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曾视察首都防空导弹师 望该师成铁拳头
来源:科技时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去年二月二日,中央军委胡锦涛主席踏着积雪,冒着严寒视察了北空导弹某师,要求把部队建设成首都防空作战的“铁拳头”。

  一年来,全师上下一直在思考与实践:如何把部队建设成真正的铁拳头?他们在提高部队信息化条件下的防空作战能力上下工夫,树铁拳头意识,砺铁拳头精神,强铁拳头本领,使部队的全面建设特别是防空作战能力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到今年2月一年来,北空导弹某师先后领受8项重大任务。他们拉动所有作战单元分赴大漠戈壁、渤海湾畔等多个陌生地域,在近似信息化实战的严酷环境里进行摔打,铸造“铁拳”,密织天网,全面提升了部队的防空作战能力。

  查不足,补短板

  干扰与反干扰是地空导弹部队世界级课题。以前,由于缺少干扰设备,北空导弹某师只能在兵器上模拟训练。实际演练中,由于干扰源相对单一,起不到多大作用。

  为加大组织反干扰训练,他们对世界各种新战机的干扰样式进行研究,摸索出多种抗干扰战法。去年,他们利用参加电子对抗试验的时机,摸索出了多种干扰样式,积累了700多项数据。回来后,他们及时开展培训,以实战状态在干扰机上进行演练,使部队抗干扰能力大大增强。

  一切拿打赢未来信息化作战的尺子来衡量。经典战例中,突袭一般都是在人困马乏的子夜进行。于是,他们把夜间训练的时间定在后半夜进行,并设置相应课题,将在车里进行的技术性操作变为真实的战时情景。曾在执行重大任务时基本用不到的野战救护、防化方面也高度重视起来,还专门成立了小组,一招一式都严格按战时来。

  在演练中,他们设置最复杂的战术背景,设置最强大的对手,把科目训全、训精、训深,不留一个“死角”。去年,在该师组织的全员全装紧急拉动、主战装备野战抢修、伪装防护、战场救护的实兵实装演练中,官兵在高强度、快节奏、全天候、近似实战的环境中,连续奋战近8个小时,圆满完成任务。

  以上这些成果都是他们查不足,补短板的收获。师党委拿自己先开刀,以打赢未来信息战争为标尺,对每人逐一衡量。最后归纳出“综合素质与驾驭新装备标准有差距、领导能力与铁拳头部队要求有出入”等制约部队建设的3个方面23个具体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他们修订了《师加强党委自身建设的决定》,建立完善了首长训练日制度,把每周一下午定为“军事理论学习日”。师领导捧起军事高科技书本,从办公室走向训练场,走进“中军帐”,带领部队在“信息条化件下反空袭作战指挥、与诸兵种协同作战、快速机动”等10个方面的能力实现了新的突破。去年,在空军组织的师指挥班子考核时,该师力拔头筹,受到通报表彰。

  师政委赵建英这样说:“实践表明,这支高技术部队只有把目光盯在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上,把坐标系定在世界标准上,才能发现短板,弥补短板。”

  治顽症,要硝烟

  采访中我们听到这样一件新鲜事:该师曾经引以为豪的训法、战法“缩水”了。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几年前,他们在全师范围内开展训法、战法研究,各团纷纷成立战法研究小组,最后上报来的战法达100种之多。

  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具有操作性的、切实管用的到底能有多少?去年初,师领导组织各团军事主官,用实战标准逐个进行梳理筛选,对不切实际的进行删减,最后只剩下16种。数量虽然少了,但每个训法、战法都找到了“用武之地”,显威训练场。

