信息服务还是非常简单、初级的,它的下一个阶段,将会向移动电子政务方向发展。移动政务意味着公务员办公将摆脱空间限制,公众也可以在各种场合利用移动通信终端随时办理各种事务。有专家称,移动政务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深圳是国家电子政务建设试点示范城市,构建了政府统一信息平台,目前这一平台已经聚集了500多家行政事业单位,每月短信量接近10万条,成为政府和市民沟通的重要桥梁。在广东、浙江等省,移动电子政务建设也在相继推进。

  随着移动电子政务的发展,手机公共信息服务将成为未来城市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它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

  手机公共信息平台有助于促进社会个体参与公共事务

  建设一个“充分告知的社会”是信息社会的一个目标,而被充分告知的个体,还有责任做出自己的反馈,对政府的决策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作为一种高互动性、高参与度的媒体,手机在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其功能显然不是单向地提供政府信息,它也可成为公众意见的一个汇聚渠道,一个民意的调查渠道。

  如果可以充分开发手机公共信息平台的互动功能,那么,不仅可以促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也可以促进社会个体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与习惯的形成,这种作用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当然,目前手机在公共信息方面提供的服务,还仅处于开端。对于手机信息服务,我们不能停留在短信这一种应用方式的认识上,事实上目前高端手机已经集网络、报纸、广播、电视及传统的电话等媒介为一体,集信息的采集、发布、传送与接收为一体,而未来手机更是将实现与其他信息媒介的全方位连通的。可以预见,手机功能的革命,会促进基于手机媒体的公共信息平台形态的多元化、功能的多样性。手机与其他媒体的无缝集成,也会使我们在一个全方位覆盖的信息网络中,获得充分、及时的公共信息服务。

  但手机这一公共信息平台能否成功,取决于它能否进行有效运营。除了政府部门外,电信运营商也是这个平台的重要建设者。手机公共信息平台也需要一定的经营模式,但以公共信息本身来营利又是不合适的。这需要电信运营商拿出一部分利润支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在公共信息与商业信息的经营间找到一种平衡:以公共性信息服务积累社会效益,从而带动商业性信息的经营,而商业性经营为公共性信息提供发展的资金,这样才能使公共信息平台走上一条可持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