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加快统筹推进数字政府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
来源: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22-12-30

市政府关于印发淮安市加快统筹推进数字政府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淮政发〔2022〕14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淮安市加快统筹推进数字政府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九届第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淮安市人民政府

2022年9月19日

(此件公开发布)


淮安市加快统筹推进数字政府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决策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22〕14号)和《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统筹推进数字政府高质量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22〕44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解决政府管理与服务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为方向,按照全市数字政府总体架构设计,加快推进数字政府统一入口建设,积极构建五个“一网”应用格局,着力完善基础支撑体系,不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聚焦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决策部署,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数字政府建设各领域、各环节和全过程,确保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以民为本,服务为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便民利企为目标,紧紧围绕人民关心关注的政务、经济、民生等领域,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

统筹规划,均衡集约。坚持“全市一盘棋”,顶层设计,统一规划,构建覆盖全市、市县一体的数字政府应用和支撑体系。坚持“云网数用安”基础设施、业务与技术支撑平台、应用系统一体化和集约化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重复投资。

开放共享,融合创新。强化数据要素思维,充分发挥政府在数据治理中的引领作用,通过跨部门、跨区域数据共享、流程再造和业务协同,实现大数据与政务服务、城市治理和政府运行的深度融合,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加快实现数据要素全域赋能。

安全保障,高效可靠。明确网络安全工作监管机制,落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完善可靠、可控、全要素、多层次的网络安全综合防控体系,提升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严格落实网络和数据安全法律法规制度,切实保障网络和数据安全。

三、建设目标

到2023年,初步建成“151”数字政府总体架构,即一个统一应用入口的数字政府“总门户”,以及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市域治理“一网统管”、政府运行“一网协同”、公共服务“一网惠民”、生态环境“一网创优”等五个“一网”应用和一个泛在赋能、安全可靠的基础支撑体系。公共数据按需共享率达97%,应开放公共数据开放率达90%,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率达98%,形成10个典型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场景。

到2025年,服务便捷、治理精准、协同高效、开放透明、公平普惠、安全可控的数字政府基本建成。具体目标是:基本实现“151”数字政府总体架构,非涉密系统上云率达100%,公共数据按需共享率达100%,应开放公共数据开放率达100%,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率达100%,形成20个典型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场景。

四、重点任务

(一)加速资源整合,强化基础支撑

1.打造数字政府“总门户”。积极对接省数字政府“苏服办”总门户,按照省统一标准规范,建设覆盖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i淮安”APP、协同办公应用的市数字政府“总门户”。整合各类政务服务系统,统一接入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完善统一身份认证体系,关联全市人口法人基础信息和电子证照等相关数据,实现“一人一码、一企一码、一码通行”。加快推进市级协同办公平台在县区推广应用,推动与政务服务平台对接,实现日常办公与业务办理一体融合。优化“i淮安”APP基础构架和服务能力,整体接入“苏服办”淮安旗舰店,增加“i淮安”APP县区板块,加快接入各类公共服务,为市民和企业提供一站式的综合服务,优化“i淮安”APP功能布局和用户体验,建立应用服务与用户反馈相互促进的共建机制,有效提升用户数量和活跃度,打造省内一流、全国有影响力的“i淮安”移动服务品牌。到2025年,政务应用入驻“i淮安”APP率达90%。(牵头单位:市行政审批局、市大数据局;责任单位: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

2.优化全市政务“一朵云”。加快推进“云数强基工程”,按照全省统一标准规范,构建市政务大数据中心,加强与省级大数据中心对接,尽快实现省市两级政务大数据中心的网络通、平台通、数据通和服务通,加强市政务云容灾备份建设,建立可靠的容灾备份体系和容灾管理应急保障机制。推进市行政中心云计算中心以及其他现有的各部门各类政务云资源向市政务云迁移、纳管,构建全市一体化统一管理和调度的政务云。按照省部署要求,协助完成省市云节点的统一管理工作。推动部门新建非涉密信息系统全量上云,稳步推进原有业务系统的迁移上云,实现“应上尽上”。到2025年,非涉密系统上云率达100%。(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局、市大数据中心;责任单位: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

3.升级电子政务“一张网”。实施电子政务外网提速扩容工程,提升电子政务外网骨干线路和互联网出口带宽,进一步优化网络结构,满足我市电子政务网络各用户单位对网络传输的带宽需求。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安全基础设施,构建全市统一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形成运行高效、安全可靠、弹性调度的新型电子政务网络体系,为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的网络互通、数据共享、应用协同提供安全支撑。按照省统一部署,推动各类非涉密政务专网向电子政务外网迁移整合,完成业务专网归并整合,实现“应归尽归”。到2025年,非涉密专网整合率达95%。(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局、市大数据中心;责任单位:市委网信办、市通管办等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

