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实现固定污染源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
来源: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22-12-05

 

辽宁省沈阳市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后监管项目近日顺利通过专家验收。据悉,专家组成员由中国环保产业协会、辽宁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规划有限公司、辽宁唐龙技术咨询有限公司等单位专家组成,经过严格的现场调研、讨论、评估后,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目充分利用516家重点管理企业现场核查发现问题的整改效果和震慑作用,继续对简化管理企业进行现场核查,从行业和区域进一步摸底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最终实现对持证企业的精准技术帮扶;在完善沈阳市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后监管系统的同时,探索和开发与执法、监测、环境统计、环境税、双碳等平台的数据对接和功能延伸;在《排污许可证质量核查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基础上,利用现有成果开展现场核查和非现场核查的技术边界,落实质量核查的实际需求,统一第三方服务机构服务标准,解决证后管理核心问题。

强化“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

2021年下半年,辽宁省沈阳市确立“沈阳市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后监管项目”作为证后审核工作的主线,并利用国家平台数据“本地化”,将国家平台数据对应“产—治—排”逻辑关系研发并建立了1套固定污染源监管底数,1套标准知识库,2个重点行业智能研判规则,N个针对沈阳企业现状制定的重点行业检查内容清单,形成“1+1+2+N”排污许可证现场核查机制系统。

同时,实现环境管理对区域、流域、行业、大气、水等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以及满足对污染物种类、原辅料用量、排放口、监测方法等数据的筛选和分类的需求,强化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后数字化管理新模式。

提升环境管理和制度建设能力

2022年6月至10月,沈阳市对30个大类,95个行业类别,516家重点管理排污许可持证企业现场核查。利用现场核查系统生产核查报告516份。编写行业简报8份,正面典型案例报告7份,负面典型案例报告13份,建议企业按相关规定降低管理级别7家。

沈阳市对全市排污许可证重点管理企业进行分组现场核查,通过行业简报,对整个行业的环境管理水平进行评估,对行业共性问题进行梳理,对存在的个性问题进行分析,对日后行业监管和营商环境的公平性起到积极作用。

通过正面典型案例和负面典型案例,确定了全市整体环境管理水平的下线和上线标准。给未来固定污染源管理发展给予明确的尺度。同时首次对停产或未运行企业进行现场核查,共核查停产企业31家,未运行企业229家。通过证后管理的要求,打破原有企业停产无问题可查的认知,对企业已经发生的生产活动痕迹和生产管理记录进行现场核查,让以停产为理由躲避检查的企业无处可逃。

构建全生命周期信息化体系和各数据衔接核心

沈阳市将借助“沈阳市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后监管项目”构建,以环评审批内容、环境统计、总量控制、污染物减排等平台系统数据全面衔接为目标。减少重复填报,实现“一次报送多方共享”。打破信息孤岛,强化排污许可在水、气、土壤、固废等方面污染治理以及监测、执法和应急管理多方面的应用;加强排污许可数据时间性、空间性、趋势性的分析功能。同时整合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统计、总量控制、排污权交易、环境保护税、环境执法、环境监测等业务系统数据,最终打造“一个门户、一套数据、多点汇总、多方应用”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体系。

沈阳市将在排污许可制度为核心的“基石”上推动形成闭环管理,以构建环境影响评价和总量控制管“准入”,排污许可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管“排污”,环境监测和环境执法管“落实”,环境统计和环境考核管“效果”的固定污染源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在环境监管中将“全过程”管理理念融入其中。由污染物的浓度限制和总量限制,扩展至污染物排放方式、去向及环境管理要求,并涵盖所有产排污的环节、设施、治理技术、污染控制措施及生产参数,成为一本理顺“产—治—排”关系的责任清单,让企业可以明确责任、自证清白。(中国环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