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北交所开市一周年,服务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创新驱动等国家战略的功能逐渐凸显。
开市一年以来,北交所迎来123家上市企业,总市值近2000亿元,整体运行整体平稳。北交所给中小创新型企业、券商投行、投资者等市场参与者带来重大利好,但同时挑战也不少。
受访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建议北交所加速扩容,大胆改革、更加包容,吸引更多企业、投资者,发挥差异化竞争市场地位;北交所对于券商的行业专精能力、定价销售能力、风险控制能力以及资金支持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投资者而言,北交所企业具备快速成长的能力,但同时风险性也相比于一些成熟性的公司会更大,因此投资需专业且谨慎。
1
上市军团扩容至123家
2021年11月15日,北交所正式揭牌开市,如今已运行一年。当前迎来123家企业上市,总市值累计1948亿元。
自开市以来,共有163家企业申请在北交所上市。截至2022年11月11日,北交所在审企业117家,在辅企业297家。
北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交所将聚焦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两个毫不动摇”,坚持稳中有为、稳中有进,按照“丰富功能、办出特色、形成生态”的思路,大力推进市场改革创新,持续推进北交所高质量扩容,不断提升市场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一流交易所。
“北交所开市交易一年来整体表现比较稳定。北交所作为服务优质中小企业的主阵地,对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乃至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都是一块重要拼图,而且正持续发挥其作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金融系主任、副教授叶小杰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从申报企业数量来看,北交所获得中小企业的广泛认可,排队申报热情高涨,而且新三板创新层储备了大量后备梯队资源,能够为北交所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撑。从上市公司来看,营业收入、净利润、研发投入等指标均获得较快发展,股价表现也相对平稳,基本契合社会各界对于北交所的期待。从制度创新来看,北交所运行一年来推行多项新制度,如转板制度真正落地,近期更是连续推出北证50指数、融资融券等创新举措,这意味着北交所与沪深两个交易所的制度差异进一步缩小,完善了北交所在交易、投融资等方面的功能属性。
增量研究院院长张奥平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北交所开市一年以来,整体表现可圈可点,最大的亮点是北交所具备区别于沪深交易所的差异化制度创新。也正因此,北交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特色十分鲜明。在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以前,创新型中小企业实现资本化、实现IPO上市融资发展是十分困难的,而北交所打开了IPO通道。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直言,北交所的制度设计和市场定位非常好,上市条件相对包容,交易规则市场化程度很高,市场定位以服务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为主,让北交所有别于沪深交易所。
对于北交所未来的发展,业内人士充满期待,也提出了一些建议。董登新指出,从一年以来的运行情况来看,北交所总体表现过于保守。第一,目前总体规模体量还太小,123家上市企业总市值不到2000个亿元,还没有规模效应,也不适合大资金的进出,这会极大影响北交所的人气。第二,北交所制度设计很好,但是操作环节太过保守,在IPO审核的流程、环节标准上,甚至有和沪深交易所同质化的嫌疑。“北交所应该像纳斯达克一样有‘大开大合、大进大出、大浪淘沙’的格局,金字塔顶端的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占的比例非常低;而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占比在80%以上,占据金字塔底座,有着非常丰富的上市资源。因此,基于差异化定位,北交所的IPO理念要跟制度相匹配,北交所也应该对这些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更包容、更开放,接纳更多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进入市场”。
董登新进一步强调,在服务实体经济背景下,被赋予制度优势及特殊市场地位的北交所,应有大浪淘沙的胸怀,主动大胆改革,充分地展示市场竞争力,加快上市企业扩容。北交所的投资者准入门槛本就较高,有更强的风险承受能力,作为先行者、探路者,率先尝试做市商交易制度、取消涨跌幅限制、实行T+0交易等改革举措。
2
“专精特新”占约四成
在北交所上市的123家公司中,中小企业占比77%,民营企业占比86%,超八成集中在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49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达5.4%,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创新特征鲜明。