4.构建组件服务“大平台”。以淮安城市操作系统、数据业务中台为平台支撑,大力优化电子印章、数字证书等已建的标准组件,面向数字政府重点共性应用,加快推进我市事件通、融讯通、网格通、标码通、视频平台等重点公用组件高质量开发建设,实现数字政府基础设施能力的组件化、模块化封装,为各部门各类业务提供高效、低成本、标准化、接口统一的组件服务支撑,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能力支撑。进一步深化智能化组件开发,丰富公共组件库。到2025年,建成一个组件服务大平台,重点公用组件数量达10个。(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局、市大数据中心;责任单位: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

(二)加速数据治理,激发要素活力

5.加强数据汇聚治理。深入开展全市公共数据汇聚治理攻坚专项行动,全面摸清政务信息化系统和数据资源底数,形成政务信息系统和数据目录清单。加强数据源头治理,整合业务信息系统,清理部门“僵尸”系统,加快推进各单位内部系统的互联。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统一、合理的政务数据标准,完善公共数据目录体系,通过采集、清洗、挖掘、分类等方式,从源头开展汇聚、治理、开发应用,做到数据真实、完整、准确、通用。各级部门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开展部门数据源头治理,负责本部门数据资源的采集、清洗、更新、维护;市公共数据管理机构负责数据治理的监督管理,以及归集至市公共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数据的综合治理。(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局、市大数据中心;责任单位: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

6.加强数据交换共享。加快推进市公共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能力提升工程,完善市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将数据资源共享原则列入项目建设管理办法,作为我市政务信息化项目审核的前置条件。探索设立首席数据官制度,整合归并部门政务数据交换通道,构建市县一体化数据共享交换体系,纵向对接省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横向对接各部门数据交换节点。建立健全以“共享交换体系为主,超级数据管理员为补充”的数据共享运行机制。编制实施数据共享动态责任清单,加强数据供需对接,提升数据共享质效。优化市人口、法人、电子证照、社会信用、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按需整合教育、社保、交通、医疗、水电气等行业数据,推进跨部门、跨系统主题库、专题库建设。到2025年,公共数据按需共享率达100%。(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局、市大数据中心;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局、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人社局、市资规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等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

7.加强数据开发利用。建立健全我市公共数据分类分级数据开放目录管理机制,优化完善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在严格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基础上,构建更多政府开放数据服务。健全公共数据定向开放、授权开放管理制度,有序释放公共数据进入市场化流通。以市场主体应用需求为导向,分批制定公共数据开放清单,推动教育、医疗、社保、信用、交通、气象、市场监管、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企业公共信用等重点领域公共数据资源安全有序开放。推进公共数据与行业数据、社会数据的融合共享和应用创新,形成一批典型数据开发利用场景。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建立健全公共数据运营模式,探索建设淮安数据交易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市场化机制,促进数据要素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到2025年,应开放公共数据开放率达100%,典型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场景达20个。(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局、市大数据中心;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局、市委网信办、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交通局等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

(三)加速应用创新,提升治理效能

8.优化政务服务体系,强化“一网通办”。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通过整合表单、并联审批、再造审批流程,在社保、医疗、人才、就业等方面实现更多的“一件事一次办”,打响“淮上关爱一件事”品牌。基于省市大数据共享机制,推动公积金办理、企业登记注册等个人和涉企高频事项“跨省通办”。开展服务事项智能化引导,推行服务事项“好差评”制度。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在线审批,实现电子证照共享、在线受理、审查审核、发证归档全流程在线办理,构建淮安市工程建设项目“一网通办”审批管理体系。升级财政奖补平台系统,强化平台功能,加强结果应用,促进申报审核双便利,拓宽“免申即享”范围,深化“一键支付”。扩大电子证照归集范围,实行“凡是本市政府部门核发的材料,原则上一律免于提交;凡是能够提供电子证照的,原则上一律免于提交实体证照”,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无纸化”“零材料”办理。深化“诉接速办”机制,推进“12345”热线管家上线运行,打造营商惠企“总客服”。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建设,建立涵盖所有交易门类的不见面交易体系,优化政府采购“全周期”所有事项集成服务,推动政府采购全流程“不见面”“零材料”办理,打造营商环境评估数字化、智能化分析应用。到2025年,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率达100%。(牵头单位:市行政审批局;责任单位: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

