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智库建设类型与模式
来源:中国档案杂志 更新时间:2022-08-16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档案智库,可根据我国国情与档情,设置全国性、区域性与行业性等类型,并采用独立式、委托式、合作式与吸纳式等模式。

 


档案智库的类型

 


1. 全国性档案智库

全国性档案智库建设即确立统一单位主导档案智库建设,依托政府部门、档案高校、档案服务行业资源,如政策支持、学科建设、人才供给、技术创新、资金保障等,着眼于全国性档案事业战略规划、档案学科发展与档案人才培养等,建立具有国家级规模、专业化的中国特色新型档案智库,助力档案事业创新和档案工作转型发展。如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依托一流的教学师资、高层次研究队伍与优质的研究平台,建设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服务全国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该档案智库建设主要思路:

一方面,拓展档案智库研究领域与服务深度。充分汇聚全国范围内的专业智慧,凝聚广泛的研究力量,关注档案学领域基础理论研究与各级各类档案部门的实践探索,以档案事业战略问题与重大政策为研究对象,提供专业性、全局性、前瞻性的研究设计。另外,档案事业发展问题与战略规划考量需要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思维碰撞与多元视野,更是要加强档案智库与其他领域智库团队的交流、协作与互鉴,通过论坛交流、科研立项、学术研究等方式,把握档案事业发展总趋势和档案学研究前沿重点,即时跟进国内外档案领域的研究进展与观点创新,探索先进的技术手段与设备应用,推进档案领域的知识组织、知识生产与知识应用,体现档案智库研究的科学性、整体性与系统性特征。

另一方面,完善档案智库功能及其保障机制。全国性的档案智库建设应立足国家政策规划、学科理论创新、档案实践特色与社会问题等需求,实现档案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政策决策咨询建言、档案知识创新服务以及复合型专业性人才培养等功能,全面增强档案智库能力建设,形成具有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的政策建议报告、学术研究论文、重大课题著作、知识服务产品等研究成果,推进其在适当场景中的转化应用。坚持学科发展、实践问题导向,基于档案智库研究平台,强化档案专业人才梯队建设,培育档案智库研究主体的主动意识、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为档案智库高质量可持续性运行供给智力资源,加强其研究成果质量把控与优化。

全国性档案智库优势体现在:立足全局,灵活调遣全国范围内智力资源,实现档案智库团队的高端配置。其需完善是因为统筹全局跨度范围大,需耗费更多的时间在智库团队资源协调、制度协商与成果应用上。适用范围:发起单位具有较强的号召力、组织能力与责任意识,协调并确立好利益关系,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档案智库组织规范与管理制度。

2. 区域性档案智库

区域性档案智库建设即依据区域社会环境、经济状况、行业发展等特色,组织区域内地方档案主管部门、档案高校、科研机构、档案行业等,因地制宜,建设协同合作、联系性强的档案智库,如构建“长三角档案事业发展研究院/中心”“珠三角档案事业发展研究院/中心”“京津冀档案事业发展研究院/中心”等,凸显地方档案工作发展特色,为推进区域性档案事业一体化发展予以智力助益。该档案智库建设主要思路:

一方面,明确区域性档案智库战略定位。基于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档案事业体制机制特色,打破区域内地方党政部门、学科建设、行业组织界限,组织一批稳定且专业性强的研究团队,健全档案智库内部合作与交流机制,聚焦地方发展共性与差异问题,关注区域性的档案事业发展动态、地域性需求变化及多元化的档案实践需要,持续性地投入研究力量,创造优质的研究成果,确保档案智库服务区域性档案事业发展战略规划、档案学科建设、重点档案和特色档案研究与档案人才培养引进。同时,加强各区域间档案智库项目合作与研究,由点及面形成协同研究与知识创新平台。

另一方面,全面整合区域内优质资源。区域性档案智库建设可以有效整合区域高等院校内档案学、情报学、图书馆学、社会学、法学、数据科学与新闻传播等优势学科研究力量,合理统筹所在范围的各级档案主管部门、各级各类档案馆等政策支持、数据资源与经费投入供给,全力汇集档案服务行业数字技术、科研设备、专业人才等先进条件支撑,通过创建区域性档案智库运行机制,促进区域内多类资源的流通协调与动态协同,为地方乃至区域性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实现多元智力资源投入与研究成果产出应用的对接契合与双向融合。

