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4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8地启动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那么“东数西算”到底是要算什么?
这里说的“算”,是计算力的意思,也可以说是数据的处理能力。从手机、电脑到汽车、超级计算机、航天火箭,再到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互联网,算力无处不在。算力既是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也是承载数据和运算运行的平台,更是数字经济时代计算、存储、网络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
从宏观的角度而言,在算力上每投资1元钱产生的回报是3至4元钱。以2020年的数据为例,我国2万亿元的算力产业规模直接、间接分别带动经济产出1.7万亿元和6.3万亿元,算力作为数字经济重要底座支撑的赋能作用日渐凸显。鉴于此,建设算力基础设施已成为包括我国在内全球多个国家的战略选择。
相较于在东部建设大型数据中心,我国西部地区具有能源资源优势,“东数西算”就是要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
当前大部分的算力需求集中在数字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东部产生的数据有冷、热之分:热数据主要是实时性计算数据,冷数据是非实时性计算数据,例如去年前年产生的数据。“东数西算”主要是将东部产生的冷数据输送到西部的数据中心进行运算。
因此8个全国一体化算力国家枢纽节点建设的定位有所不同。
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主要打造面向全国的非实时性算力保障基地,不断提升算力服务品质和利用效率,充分发挥能源和资源优势,夯实网络等基础保障,承接全国范围的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非实时算力需求。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四个节点主要服务于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需要,定位于进一步统筹好城市内部和周边区域的数据中心布局,实现大规模算力部署与土地、用能、水、电等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优化数据中心供给结构,扩展算力增长空间。
目前我国算力布局日益优化,已基本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核心区域协调发展,中西部地区协同补充的发展格局。
不过在西部,一个数据中心虽然全天24小时持续工作,但不代表一直在计算,数据存储是常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东数西算”实际上是“东数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