  该师师长赵建军告诉我们,全面提高打赢能力,不能把眼睛盯在赶潮流、图看头、争彩头上,而要把工夫下在扎扎实实提高部队信息化作战能力上。

  在组织开展的演练中,该师紧紧瞄准实战,大胆摈弃曾经给他们带来荣耀的“假把式”,扔掉以往一些避重就轻的做法,使“火药味”更浓了。比如,以往演练一般都按脚本,需要背台词,基本上是“一步一动”的套路化规定动作。如今作战指挥程序从“以快制快”出发,烦琐的环节被一一简化;在战法运用上,突破以往每个科目只采用单一战法的模式,要求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分析;等级转进,作战单元不用再等上级指示,根据实际情况可自行决定;烟雾弹真的释放了,目标不再单走直线、迂回隐身前行了。

  就连标图员也深刻地感受到这种变化。以前演练中,出现的目标最多也就十几批,完全可以轻松将其一一标出。现在目标数量大幅度增加,根本处理不过来。“这就逼着你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的处理。如果对目标的性质不了解,肯定要贻误战机!”但也正是这样,练就了标图员的“火眼金睛”和信息处理能力。

  作战科科长许铭科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件事情:去年初,他们费了不少心血搞出的一份演练想定,竟先后被师领导否定20多次,修改将近一年时间。单是对目标的分析,就由以往只判明大小,最多判明具体的武器平台、采取何种方法射击,到现在不仅要准确分析目标的速度、高度、反射面积等,就连目标携带的攻击武器、告警设备的频率等都要一清二楚。应对措施更是具体到采用哪些程序,做什么动作,摁哪个开关按钮。

  师长赵建军十分感慨地说:“未来作战瞬息万变,必须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最复杂的情况。有一点想不到,就不可能再有第二次机会。”谈起那份想定,“其实否定的不仅是一份想定,更是我们长时间在头脑中形成的条条框框。我们进行修改的过程,也正是我们对未来作战样式的反思修正过程。”

  求突破,出战果

  渤海湾畔,波诡云谲。一场现代化战争悄然打响。某导弹阵地,几种型号的导弹武器系统混合配置。“敌机”实施紧急突袭,被某火力单元的雷达紧紧锁定,然而目标诸元构不成射击要求。眼看“敌机”就要闯入,怎么办?只见该火力单元利用数据传输装置,立即把捕获的信息提供给另一个火力系统。借助提供的信息,那个火力单元迅速将目标锁定,果断发射导弹。随着一团火光骤起,敌机还没来得及反应,便化为灰烬。

  这是该师利用自主研发的地空导弹团营作战训练指挥系统和指挥自动化系统,取得的战果。

  “全营一杆枪”是以往地空导弹部队引以为豪的作战样式。然而几场战争让该师党委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独立作战或简单叠加式的联合作战样式已难以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要想成为真正的防空“铁拳头”,就必须依靠信息化技术打造出更加严密的“天网”。于是,该师从过去重视单一武器系统效能开发转变为重视信息系统建设,他们对全师不同制式的雷达系统情报联网问题进行研究,邀请科研院所、院校专家联合攻关,对兵器不兼容、不配套的地方进行改造,先后解决了多项重大难题,开发出指挥及情报网络资源共享系统、航迹自动生成系统以及相应的信息处理软件。

  他们打破编制藩篱和技术壁垒,使链入师自动化指挥平台的作战单元由原来的几个增加到数十个,并和上级的作战平台实现绞联,使全师形成一个作战整体。如今,该师和上级指挥所可以达到信息实时传输,团营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减少了中间环节,避免了误传误报,目标处理速度也提高了数倍。

  近年来,该师还和空军工程大学导弹学院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姻”,在装备使用、维护、保障方面已经结出累累硕果:先后取得重大技术革新成果20多项,其中2项获得军队科技二等奖,5项处于国内军内领先水平,并全部实现了科研成果向战斗力的转化。

  师参谋长王树生说:“一年来,全师兵分多路执行重大军事任务。部队破除常规打法,突破兵器操作教令限制,先后完善了各类作战计划、方案36套,摸索出多种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之间以及与航空兵部队作战指挥协同的近20种战法,并检验论证了兵器夜间作战、抗击作战、反击作战等70多种战法研究成果,使部队在信息化条件下整体作战能力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