区域性档案智库优势体现在:因地制宜且合理利用资源,合力推进区域性档案事业高质量且赋有特色发展。其需完善是由于组织利益、发展思维差异的限制,实现制度、知识、组织协同需要解决不同层面的问题。适用范围:在区域地域、发展规划、学科建设、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具有共通之处,明确发展思维与协同创新理念,具有共同的档案智库建设愿景与服务意旨。

3. 行业性档案智库

从最开始对新冠疫情的猝不及防,到全民抗疫的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再到行业性档案智库建设即以档案行业协会、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团体及相关单位等为建设主体,聚焦档案行业发展现状,围绕科技研发、技术设施等资源优势,构建档案行业智库,为档案行业内部管理、指导性政策咨询、行业改革发展、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决策提供智慧驱动力,服务现实档案实践问题与档案行业发展前景,如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服务行业改革发展,建设成为行业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是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新闻出版高端智库。该档案智库建设主要思路:实现疫情防控常态化。

一方面,建设档案行业服务型专业智库。开展档案行业智库建设试点,聚集档案行业及相关行业领域的研究员、专家,重点打造档案行业领头智库,基于时代发展需要和行业建设现实问题,明确重点研究方向,如开展档案科技创新应用研究、行业发展前瞻设计和政策规划、行业规章制度与标准规范研制等,重点攻关科技赋能创新与转型发展,开发支撑档案智库建设与运行的档案业务数据库、需求调研数据库、专家资源库、成果管理库等,为档案理论研究创新、档案实践成果突破提供智力资源与技术支持。另外,需要建立档案行业智库发展评价体系与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的反馈机制,提高档案智库的研究效率与成果质量,提升档案行业智库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畅通档案行业智库人才交流渠道。根据智库建设要求与发展目标,建立档案行业智库研究专家网络,广泛吸纳行业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技术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构建学科背景优势互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层次结构合理的智库团队。进而推动档案行业智库间、智库与决策部门、档案智库与社会团体等人才流动渠道的建立,如根据年度计划派遣智库人员到政府部门、档案高校、同行企业等机构开展实践调研,真正参与党政部门决策研讨,开展学术与实践经验交流,深入社会基层了解社会公众需求,推动档案智库研以致用,为谏言政策制度、解决实际问题、创新研究成果提供坚实基础,提高决策咨询与成果转化的针对性,加强档案智库品牌化、专业化、实践化建设。

行业性档案智库优势体现在:融汇档案产业资源,搭建起政府部门与档案企业沟通的桥梁,延伸档案智库服务范围。其尚须完善档案行业智库研究人员的专业性和多元性问题。适用范围:从事档案行业的资深企业、专家、学者,拥有多领域专业化的人才团队、丰厚的财力保障、稳定的档案产业链,与政府部门、档案高校等单位具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档案智库建设模式

 


1. 独立式建设模式

独立式档案智库建设模式即各高校、科研机构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团队的力量与规模,依据国家档案事业发展需要,凝聚本单位档案专业人才、专家,依托本单位资金、场所、项目、政策等资源,独立构建服务于全国或本地区档案工作或档案服务行业、理论研究的档案智库,切实主动地围绕档案事业发展战略、工作规划与理论创新展开研究。如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集全校之力打造高校智库。该档案智库建设模式主要思路:

一方面,将其纳入重点规划并明确服务意旨。依据单位发展实际制定档案智库建设与发展纲要,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依托良好的政策环境与档案工作发展规划,为档案智库提供权威性、强制性与指导性的建设导向。明确档案智库建设目标、原则、内涵、管理体系等,发挥单位内部资源聚集力量与自身研究特色,利用便捷的研究交流阵地,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档案智库,重点培育其核心竞争力与价值创造力。进而依靠其有效地运用知识与智力,调研档案部门和行业实践需求,重点关注国家经济社会环境及档案行业发展现状,如档案科研创新、档案学科建设、档案学术研究、档案服务机构、外包行业监管等,聚焦关键问题、发展难点,提升档案智库研究成果的质量与应用价值。

