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内公安机关为群众“减负”2200亿元
来源:华夏时报 更新时间:2022-10-24

打通网上办事“最后一公里”,五年内公安机关为群众“减负”2200亿元|聚焦二十大


2022年4月的一个晚上,旅客小刘刚到北京南站就发现身份证被遗落在家里了。距离开车时间已经很近了,曾经有过几次同样经历的她,第一时间赶到售票大厅的自助打印机前,打算办一个临时身份证明。不过,售票大厅的工作人员提醒她,通过“铁路12306”APP就可以自助办理。输入姓名、身份证号和进行人脸识别验证后,系统会生成一个二维码,凭码就可以进站乘车。
三个月之前,铁路12306APP于2022年1月正式上线了电子临时乘车身份证明开具功能。“我记得最早的时候办临时身份证还得花20块钱照几张照片,拿着照片才能排队办纸质的临时身份证。后来有了自助打印机,现在更方便了,直接在APP上就能办。”小刘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这只是近5年来,公安部门加强“互联网+”与公安政务服务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 10月19日,在中共二十大新闻中心举办的第三场记者招待会上,公安部党委委员、副部长,国家移民管理局局长许甘露指出,全国公安机关围绕人民群众出行办事息息相关的“身份证”“驾驶证”“出入境证件”三大证件,不断优化流程手续,革除繁苛限制,率先推出了“网上办”“异地办”“一门通办”“全国通办”,近5年来累计为群众节省和减负的成本达到了2200亿元,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成本,惠及亿万人民群众。
网办公安政务服务事项超3亿
去年10月,刚刚迎来女儿降生的天津市民吴先生,为孩子办理出生证明、户口、医保等证件跑了好几趟。出生证明是在医院办的,跟很多新生儿家长一起在窗口排队办理,花了快一个小时;户口是拿着家里的户口本去派出所办的,花了一个上午,还要去银行办医保卡。
而现在,办理新生儿的各种证件已经不需要这么麻烦。2022年9月底,天津在“津心办”APP上线了第一批9项“一件事一站办”场景,其中就包括“新生儿一件事”,允许居民线上联动办理出生医学证明、预防接种、户口落户登记、医保参保等相关事项。
不只是天津,在许多国内城市,涉及卫健、公安、人社、医保、税务等多个部门的“新生儿一件事”“公民身故一件事”等“一站式”政务服务都已逐渐推行,打通群众网上办事最后“一公里”,切实减少了跑动次数,降低了办事成本。
在2022年8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安部通报,截至7月31日,各级公安机关依托全国公安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上线各类网办政务服务事项累计3.2万余项,其中1.1万余项可全程网办。各地通过推动数据共享、电子证照应用等,平均减材料约62%,通过线上线下“一口受理”,多部门协同办理,事项办理时间平均减少50%以上。
其中,“铁路旅客电子临时乘车身份证明”便民政务服务项目在全国各铁路客运车站广泛使用。全系统共办理电子临时乘车身份证明883万人次,其中办理窗口售票30万人次、闸机验票610万人次、实名核验489万人次,日均受理申请4.3万人次,线下窗口制证量比2021年同期下降48.9%,线下窗口排队制证的现象得到有效解决,真正解决了广大旅客群众急难问题,有效增强了人民群众乘车火车出行的幸福感、获得感。
中国电子政务水平提升
而这也是近年来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水平日趋提高的一个缩影。根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9月28日发布的《2022年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中国的电子政务发展指数为0.8119,在全球排名第43位,属于“非常高水平”(0.75-1)的60个国家之一。
而根据202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发布的《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政务服务“好差评”)第三方评估报告》,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16个省份的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总体指数进入非常高水平,得分超过90分;天津、内蒙古、辽宁、广西等12个省级政府总体指数为高,得分在80-90分之间;山西、青海、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个省级政府总体指数为中,得分在65-80分之间;没有省级政府总体指数低于65分。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指出,虽然我国数字政府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健康码等数字治理工具在疫情防控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是还有一些关键短板需要补齐。当前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差异较大,还需要切实解决不均衡不充分发展问题。
今年6月,国务院还发布了《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两阶段工作目标:到2025年,与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数字政府顶层设计更加完善、统筹协调机制更加健全,政府数字化履职能力、安全保障、制度规则、数据资源、平台支撑等数字政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到2035年,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数字政府体系框架更加成熟完备,整体协同、敏捷高效、智能精准、开放透明、公平普惠的数字政府基本建成,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记者刘诗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