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 如何塑造一座城市的幸福感?
来源: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22-07-19

云上数字创新,如何塑造一座城市的幸福感?
数字经济时代,智慧城市的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2021年,“十四五”规划纲要也重点阐述了“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数字技术快速迭代和民生需求多样化,从“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到智慧交通、智慧教育,再到健康码、数字红包,数字政务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数字化技术迭代的需求也迎来更多挑战。

作为中部崛起新引擎、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转型领头雁的长沙市,更早已在惠民服务、精准治理、生态宜居、产业经济等各领域加快政务上云。从2019年的政务上云探索开始,到如今全市78家单位政务上云、支撑397套政务系统敏捷服务,长沙“一朵云”的建设经验,将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什么启示?

“幸福感”的长沙速写

2021年12月,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等发起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活动揭晓结果,长沙市连续14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作为网友热捧的“网红城市”“美食之都”,长沙市致力于用云计算、AI、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守护美好衣食住行,交出了一份值得肯定的答卷。

民以食为天,为守护餐桌安全,长沙依托政务云平台构建起“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监管体系,将全市超过15000家生产、流通、餐饮企业纳入食品安全追溯平台。通过AI算法和视觉分析,实现了24小时管理,不仅解决了行业白天管理、夜间交易的错位问题,还实现了自动化监督和信息透明。

作为日均消费超过5500头生猪肉的城市,长沙市针对“白板肉”、病猪肉等违规问题的防范监管尤为重视。在放心肉智能交易监管平台,监管部门可实现每一份肉品的产地、物流、销售等信息的云端汇聚和分析。市民仅需一键扫描“放心肉”身份信息二维码,便可直接看到从出场、批发到销售的全流程,让“放心肉”成为看得见的“幸福感”。

从食品安全开始,沿着数字化升级的路径,越来越多的民生场景正在悄然改变。

针对城市常见的交通拥堵问题,长沙市交通部门启动了“数字交通车载智能终端”项目,对全市2072辆公交车、200多个路口进行了智能化、网联化改造。智能网联云控平台通过边云协同能力,智能感知及分析红绿灯和道路车流情况,在确保道路通行不受较大影响的前提下,信号灯会自动切换成公交通行方向的绿灯,保障公交快速通行。根据对比测试,已投入运营的东西两线智慧公交线路,在行驶时长分别减少了15分钟、10分钟,高峰期通勤效率提升超过30%。

同时,长沙市高校云集,就业市场年年火热,仅长沙人才网日均访问流量即超过20万人次。人才网基于长沙政务云平台构建了大数据精准匹配能力,大大提升了人才和企业间的匹配效率,让许多求职者不用再经历数个月的简历投递和等待,最快数日内即可收获心仪的岗位。

长沙人才集团首席信息官、长沙人才大数据公司总经理曾胜遂介绍,平台对各年龄段求职者偏好、外来输入劳动力数据等做了详细分析,政务部门还可准确掌握各区县和企业需求,为人才政策制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针对群众窗口办事的老大难,长沙市望城区基于区块链服务,率先打造望城“无证城市”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打造全省公众无证应用、数据安全可信共享的“无证城市”标杆。以常见的营业执照申请为例,过去涉及多个部门至少一周的审批流程,如今只需30分钟可一次性办结。

作为便民窗口,城市综合性移动服务平台“我的长沙”APP也是长沙数字化建设的亮点。APP上线不久即积累了750万注册用户,集成23类证件数字化和超过1700项政务服务,被市民们称为长沙的“云上生活百事通”。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改变,正依托着长沙“一朵云”对城市方方面面进行“微改造”。“数字城市建设,需要更多跨领域的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从而搭建起整个城市的智慧生态。这些创新的探索,都将从城市一朵云开始。”在长沙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武看来,幸福感背后,更重要是在于洞察智慧政务的深层“云思考”。

安居乐业背后的“云思考”

从衣食住行,到办事就业,便捷的民生服务成为了老百姓最直接的“幸福感”来源,这些“幸福感”的存在,离不开基础设施和城市服务的数字化飞跃。

根据《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0年)》统计,“十三五”时期,全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9.8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4%,互联网的普及和海量数字应用的涌现,也促使着数字政务不断加快。

这对于城市管理者、建设单位、软件开发商而言,也带来了更多的“云思考”——新老系统如何平滑演进?分散的政务系统如何统一管理?云服务的弹性敏捷和政务应用的安全稳定需求如何兼顾?海量应用需求如何高效开发?各应用和平台的统一架构如何搭建?

