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加速度”
来源:国际金融报 更新时间:2022-11-14

制度创新、改革发展、协同共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向着更高质量、更广领域、更深层次迈进。


“2021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为192.56点,同比增长6.49%,较上一年2.80%的增幅显著扩大,创下近三年来最大增幅。”近日在沪发布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报告(2022)》(简称《报告》)显示,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江浙沪皖)各扬所长、协同发力,当前的指数水平已达到2012年的1.69倍,十年来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6.03%。

一体化进程持续加速

2021年11月,中国经济信息社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发布首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从产业融合、设施联通、生态共保、民生服务和协同开放五大维度入手铸造了一把“数字标尺”。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今年《报告》新增了“数字生态”“绿水青山”两项二级指标,进一步提升了指数的内涵与准确性。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是反映一体化发展的‘风向标’和‘晴雨表’。”财经评论员徐浩平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一体化发展指数兼顾区域与城市层面,有助于揭示长三角的内部差异,通过该指数,可以发现长三角地区的优势和短板,助力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也可以明确下一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的着力点和不足点。

《报告》指出,综合来看,无论是区域GDP、工业增加值、高铁营业里程等总量指标,还是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期寿命等平均指标,长三角地区均属于全国“第一梯队”,保持国内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从分项指标看,五项一级指标均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其中,设施联通分指数年均复合增速高达8.04%,成为拉动总指数增长的强力因素;产业融合分指数绝对值最高,达到222.49点,构成了一体化的澎湃内生动力;生态共保分指数和民生服务分指数基本伴随总指数同步增长,反映出一体化发展成果惠及全民,社会大众的获得感与日俱增。

携手迈向“数字长三角”

长三角地区是全国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排头兵”,从《报告》今年新增的“数字生态”指标看,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数字生态表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上海市、杭州市、南京市位列全国前十位,在数字基础、数字能力、数字应用三方面均无短板,表现出强劲的数字创新能力和人才聚集效应。

“近年来,在推进数字化转型方面,长三角三省一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可以看出,长三角发展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愿望很迫切,行动很自觉。”徐浩平表示,长三角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从“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两个方向推进,“其中,产业数字化是主要方面,因为大量企业主体是传统企业,数字产业化为产业数字化赋能,才能真正实现融合”。

在徐浩平看来,未来要做在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跨所有制“四跨”领域有所突破,以数字化推进“四跨”,以“四跨”促数字化转型,“只有这样,才能建成建好数字长三角”。

提到创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无疑是关键的发力点之一。在进博会期间举行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要素对接大会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际形象与影响力报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中期评估报告发布。根据文件,到2025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要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走廊和我国重要创新策源地,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数据还显示,自2016年启动建设以来,G60科创走廊九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1.5%上升到15%;GDP总量占全国比重上升到1/15,地方财政收入从1/15上升到1/12;高新技术企业数从1.49万家增长到3.65万家,占全国比重从1/12上升到1/10;科创板上市企业数超过全国1/5。

对标世界级都市圈

根据《报告》推出“长三角一体化城市指数”,上海市、杭州市、南京市、苏州市、合肥市、宁波市和无锡市等7大核心城市一体化水平领跑,在全部18个子指数中有12项均位于前十名。从2020年以来的增量看,“七大金刚”城市集聚了长三角地区60%的人口增量和53%的GDP增量,是区域链接水平与一体化联系最高的地区。

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多座城市各扬所长,多个“黑马”城市表现亮眼。例如,常州市有10项子指数进入前10名;镇江市在城市通达以及供应链方面保持领先优势;淮安市主动承接区域文体赛事活动,成为长三角地区的“文体担当”。

值得关注的是,截至2021年底,上海大都市圈GDP总量约12.6万亿元,已逼近纽约都市圈、东京都市圈等“国际顶流”。《报告》建议,对标世界级都市圈、城市群建设,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是长三角地区未来的发力方向。一方面,长三角地区各城市提供的金融、航运、创新等领域需求,市场一体化可为上海市带来巨大动能;另一方面,上海市的平台和专业服务能力通过区域合作形成网络体系,在长三角地区空间腹地造就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聚能级、平台能级和服务能级。

“长三角各城市并不是竞争的关系,而是竞合的关系,每一个城市都有很多发展亮点和特点,大家在错位发展。”徐浩平认为,每个城市应承担好相应的功能和角色,依托自身长板贡献力量,共建韧性的上海大都市圈,实现全球能级的提升。(记者 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