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2%,占GDP比重达到39.8%。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探索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过去几年中,内需对我国经济发展已形成重要驱动作用,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占比很大,国内经济内循环占据主导地位。但我国经济和消费市场的潜力远不止于此。加快发展数字化,打造经济新业态,可以通过创造新的消费形式和场景扩大内需,以促进高质量消费。从这个角度来说,数字经济对于带动消费升级、健全内需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类似直播电商、在线咨询、在线医疗等新业态新模式近年来发展迅猛,在促进就业、扩大内需、提振经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充分体现了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以及面对疫情冲击的强大韧性和恢复能力。同时,数字经济可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供给牵动高质量需求,畅通循环堵点。数字经济还可以通过增加供给主体、优化供给方式、提升供给质量、提高供给效率四种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转型。
目前,我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已到达关键时期,生产领域的数字化将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将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嵌入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会提高传统观念要素的配置效率,重塑价值链和产业链。数字经济不能完全脱离实体经济而存在,深化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将发挥其增值作用,因此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拉动经济增长的巨大潜能。但目前数字经济产业仍然面临发展不均衡问题,比如服务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占得先机,而工业、农业数字化转型相对滞后。如何充分利用好我国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因地制宜、问题导向、快速地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对此,应充分发挥我国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深刻把握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趋势、现状与挑战,下大力气挖掘数字经济潜力,着力激发数字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牵引力。要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加重视培育市场环境,促进更加充分、更加平衡地融合发展。应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数字经济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充分重视数字经济的产业集聚效应。应增强北京、上海等重要城市的全球竞争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以及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助力我国的数字化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进而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作者系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高端智库咨询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