9.创新市域治理模式,推动“一网统管”。按照“全域可视、专题可研、隐患可防、实时可指、长效可治”的总体目标,统筹规划感知终端布局,推动视频监控、智能传感、移动设备等物联感知终端建设,构建全域感知体系,实现“一网感知态势”。推进全景淮安、经济运行、市场监管、社会管理、民生服务、生态环保、平安综治等专题可视化建设,汇聚城管、12345热线、公安110、消防119等事件数据,依托城市大脑对城市运行体征和事件信息智能研判和监测预警,借助数据场景可视化,实现“一网统揽全局”。强化平战结合,基于视频监控、视频会议、数字孪生、融合通信、AI智能等基础能力支撑,建设重大事件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常态化开展跨部门联合应急演练,实现“一网决策指挥”。深入实施新一代雪亮技防工程、智慧应急提升工程、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消防大数据一体化工程、“互联网+监管”平台等建设,依托“一网统管”基础平台支撑,推动城市治理“一件事”流程再造,打造一批标志性城市治理场景,实现“一网协同共治”。建设市综合网格服务管理平台,将网格数据和资源纳入平台统一管理,整合现有各类业务网格,重构网格队伍,推进全科网格建设,稳步推进县区指挥中心和乡镇(街道)指挥分中心建设,到2025年,基本建成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指挥贯通,联动各级部门和基层网格力量“一网统管”的市域综合治理体系。(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局、市市域指挥中心;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局、市委政法委、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资规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卫健委、市应急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气象局等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

10.健全政府运行体系,实现“一网协同”。深化市级政务协同办公系统推广应用,整合政府机关职能,推进政府机关决策、执行、预警、监管、服务、督查、评价、反馈等数字化协同工程建设。推广移动办公应用,加强市县“掌上协同联动”,实现覆盖全市、桌面端与移动端相结合的办公模式。拓展协同办公平台办文办会办事能力,推进非涉密公文及各种文件传输互通,促成党政机关内部办事服务一次完成。不断完善“领导驾驶舱”,持续拓展智慧统计、决策分析等信息化应用,辅助政府创新工作模式,提升行政效能。推行在线报送数据“一张表”,解决基层行政办公中广为存在的重复录入、重复填报等困扰问题,推动基层减负提质增效。到2025年,建成集办文、办事、办会、督察、考评、报数等于一体,日常办公与业务办理融合,市县一体化的政务协同工作体系。(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局、市大数据中心;责任单位: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

11.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落实“一网惠民”。整合全市交通系统数据资源,构建智慧交通平台,向公众提供准确、便捷的交通出行服务。加快建设市智慧教育云平台,深化“互联网+教育”,融合线上线下教学。完善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基层医疗服务云平台,建设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推进远程医疗、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等就医新模式。建立以市虚拟养老院信息平台为中心、各县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支点的全市智慧养老服务“一张网”。整合家政预约、医疗保健、紧急救助、养老机构、家庭成员、街道社区等各类线上线下资源,推动“互联网+养老服务”全面提档升级。推进智慧人社建设,促进网上就业登记、求职登记、就业创业补贴申领等服务项目向线上拓展,实现就业和社保信息无缝对接。依托文旅数据专题库,建设智慧文旅公共服务云平台。推动社区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提升社区物业管理、出入管理、停车管理等社区业务智能化水平。持续迭代提升重点行业领域的数字化服务效能,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个性化、精准化、智慧化的综合公共服务体系。到2025年,智慧校园达标率达90%,互联网医院数量达到12家。(牵头单位:市交通局、市公安局、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文广旅游局;责任单位: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

12.构建绿色生态模式,做到“一网创优”。构建全市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形成多维精准的自然资源“一张图”大数据支撑。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慧眼守土”视频监控等多种手段,提升自然资源执法监察效能和强化规划落实的日常监管。联合市“城市大脑”运行管理系统,加强动态监督预警。推进环境感知设施统筹建设和数据跨部门共享,完善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体系。整合生态环境信息资源,开展大数据应用分析,打造智慧化的环境评价决策机制,为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和环境质量提升提供更科学精准的支持。建立网上环保、移动环保等网上工作平台,构建通畅的群众举报机制和严格的污染监督机制。完善覆盖水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河湖库保护、水务监管、水政务协同等领域的水利物联感知体系建设,推动淮安河道数据一张网管理。到2025年,建成生态环境监测全市“一张网一套数”。(牵头单位:市资规局、市水利局、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