今年前三季度,北交所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732.07亿元,同比增长33.25%;实现归母净利润69.26亿元,同比增长19.43%。上市公司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专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加大研发力度。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合计31.97亿元,同比增长33.10%,研发强度达4.37%,约为规模以上企业的3倍。
北交所表示,在遵循证券市场一般规律基础上,各项制度安排充分尊重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阶段和成长规律,突出错位、包容、灵活、普惠的市场特色。上市审核精准包容。全面落实注册制要求,建立了协同高效的审核注册机制,发行上市审核预期明、效率高。四套并行的上市标准兼顾不同类型、不同特征企业,行业包容性强,上市公司既包括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双碳”等新兴行业企业,也包括农业等传统行业企业;既包括净利润超10亿元的成熟企业,也包括尚未盈利的企业。在坚守底线前提下,适度包容中小企业发展阶段中关联交易占比高、区域及客户集中、业绩波动等阶段性规律性问题,为中小企业成长壮大留足空间。
记者了解到,北交所发行融资灵活多元,提供普通股、优先股、可转债等多种权益融资工具,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融资平均2.07亿元,单次融资金额从0.4亿元到17亿元不等,支持企业合理按需融资。上市公司在新三板挂牌期间平均进行两次定向发行融资,融资1亿元左右,上市后9家启动再融资、3家已完成发行,形成按需、小额、多次的接续融资机制。
北交所上市公司中有四成左右企业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张奥平表示,对于未来拟上市北交所的公司,建议持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朝着数字化转型、产业创新、低碳绿色化改造方向发展。对于已上市的北交所公司而言,可以看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以及净资产收益率的表现明显更好,建议北交所上市企业要抓住资本化机遇实现创新发展,提升资本价值。
3
中小券商脱颖而出
中介机构加大投入。北交所方面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券商各条线均逐步加码,加大直投、投研等全链条服务,形成一批深耕市场业务的特色中介,逾900家次机构参与北交所上市公司调研。
就券商承销保荐情况来看,中小券商紧抓北交所市场机遇,并表现突出,但这也对机构水平提出考验。就申报上市企业数量而言,记者统计Choice数据获悉,当前中信建投以29家排名第一,占比8.45%;申万宏源以28家紧随其后;开源证券、安信证券、东吴证券、中泰证券服务的申报企业分别为20家、17家、16家、15家,均超过中信证券的12家。国元证券、东北证券、长江保荐等中小券商也表现不错,服务的申报企业数量也靠前。
长江保荐方面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新三板基础层到创新层再到北交所,企业质量明显提升,企业的规范程度明显增强,为资本市场提供了更多的优质标的。券商可以为处于不同时期的企业,尤其是成长期的企业提供全投融资对接、资本运作、股权激励、战略规划、内部治理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使得这些企业能更好地利用资本市场做强做大。
“在服务北交所上市时,最大的挑战是企业的规范性。”长江保荐方面向记者直言,虽然所有拟在北交所上市的企业都经过了新三板的初步规范,但大部分企业距离上市的规范性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大部分北交所上市的企业,在申报前都经过了不同程度的财务报表更正,这就需要保荐机构更加细致地对企业的规范、内控等事项进行梳理、核查,并进行规范,以确保这些企业在北交所上市后能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严格规范,真实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便于资本市场给予企业合理的估值。
“另一个挑战就是承销。”长江保荐方面继续表示,由于北交所投资者结构以及流动性差异,拟在北交所上市的企业一般采用定价方式而非询价方式确定发行价格,导致企业和市场对企业价值判断出现差异,这时就需要券商充分发挥其研究、投资、价值发现等功能,撮合市场和企业,因此对券商的定价、销售和协调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中泰证券方面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坦言,整体看来,北交所对于券商的行业专精能力、定价销售能力、风险控制能力以及资金支持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行业专精能力方面,北交所主要服务于“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这就要求券商在科技创新相关行业领域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对于行业有很深的理解,才能更好地为企业资本运作提供服务。这也促进了券商逐步培养团队的行业属性和行业分化,推动研究业务与投行业务深度融合,不断提升行业深耕专精的能力。