另一方面,强化内部资源建设并提升服务能效。独立式的档案智库拥有较高的自主权与资源支配权,具有较为明显的层级结构,实行统一领导与规划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应在充分利用单位已有资源的基础上,持续优化档案智库的软硬件设施建设,适度向外吸引资金支持、技术工具、管理手段等有益资源,提高档案智库建设的基础保障。向内集中研究力量,通过规范内部管理制度与建立绩效考核制,不断健全档案智库体系,完善智库人员分工与推动内部资源共享,强化单位内专业团队人员的沟通与协调,建立完备的档案智库功能实现机制,提升档案智库的服务能力,增强其社会能见度。不及防,到全民抗疫的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再到实现疫情防控常态化。

独立式档案智库建设模式的主要特点: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可实现资源的自由配置、科学管理与合理投入。但需要独立投入资金人才技术等支持,易导致资源紧张,与外界的协同合作相对较弱。适用范围:已拥有充足的档案专家学者、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成熟的研究平台与先进技术应用等资源的档案智库。

2. 委托式建设模式

委托式档案智库建设模式即档案局馆等档案事业单位通过审视自身情况,在无力承担或因体制机制等原因不方便独立建设档案智库的前提下,根据工作发展需要而委托档案高校、科研机构或外包服务行业建设档案智库,为其档案事业发展政策研究、档案实践工作提供服务与决策支持,如湖南省国资委委托国有全资公司湖南湘江研究院建设智库,承担国资国企理论政策研究、改革发展业务咨询等功能。该档案智库建设模式主要思路:

一方面,引导并支持档案智库建设规划与目标,持续保障档案智库的常态运行。委托式档案智库的建设需要处理好双方关系,通过协调档案智库建设长期规划与短期目标,实现两者的目标衔接、资源协助,将外在发展需求转化为内在建设动力,平衡理论研究与实践调研,共同推进档案智库研究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委托单位可通过建立档案课题研究专项资金,如“档案事业发展战略规划”“档案政策研究”“档案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等,用于辅助档案智库的专业研究与能力建设,为其潜心钻研、知识生产、理论创新提供良好环境,提高智库研究的深度、广度与精度,保障档案智库建设质量,巩固档案智库研究成果。

另一方面,加强委托单位与被委托单位之间的沟通与需求对接,明确权利与义务。委托式档案智库建设应事前协商档案智库服务范围、重点研究课题、决策咨询领域等细则,通过明确委托单位需求,研习决策部门档案发展战略规划与指示,把握档案机构发展定位、档案理论研究基础、档案科技赋能特性,实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精准服务,谋划更具前瞻性、切实性与战略性的档案工作指导与科学方案,提高档案决策评估的效率与质量。总之,需直接对接档案智库建设需求,强化档案专业背景与实践探索,提高档案智库与政府机构等委托单位之间的契合度,优化档案智库知识成果、研究成果供需匹配度。

委托式档案智库建设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推进供给方与需求方匹配的精准度,增强档案智库研究的专业性;但委托单位参与度相对较低,需要委托方向被委托方充分放权,并充分信任。适用范围:两单位之间具有较强的信任关系,能够友好协商确立委托事宜。

3. 合作式建设模式

合作式档案智库建设模式即以同一区域、研究主题、行业性质为依据,通过多个档案高校、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行业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如馆际合作、馆校合作、校企合作、馆企合作、馆校企合作以及基于此建立更广范围的区域性、国际性合作,实现不同机构的资源联通、数据共享与知识交流,提供综合性的资金、智力与技术支持,充分发挥合作组织内各项资源优势,共同致力于档案事业发展服务的目标,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建的上海研究院。该档案智库建设模式主要思路:

一方面,加强档案智库合作单位成员的协同与配合。协商确立档案智库研究的运作机制与协调制度,签订档案智库组织内的工作协议,统筹各参与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与职能任务,以重要试点单位为引领,其他主要成员单位为支撑,确保档案智库的高效运行。可以强化线上平台与线下组织的运行和沟通,通过举办主题论坛、学术研讨会、科研项目申报等方式激发集体智力,推进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档案事业规划与研究,加强档案智库团队的科学选题、思维碰撞、学术交流与实践启发。另外,畅通信息联通渠道,推动数据、资源、知识共享与优化,整合资源优势,积累整体价值效力,提高档案智库的协同创新能力,推动档案事业一体化发展。