(四)加速立体防御,筑牢安全屏障

13.制度体系保障。根据国家、省有关网络安全政策文件规定,落实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数据安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保护等合规性要求,定期开展网络安全合规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协同政务大数据主管部门、各级网络安全管理部门和市级大数据中心,联合建立全市网络及大数据安全管理运行机制。健全应急处置体制机制,建设淮安网络安全领域应急资源库,完善信息采集、辅助决策、预案演练等功能。分级分行业制定修订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应急处置工作指南和处置流程图。完善第三方参与政府信息化建设、运营管理规范,确保政务系统和数据安全管理。完善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网络安全前置审批和验收备案机制,确保安全技术措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牵头单位:市委网信办;责任单位:市密码管理局、市保密局、市公安局、市工信局、市大数据局等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

14.安全技术支撑。综合应用先进、成熟的网络安全设备、软件、技术打造自主可控的网络安全能力,强化容灾备份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同城、异地备份服务能力。采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密码技术、产品和服务,强化数字政府密码基础支撑。定期开展安全监测、漏洞扫描,强化网络安全和防御,加强安全访问管理。建设集安全大数据、攻防演练、流程闭环、态势感知于一体的安全运营支撑平台,打造数字政府安全体系管理中枢,整体性提升内外部风险感知、攻击检测分析、违规行为发现、协同安全防护和应急事件响应等能力。(牵头单位:市委网信办;责任单位:市密码管理局、市保密局、市工信局、市公安局、市大数据局、市大数据中心等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

15.防护能力提升。完善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健全网络和数据安全信息共享、风险研判、应急协调和常态化应急演练机制,推进各行业部门持续开展“网安”“护网”行动和应急演练活动,积累应急处置经验。完善信息通报预警机制,强化网络安全信息收集、分析和通报工作,及时发布风险预警信息,跟踪风险防范工作进展,形成快速高效、各方联动的信息通报预警体系。制订灾难恢复策略、恢复预案,定期组织网络安全应急培训。建立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切实筑牢数字政府建设安全防线。(牵头单位:市委网信办;责任单位:市密码管理局、市保密局、市公安局、市大数据局等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

五、组织保障

16.加强组织领导,理顺体制机制。成立市数字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县区政府、园区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大数据局,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加快推进数字政府高质量建设,加强重点任务统筹协调和督促评价。按照“政企合作、管运分离”模式,进一步理顺建设运营机制,优化建设运营能力,打造数字政府建设运营生态。理顺各级公共数据管理体制和组织架构,推动各地各部门有效开展业务流程再造、打通数据壁垒和信息系统融合工作,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牵头单位:市委编办、市大数据局;责任单位: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

17.夯实各方责任,密切协作配合。市大数据局牵头制定全市数字政府建设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市级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负责市级政务信息化项目的扎口管理和督促检查。市大数据中心负责市云网环境、基础平台、通用组件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组织协调政务数据归集、共享和开放,会同市委网信办等部门开展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技术方案评估论证。市发改委负责市级政务信息化项目的立项审批工作。市财政局负责市级政务信息化项目资金和运维经费管理,做好年度预算安排、资金拨付、政府采购监管。市委网信办负责统筹指导和监管项目的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会同市党信办、市公安局等部门组织开展网络安全检查评估。市密码管理局负责对项目密码应用规划审核。市审计局依法对政务信息系统开展审计,推动政务数据共享相关制度落实。各部门和单位要强化责任担当,密切配合,确保各项标准规范和目标内容落实。(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局;责任单位:市委网信办、市密码管理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党信办、市公安局、市审计局、市大数据中心等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

18.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数字素养。将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列入全市领导干部和政府机关人员学习培训内容,针对性培养数字思维和互联网思维。优化数字政府领域行政和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出台切实有效的人才保障和激励政策。通过产业合作、高端交流等方式,引进更多专业人才,培养一批既精通政府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建立数字政府领域人才评价制度,畅通人才发展通道。组建政务大数据联盟,组织相关交流合作活动。建立健全数字政府决策咨询制度,构建多元化智库咨询体系,为全市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工作提供智力支撑。(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大数据局;责任单位:市委网信办、市委党校、市人社局、市大数据中心等部门和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

19.严格考核评价,确保建设实效。围绕数字政府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将统筹管理、项目建设、数据治理和共享开放、安全保障、应用成效等情况作为考核重点,科学制定绩效考核指标,构建数字政府一体化建设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将数字政府建设工作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建立数字政府督查激励机制,开展常态化督查,层层压紧压实责任,对年度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成效显著的县区和部门按规定给予表扬和激励。加强第三方评估和社会监督评价,提高数字政府建设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程度,不断提升数字政府应用效能和群众满意度。(牵头单位:市考核办、市大数据局;责任单位:市大数据中心等部门和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

附件:1.淮安市数字政府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2.淮安市数字政府建设指标一览表

