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高校文化安全智库建设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更新时间:2022-12-01

高校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特殊场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谨防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渗透、切实维护高校文化安全是新时代高校培养德才兼备、高质量人才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障。因此,为进一步提升高校文化安全建设实效,应积极推进高校文化安全智库建设,加强对新时代高校文化安全工作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重要目标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整合高校文化安全智库人才队伍
高校文化安全工作是一项尤为紧迫也极端重要的工作,其艰巨性和复杂性都对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从事高校文化安全工作和研究的人员主要是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学生工作(部)处、研究生院等业务主管部门的行政工作人员和具体从事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等,与文化安全密切相关的专业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参与相对较少,这就造成了高校文化安全人才队伍专业分布不够广泛;同时,学生工作战线工作岗位的高流动性又容易降低高校文化安全工作研究的延续性,上述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文化安全研究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改变现状,应该充分发挥智库的人才资源优势,加快调整高校文化安全人才队伍结构,不断整合高校文化安全研究高层次人才,组建一支专业强、视野宽、水平高的优秀人才队伍,为高校文化安全工作提供切实有力的人才保障。高校文化安全智库应合理利用高校丰富多样的学科资源,积极挖掘、引入多学科研究人才,将文学、音乐、艺术等具备较强专业理论知识功底的优秀人才和计算机、网络、心理学、广告、传媒等领域拥有突出技术支撑能力的优秀人才聚集起来,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研究团队,提升高校文化安全工作决策咨询的能力和水平。此外,高校还应加强机制创新,从制度层面保障智库研究人员信息获取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给文化安全智库人才创造充分机会参与高校文化安全工作事前规划、具体实施和质量评价等各个重要环节,以增强高校文化安全应用对策和决策建议的科学性、针对性及有效性。
提升高校文化安全智库综合能力。作为高校文化安全工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高校文化安全智库必须开拓视野、创新思维,注重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一方面,高校文化安全智库必须不断提升资源整合能力。人才、资金、信息等是智库运行的核心要素,是高校文化安全智库高效运行的重要支撑。如何挖掘高水平人才资源、拓展经费来源渠道、捕捉有效数据和前沿信息,是加强高校文化安全智库能力建设的重点领域。另一方面,高校文化安全智库必须不断提升成果传播能力。成果传播力是智库影响力的重要表征之一,要想增强高校文化安全智库成果的传播力,必须不断创新传播手段、开拓交流路径,打破以往高校智库成果多以非公开的政府内参形式或者仅在教育主管条线和高校内部管理文件展示的现实局限,增强高校文化安全智库成果在社会面的传播力度。具体来说,除了传统的专著出版、论文发表、纸媒宣传、电视报道,高校文化安全智库应大力借助新媒体和网络技术,探索对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的合理运用,还可以将部分非保密成果用小视频、中视频等形式进行展播,切实保障高校师生对学校文化安全工作的知情权,提升师生对学校文化安全建设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同时还需加快智库官方网站的建设和完善,强化对成果形式、成果转化情况等信息的维护。
此外,高校文化安全智库应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加紧打破学科壁垒,打造一种多学科有效联动的智库发展范式,否则较为单一的团队学科背景容易导致智库研究视野不够广阔、创新思维难以激发、研究成果传播面窄等诸多问题,从而降低智库的创造力和影响力。因而,高校文化安全智库应进一步加强校内和校际合作,充分发挥不同学科的特色和优势,组建多学科背景研究团队,以确保产出成果的高质量及高转化率。同时还要积极组织跨学科成果交流,借助论坛、研讨会或者展览会等形式在校内或者校际展开成果交流,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扩大成果宣传面,提高智库的社会影响力,还可以从多学科视角探析智库成果可操作性、存在问题及可突破的方向,从而激发高校文化安全智库创新创造能力。
健全高校文化安全智库建设机制
在新形势下,高校文化安全智库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需要科学完善的政策、制度、规范加以保障。从实际来看,目前我国的高校文化安全智库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相关体制机制仍不够健全,有待进一步完善,否则未来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推进高校文化安全智库建设必须重视高校文化安全智库机制建设,不断健全高校文化安全智库建设体制机制。
首先,必须坚持党对高校文化安全智库建设工作的领导,加强高校文化安全智库自身党的建设。智库建设离不开党的领导,只有在党的有力引领下,才能保证高校文化安全智库建设正确方向不偏移,才能凝魂聚力,激发出无穷的生机和活力,切实服务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伟大事业。具体来说,高校文化安全智库应抓紧提高党组织覆盖面、加大党组织建设力度,积极制定组织工作规范,并结合智库特点创新组织活动形式,使智库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特色化,以党建引领智库建设。

其次,必须推进高校文化安全智库建设制度规范化。一方面,在高校文化安全智库运转过程中,关于人才引进、人才管理、工作考核等诸多相关细节,都应以政策、制度的形式予以明确,做到有据可依,使智库建设更加规范。另一方面,完善高校文化安全智库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信息共享制度、成果交流制度、产品供给机制、财务监督制度等规范和制度,明确工作职责、优化工作方式、规范工作流程、加强工作监督,保证高校文化安全智库的科学、有序、良性发展,以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可靠的服务,从而更好地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构建高校文化安全智库评价体系
要想实现高校文化安全智库高质量发展,并真正成为助力高校文化安全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动力引擎,就必须不断构建、完善高校文化安全智库评价机制。首先,重视高校文化安全智库评价机构建设。高校文化安全智库评价工作的专业性、科学性及严谨性对评价机构本身的规划、设置、建设等各个环节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文化安全智库评价机构应对人才、资金、信息等各项资源合理规划、积极整合、加快升级,以跟上新时代高校文化安全智库发展的步伐,保证其评价标准、过程及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有效性。
其次,加强高校文化安全智库评价技术革新。高校文化安全智库评价离不开科学精准的评价技术,充分运用计算机数据挖掘、大数据技术、云储存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更加完善高效的平台及应用,这是高校文化安全智库评价工作应着重探索的紧要议题。再次,加强智库评价高层次人才引入。高校文化安全智库评价的专业性、权威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评价机构引入的精英人才和高水平专家上。智库评价本身就是一件复杂、专业的工作,因此,评价工作应交由专业方向对口、理论功底深厚、研究能力突出、学界认可度高的权威专家学者来进行,这样才能切实保障高校文化安全评价工作的效率和公平,从而为高校文化安全智库建设指引正确的发展方向。
最后,完善高校文化安全智库评价标准。高校文化安全智库有其独有的内涵和特色,对其成果的评价重点应落脚考察智库助力高校增强师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及坚定师生文化自信的实效,例如研究成果被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等采纳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智库专家在文化安全相关决策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兼职的情况等,以提升高校文化安全智库评价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育研究”(C-c/2020/01/1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