另一方面,推进档案智库“政用产学研”链条发展。档案智库以服务档案事业发展与决策咨询为宗旨,应对接政府部门决策需求以及档案企事业单位实践要求,加强基础性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型研究的互动,集结专业化人才、科学性研究、创新性技术与实践性平台,发挥各自独特资源优势,综合研判国内外档案学研究前沿话题与档案实践发展问题,规划档案智库研究方向,通过项目制、合同制等方式落实研究过程,促进研究成果与档案实践的深度融合,为数字时代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档案工作服务升级、档案人才队伍建设出谋划策。进而推进档案智库“产—学—研”拓展至“政用产学研”创新链条的发展,提升档案智库服务政府部门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与适用性。

合作式档案智库建设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打破区域、行业间壁垒,促进资源整合与共享,发挥整合优势;但可能会出现沟通交流成本增加,多主体间对接协调效率降低等问题。适用范围:基于研究主题或行业性质,达成一致的服务目标,确立好主导关系、合作协议与协作细则的档案智库。

4. 吸纳式建设模式

吸纳式档案智库建设模式即以某个档案智库建设主导单位为引领,本着“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理念,聘请档案领域以及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社会成员、技术人才等,优化档案智库人才结构,充分发挥专业与人才智力优势,推动学科交流融合、成果创新应用,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服务政策决策的能力,如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致力于汇聚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向学界业界吸纳300余位兼职学者,以强化智库的研究力量。该档案智库建设模式主要思路:

一方面,建立结构合理的档案智库人才体系。以档案智库建设单位为主体,吸纳全国档案高等院校、档案企事业单位、档案高端行业机构以及图情学科、法学与计算机等领域的专家人才,打造一支以专业理论性领军人才为引领、实践性基础人才为辅助、技术性创新人才为支撑的智库队伍。专业理论性领军人才主要由档案学科带头人、各档案高校教师、研究员及其他领域专家学者等构成,实践性基础人才由各级档案主管部门、各级各类档案馆实务工作者与从事档案行业的优秀人员组成,技术性创新人才可以由图情专业学者、数据科学研究员、计算机专业人员等组成,形成协同互助、优势互补、专业运作的档案智库工作格局。情的猝不及防,到全民抗疫的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再到实现疫情防控常态化。

另一方面,强化档案智库人才队伍能力建设。档案智库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支持与服务,需要加强以档案专业人才为中心的智库团队建设,建立相应的聘任制、激励制、培养制、评估制等机制,健全科学的人才选拔与供给渠道,开展人才培养与引进计划,优化档案智库人才结构并推动行业内人才的有序流动与高效利用。通过树立共同的服务档案事业发展意旨,强化问题意识、理论研究、创新精神与实践导向,锻造其档案理论与实践问题发现能力、扎实的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敏锐捕捉政情民意能力以及研究成果应用能力,促进档案智库常态化、专业化、体系化、持续性的知识生产,提升档案智库决策服务水平与战略发展规划研究前瞻性。

吸纳式档案智库建设模式主要特点是:优化档案智库人才结构,创新研究理念与思维,提高档案智库精细化服务能力;但人才吸纳成本较高,专业人才管理难度较大,需要跨组织开展工作。适用范围:负责人具有广阔的人脉资源和较强的人才凝聚能力、主导单位具有较强人才吸引力的档案智库。

总之,档案智库重点应着眼于全国性档案事业战略规划与档案学研究发展,聚焦档案实践问题与档案行业发展前景,实现供需有效衔接,提供切合实际、实践性强的服务。各单位可根据地域发展实际与单位建设情况,选择相契合的档案智库建设类型与模式,或是扬长避短,吸取不同档案智库的优势所在,自行开拓创新适合自身发展的档案智库建设类型或模式,明确功能定位,全力提升档案智库研究与贡献能力,进而发挥中国档案智库群的整体研究力量,满足档案事业发展需求与国家建设需要,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