3.名词解释

附件1

淮安市数字政府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为进一步加强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的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全市政务信息化项目一体化、集约化建设,构建覆盖全市的数字政府应用和支撑体系,经市政府研究决定,成立淮安市数字政府建设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组  长:史志军   市委副书记、市长

副组长:顾  坤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成  员:刘爱国   市政府秘书长

黄克清   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市大数

据局局长

骆四清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信访局局长

张  锋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编办主任

曾业桃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网信办主任

章益雷   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

蒋继贵   市发改委主任

皇甫立同     市教育局局长

胡长青   市科技局局长

杨维东   市工信局局长

张  峰   市民宗局局长

唐卫东   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

李  萍   市民政局局长

蒋东明   市司法局局长

徐亚平   市财政局局长

曹曙春   市人社局局长

王  剑   市资规局局长

杨  凯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秦  浩   市住建局局长

汪  冲   市城管局局长

徐成东   市交通局局长

沈启涛   市水利局局长

谢  鹏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龚晓琴   市商务局局长

许长坡   市文广旅游局局长

郑东辉   市卫健委主任

杨冬梅   市退役军人局局长

崔步银   市应急局局长

马乃骏   市审计局局长

朱  钰   市外办主任

吴  苏   市行政审批局局长

王  锐   市市场监管局局长

祁德霞   市体育局局长

姜耀武   市统计局局长

印亚琴   市医保局局长

徐洪云   市金融监管局局长

郭士贵   市机关事务局局长

王火生   市税务局局长

王怀忠   市大数据局副局长、市大数据中心主任

彭少卿   市公积金管理中心主任

魏宏亮   市供销社主任

赵知春   市铁路办主任

范德新   市气象局局长

王金虎   国网淮安供电公司总经理

赵洪涛   清江浦区区长

邓  萌   淮安区代区长

陈  张   淮阴区区长

张  灏   洪泽区区长

朱永兴   涟水县代县长

孙志标   盱眙县县长

万旭东   金湖县县长

徐业恕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

杨国仁   淮安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

方庆华   淮安生态文旅区党工委书记、管理办主任

领导小组负责审议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实施方案、政策措施,研究决策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重大事项,统筹推进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重大项目建设,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困难和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大数据局,承担日常工作,负责推进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各项工作,督促检查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有关任务完成情况。王怀忠同志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成员如有变动,由相应职务人员接替,不再另行发文。

附件2

淮安市数字政府建设指标一览表

image.png

附件3

名词解释

1.政务信息化:主要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进行集成或对信息资源开发和管理,改进政府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工作方式,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决策质量、调控能力、廉洁程度,节约政府开支,向社会公众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和服务。主要包括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检察机关使用预算资金实施建设的电子政务网络、业务信息系统、信息资源库、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数据中心、机房等)、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以及相关支撑体系等。

2.非涉密系统上云率:依托市政务“一朵云”部署的非涉密政务信息系统数量,占全部非涉密政务信息系统数量的比例。

3.公共数据按需共享率:已实现归集和按需共享的公共数据项数量,占公共数据共享需求清单中数据项总数的比例。

4.应开放公共数据开放率: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开放的公共数据项数量,占应开放公共数据项总数的比例。

5.一网通办率:企业群众办事可一次登录、全网通办的事项数量,占政务服务事项总数的比例。

6.智慧校园达标率:已被省教育厅评定为智慧校园的学校数量,占学校总数的比例。

7.互联网医院:获得互联网医院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依托互联网医疗“远程、高效、智能、便捷”等优势,为患者提供线上预约挂号、健康评估、就诊指导、电子处方、慢病复诊、康复指导等多种形式的线上服务。

8.“151”数字政府总体架构:“1”指一个统一入口即淮安数字政府总门户,“5”指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市域治理“一网统管”、政府运行“一网协同”、公共服务“一网惠民”、生态环境“一网创优”等五个“一网”应用,“1”指一个“云网数用安”基础支撑体系。

9.一网统管:依托数字政府基础支撑能力,优化城市管理体系和管理流程,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闭环的数字化治理模式,实现“一网感知态势、一网统揽全局、一网决策指挥、一网协同共治”。

10.一网协同:依托政务网和政府办公平台,实现政府机关办文、办会、办事跨部门、跨层级、实时化业务协同联动。

11.一网惠民:通过“互联网+公共服务”等模式提供一站式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通、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

12.一网创优:通过大气环境、水环境、污染排放的实时监测感知,构建一体化的环境监测网络,一张网纵向连接上下级、横向连接各部门,通过环境治理闭环管理和精细管理,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13.典型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场景:在融资服务、健康医疗、交通出行、教育入学、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生态环保、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融合利用政务数据与行业数据,开发形成的在省内具有较强示范效应的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