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新区城市管理网格化
来源:华东新闻 更新时间:2008-03-14

 上海浦东新区浦兴街道金鑫居民小区为创建“和谐社区”特举办了一场高雅艺术展,展出了1000多件社区居民亲手书写、收藏、制作的书画、古玩、编织等艺术作品,这引得不少老人驻足细看。

  徐网林摄

  过去的管理只考虑行政区划,通常以街道为一个单元。如今的网格化管理在行政区划的基础上,又兼顾了实际人口数量

  网格化管理,是城市管理模式的一次革命。解决城市问题,需要各方人员协同作战,网格化管理就显示出了优势

  社区都有文化中心

  政府搭台 市民获益

  2月18日,上海下起了今年第一场雪,气温下降,而位于市区东北角的临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依然一片春意。4楼第一教室传出悠扬的歌声,由社区老年学校声乐班学员组成的临玲合唱团,正在上海歌剧院首席指挥曹丁的指挥下演唱《在灿烂阳光下》。这支平均年龄56岁的合唱队,经常在文化中心活动。

  “像这样的合唱团,临汾街道不止一个。有了文化中心,他们就有了自己的‘家’。”社区党工委书记施小琳说。

  喜悦与赞赏,流动在文化中心人群里。上午场的舞会结束了,73岁的李元桃老人一边穿外衣,一边走出舞厅。“这儿环境好、管理好,我每天都来跳舞。”宽敞的书画室里,社区书画社社长李青玉与画友欣赏着书画作品。曲艺室的舞台上,姜小芳和越剧沙龙的票友已开始上妆。图书室、桌球房内,还有不少全神贯注的身影。面积达450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大大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搭建了沟通平台。

  “临汾街道没有一家大中型企业,没有一栋商务楼,街道自身财力缺乏。为了建这个文化中心,市文明办投了200万元,闸北区政府投了2400万元,还调配了7亩规划用地。”施小琳介绍说。中心试运营一年来,每月活动人数累计接近5000人次。

  除了文化活动中心,街道还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这3个公共服务中心的建成与完善,均得益于上海的规划网格化管理。

  不再局限开门七件事

  需求变化 规划细化

  为了探索特大型城市的管理模式,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上海2004年上半年着手以规划单元为网格整合资源。“城市规划网格化管理,就是以街道、社区为基础,将城市分成若干单元进行规划管理,以保证规划管理全覆盖、社区服务设施无遗漏。”上海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刘海生解释道。

  目前,上海市中心城242个控制性编制单元规划和10个试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已编制完成,前者明确了土地使用性质、建筑总量、建筑密度和高度、公共绿地、主要市政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等强制性指标,以及城市形态设计等指导性意见,后者则根据居民人口等情况确定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敬老院、托老所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10个试点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将于2007年底前全部建成。”

  刘海生告诉记者,过去,围绕社区建配套设施,主要是解决老百姓的开门七件事。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过去的一些配套内容不少已由市场取代,与此同时,新需求不断产生,比如养老问题、民政救济、劳动就业等等,还有更强烈的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这一切,都要求政府必须适时调整为民服务的社区配套设施。

  另外,过去的管理只考虑行政区划,通常以街道为一个单元,如今的网格化管理在行政区划的基础上,又兼顾了实际人口数量。如老年服务设施的配置,除了明确规定“每个社区(镇、乡)至少设置一处养老设施”外,还具体到人口比例,即到2010年,中心城浦西内环线以内的建成区,以及地处中心城有中国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居住社区,按照不低于本社区老年人总数的1.5%配置床位;中心城内外环线之间的建成居住区以及郊区新城老城厢地区,按照不低于本社区老年人总数的2%配置床位;浦东新区、郊区新城和城镇人口在5万人以上的新市镇以及中心城成片改造地区或新建地区,应高于本地区老年人总数的2.3%配置床位。

  因地制宜、差别化配置很重要。由于上海市中心用地紧张,规划对不同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也有不同的配置要求。在配置方式上,也可采取新建、改建、扩建和调整、共享、租赁、收购等多种形式。

  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协同处理

  全面推进 管理创新

  “城市网格化管理的内涵十分丰富,涵盖了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刘海生表示,网格化管理的重点,在于整合行政、社会资源,实行网格内各类配套资源共享。

  其实,上海几年前就提出了以“资源共享、工作协同”为核心的网格化管理理念,通过流程优化和系统整合,形成“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协同处理”的行政处理模式。在临汾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居民就可以享受民政救助、劳动就业、社保等八大类86项内容的“一门式”服务。

  社区行政管理人员及协管人员总数不少,但以前各管各的事,如何整合利用?施小琳介绍说:“我们将街道1.99平方公里划分为4个街区,实行社区治安、市容管理网格化。还专门开发了一个软件,将网格化管理纳入电子政务中。”

  在设于临汾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内的网格化指挥中心,记者在电脑上看到一组编号不同的“案件”,状态栏下显示着绿灯。“这说明已处理完毕,结案了。”原来,社区发生的治安或市容问题,居民可随时随地报告,信息马上就会进入网格化指挥中心的电脑,以及派出所、市容管理所等职能部门派出机构的联网电脑,亮起红灯。若已“派单”给相关责任人,红灯便转灰灯,责任人已处置则转桔灯,责任人报告处置结束,转蓝灯,经核查员核查认可确已解决,就亮绿灯。解决问题,往往需要各方人员协同作战,网格化管理就显示出了优势。

  有一次,网格化指挥中心接到一例非法设摊的案件,摆摊者家庭十分困难。这本是城管部门的管理范围,但为了防止出现过激行为,公安和劳动部门人员也上了门,并设法帮助解决就业问题。

  “网格化管理,是城市管理模式的一次革命。”有专家如此断言。或许正因为如此,上海“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发现及时、处置快速、解决有效、监督有力的长效机制,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有序”。

新建的董家渡社区服务中心。类似的服务中心遍布上海各社区。

  (上海市规划管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