定价销售能力方面,这一直是检验券商投行实力的重要维度,也是注册制向纵深发展的基础能力。虽然北交所首批上市企业由精选层平移产生,有交易价格作为参照。但券商投行定价准确程度、是否被市场接受,依然对券商投行提出了较大考验。这也要求券商不断提升投研能力和销售定价能力,通过专业的投研报告对投资者形成正确引导,充分发挥投行价值发现的功能。
风险控制能力方面,由于北交所服务的是“更早、更小、更新”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这类企业的经营波动风险相对更高,且不同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和风险抵御能力往往差异较大,这对于券商如何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把握机遇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因此,要求券商要不断提升风险识别能力、强化三道防线的内部控制能力、切实提高执业质量和合规风控意识,做好资本市场的“看门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资金支持能力方面,北交所放开了保荐机构投资的时点限制,鼓励“保荐+投资”的业务模式,为企业提供投融资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因此,企业在遴选券商时往往也会综合考虑券商的投行能力以及资金支持力度,这也就要求券商进一步加强投资和投行的结合程度,增加对优质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投融资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
4
交易活跃度待提高
据北交所方面介绍,投资者结构明显改善。合格投资者超520万,社保基金、保险基金、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等均已入市,超580只公募基金参与市场,11只北交所主题基金获批注册。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通过实施股份回购、现金分红及大股东增持等方式,积极与投资者共享成长收益,提升投资者获得感和认同感。21家上市公司发布回购方案,预计回购金额上限5.53亿元,加大回报投资者力度。88家公司发布现金分红方案,分红公司家数占比超七成,合计分红金额达23.61亿元,惠及近80万名投资者。
交易情况方面,北交所设置股票涨跌幅为30%,合格投资者门槛为50万元证券资产,开市以来日均成交金额超10亿元,日均换手率约1%,呈现出与中小市值股票相匹配的流动性水平。2022年9月中旬以来,北交所市场量价韧性回升,单日成交额最高突破20亿元。9月以来上市的16只股票首日平均上涨24.24%、换手率39.23%。
在内外多重因素影响下,年内A股市场震荡下跌,股票破发现象频现,北交所个股股价表现也受到影响。
叶小杰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不少上市企业出现破发,既有市场整体环境不佳带来的影响,也有企业自身基本面的因素。在市场化的发行定价机制下,新股破发是一个正常现象。对于投资者而言,对此还是应该更加谨慎地加以应对。相较于其他板块,北交所上市公司规模更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程度更高,在宏观经济波动较大的情况下,抗风险能力也更弱。因此,投资者应该更加注重挖掘其基本面信息,把握更多的确定性。还应该注重分散投资,以降低个股风险及行业风险。对于一般投资者,可以在北证50指数推出后,借道公募基金分享北交所的投资机会。
“股票破发现象频现,这也是以注册制为核心制度框架下的资本市场的常态化现象。”张奥平分析认为,未来伴随注册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能够登陆资本市场去融资发展,但破发现象会越来越常态化。因此,投资者要摒弃掉过去“炒新、炒壳”等投机方式,尤其北交所大量企业是处于快速成长阶段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具备快速成长的能力,但同时风险性也相比于一些成熟性的公司会更大。投资者在投资北交所之前,要对企业有专业、细致、深度的尽调研究,坚持长期价值投资的理念,最终有望获取一定收益。
“北交所目前的交易量和市场活跃度还相对有限,这主要受制于资本市场。”叶小杰提出建议,可以从两个方面促进市场活跃度。一方面是引入更多的增量资金,包括设立公募基金、引入QFII等,对北交所的资金蓄水池进行扩容;另一方面是提高场内资金的活跃度,目前正在推进的融资融券业务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措施。当然,归根结底还是需要提高北交所的“赚钱效应”,这既取决于北交所上市公司自身的业绩表现,也需要资本市场整体表现来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北交所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完善市场功能。11月4日发布北证50成份指数样本,11月11日发布融资融券相关规则,引入做市交易、降低交易成本等改革举措也在稳步推进。(记者 朱灯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