对此,业界专家认为,中国政务云的建设经过十年发展,已进入3.0阶段。在1.0阶段,政务云以“资源”为中心,以基础服务实现资源集约化建设。在2.0阶段,则以“数据”为中心,打通数据共享通道,进行应用迁移升级,也实现单个业务的智慧化。随着优政、兴业、惠民等现实需求的进一步提升,政务云走向3.0阶段,政务服务需从“量的增长”转变为“质的提升”,这也使得以往经常应用在互联网的云原生技术也逐渐出现在政务云的建设中。

过去,一个政务应用的新版本迭代需要数周甚至上月,不同平台、不同供应商的应用也经常存在数据壁垒。基于城市一朵云体系的分布式云原生架构,技术供应商只需通过微服务模块加以设计,即可将开发、更新时间从几个星期加快到几天,同时多云协调双活、容器化伸缩等特性,也将大大解放技术方的运维压力,实现高效赋能。

以2021年长沙市的“数字红包”发放活动为例,在这场数字红包雨中,“我的长沙”APP单日新增注册用户超过30万人,共有超过130万用户在线抢红包。对于APP的建设和运营单位而言,如何在短时间、高流量的条件下圆满完成活动,是长沙“一朵云”面临的第一次真正挑战。

“当时发了总额4000万元的红包,130万用户在线、30万人中奖,并发率非常高,对于各环节来说都是难题,这是之前所未遇到过的。”作为“数字红包”项目的第三方开发团队成员,长沙市民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邱卫夫对此记忆犹新。

在长沙市数据资源管理局的统筹下,华为云、市民云等技术团队汇聚各地技术骨干,以多方合作的新模式,落地“政务云+公有云”的云原生架构,顺利支撑起活动中超130万人的高并发访问。

“面对这么大规模、大流量的高并发,长沙做到平稳运行无宕机是不容易的,这在全国数字人民币发放活动中都是比较出色的成绩。”谈到“数字红包”活动,张武似乎透露出了一点自豪,这也印证了大家的“云思考”初见成效。

这一朵云,探索着智慧城市的“长沙经验”

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

作为湖南省数字化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长沙市对于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开始全面布局。在2017年,长沙启动城市政务云建设探索,2019年,正式成立长沙市数据资源管理局,有的放矢地统筹推动整个城市的数字化转型,逐步实现“携网上云”。

在数管局成立的同年4月,长沙与华为签署智慧城市建设合作框架协议;2021年6月,双方共同发布长沙“政务一朵云”,采用全国首创的“政务云+公有云”模式,引入“按需供给、混合部署、一云统管”的分布式云原生架构。这不仅能够给SaaS应用创造更加敏捷的服务,同时也能借助边云、多云的架构优势,把“上云”变成“云上”,加速城市数字基建稳步建设的同时,也使各类政务、民生创新应用蓬勃发展。

当前,长沙云已陆续支撑起了长沙市数字化防疫平台、“我的长沙”APP、“12345”热线、视频云平台、智慧园区等诸多系统,陆续为全市78家单位、397个政务系统提供了统一的安全、稳定、敏捷云底座。

“城市‘一朵云’改变了过去各单位分散且割裂的电子政务体系,将政务资源上云和盘活,已形成以市级为主,区县云、行业云、公有云等为辅的创新架构,不断释放数字化城市治理的新价值。”在长沙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武看来,全面拥抱云原生的长沙云,将在政务云3.0的新阶段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探索更多经验。

同样的改变不仅出现在长沙,在武汉、苏州、深圳等城市,“一城一云”的创新探索也正加快布局。作为政务数字化的技术云底座,华为云、长沙市及合作伙伴一起,正持续深耕智慧城市的数字化综合解决方案,为构建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的城市“一朵云”加快探索。

华为云公有云业务部总裁高江海介绍,在过去十年,华为云已服务了超过600个政务云客户,其中包含超过30个垂直部委、260多个省市级统筹项目、600多个政务大数据平台。

“这些创新性的尝试,将在未来对全国范围的政务数字化建设提供大量可借鉴经验。”高江海表示,下一步,华为云还将携手长沙,在打造安全、稳定、高可用城市一朵云,城市运管服等领域,就技术和建设、运营、运维的标准规范等方面共建共享,将单一城市的优秀实践,总结为可全国推广复制的标准和理念。对于“十四五”数字中国的愿景实践、对于新型智慧城市的前沿探索,贡献一份“长沙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