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制造业从小到大、由大变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原因就是我们探索并形成了党领导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我们新时期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深化两化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新时期技术变革提速、国际分工重塑、中美摩擦加剧等挑战,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持之以恒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刻认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意义
(一)从国际竞争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抓手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涉及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大量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创新最活跃、交叉最密集、渗透性最强的领域之一,正在成为全球各国产业竞争的焦点。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推动数字化转型有利于凭借其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方面的优势,不断加强对全球经济的控制力。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不仅仅代表着一类新兴技术领域和一个快速增长的新兴产业,更是一条与发达国家处在同一起跑线的新赛道,能够引领传统工业化的创新体系、生产方式、产业形态、体系机制等产生颠覆式重构,有机会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换道超车。
(二)从经济发展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引擎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所在。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有利于充分挖掘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潜在价值,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支撑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一方面,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打破传统企业数据孤岛,降低对劳动力、土地、资本等一般性生产要素的过度依赖,不断激发技术、管理、知识等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另一方面,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潜能,加速推进新技术的创新、新产品的培育、新模式的扩散和新业态的发展,加快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
(三)从产业升级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构建经济新发展格局的坚实基础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本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战场。随着工业化的持续推进,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也存在核心关键技术积累不足、产品附加值整体偏低等问题。只有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才能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效
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统筹布局、多措并举,利用文件标准、试点示范、宣传推广等抓手,全面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有序推进
聚焦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等领域,培育形成了一批低成本、可复制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相关应用已覆盖45个国民经济重点行业,提质增效、节本降耗作用凸显。新模式新业态实现蓬勃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模式在汽车、航空、电子等行业开始普及,个性化定制模式在服装、家具、家电等行业快速发展,服务型制造模式成为工程机械、船舶等行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二)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加速突破
广东、长三角、成渝、山东、京津冀、湖南等六大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全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体验中心体系稳步运营,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呈现。累计遴选15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产业集群”试点示范项目,发布23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数字化转型提升试点项目名单,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的聚合增值持续释放。
(三)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纵深发展
累计遴选28家“双跨”平台企业,培育形成150多家具有一定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工业设备总数达到7900万台套,带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我国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5.7%和75.1%,较2012年分别提高31.1个和26.3个百分点。
(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全面铺开
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培育223家适用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平台和服务商,持续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育“小巨人”企业8997家,带动各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近5万家。我国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分别从2017年的49.2%和38.1%,提升到2021年的55.7%和51.9%,数字化转型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政策体系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持续优化顶层设计。一是加快出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等顶层政策文件,健全数字化转型政策体系。二是引导地方出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配套文件,务实推进融合发展,为制造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实践提供指引。三是围绕工业设备上云、数据字典、数字供应链等领域完善标准体系,以标准引领制造企业加快业务转型、模式创新和组织变革。
(二)优化发展路径,制定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
系统梳理各行业痛点场景,加强工作统筹,施行分类施策。一是面向重点行业开展数字化转型评估诊断试点,依托数字化转型现有案例和成效总结转型成功经验,梳理转型最佳解决方案。二是面向原材料、消费品、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领域加快平台体系建设和推广,深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据治理应用,持续挖掘制造业一线生产数据潜在价值。三是聚焦企业应用,培育并壮大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加快企业形态、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变革。
(三)强化示范引领,推广典型场景优质系统解决方案
强化标杆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平台的连接枢纽作用,打通供需对接渠道,加快形成“以建促用、以用促建”的良性循环。一是持续开展“数字领航”企业遴选,培育一批转型成效突出、示范带动作用广、行业影响力强的典型标杆,加快沉淀典型经验。二是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等试点示范,强化优质解决方案供给,持续完善“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平台体系。三是鼓励中小企业以管理、服务数字化为起点,推动业务系统上云上平台,探索基于产业链平台的模式创新和服务创新路径。
(四)打造区域标杆,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充分认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长期性、系统性,塑造协同合作、互利共赢的良好生态,加快构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新高地。一是持续开展“平台+园区”“平台+基地”等工作,依托平台园区赋能深度行、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等活动载体,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工业园区、县域经济落地扎根。二是运营好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体验中心,持续提升行业创新公共服务水平,汇聚地方政企产学研用等各方力量,打造独立自主、安全稳定的现代化产业链。三是深化产融结合、产教结合,为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