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呼唤心理动员研究
来源:中国国防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的途径更多、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数量庞大、形形色色、虚虚实实的信息,使人们难以判断真伪,给国防动员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和考验,甚至直接影响战争的进程和走向。毛泽东曾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因此,实施广泛深入的心理动员,对于筑牢广大军民的心理阵地,掌控社会舆论导向,稳定军民情绪,巩固军民心理防线,激励民心士气,为战争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持和精神动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所谓心理动员,是指运用心理学理论和原理,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对人的心理施加影响,使军民心理迅速由平时状态转为战时状态,达到战争要求的一种动员形式。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心理动员的对象是人的心理。认识和了解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如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社会舆论、民族精神、群体凝聚力等社会心理现象,是有效实施心理动员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我国心理科学特别是军事心理科学的蓬勃发展,为心理动员研究提供了理论保证。二是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任何一个健康的人都能感知到客观现实,也就避免不了客观现实对其心理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有效实施心理动员提供了技术保障。三是心理动员的目的是激起军民参与和支持战争的情绪和情感,鼓舞民心士气,增强自信心,以积极的心理准备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参加战争。经过长期有效的国防教育,军民国防观念的普遍增强,为心理动员的组织与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长期以来,我们把心理动员作为政治动员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把二者等同起来,显然忽视了人的心理活动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实际上,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心理动员与政治动员是有联系的:一是心理动员和政治动员的组织与实施手段一样,可以通过进行理论灌输等面对面的教育,也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手段组织实施。二是心理动员和政治动员的目的一样,都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军队的积极性,发动军民直接或间接参加到即将发生的战争中来。心理动员与政治动员也是有区别的:一是心理动员和政治动员的对象不一样。心理动员的对象是人的心理,强调积极的心理准备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是通过对人的心理施加影响,使人的注意力集中、情绪高涨、意志顽强、凝聚力增强;政治动员的对象是人的思想,强调统一意志、政策灌注,主要是对人的思想、信念、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使人政治上坚定、思想上纯洁。二是心理动员和政治动员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不同。心理动员注重潜移默化,使外在的影响逐渐内化为人的自觉行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更持久、更自觉;而政治动员更注重瞬时性,带有强制性和突发性。可见,心理动员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是不同于政治动员的一个独立的范畴,是国防动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动员理论的研究与完善,将会使我们在国防动员实践活动过程中,更加重视对人心理过程的认知,准确把握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重视社会心理对国防动员活动过程的影响与作用,利用社会心理的积极因素做好国防动员工作,进而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动员,把人们团结起来,把人心凝聚起来,把积极性调动起来。同时,通过积极有效的心理动员,对筑牢军民心理防线,防敌反动员;对敌发动心理攻势,瓦解敌精神意志,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也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链接

  美国后备役心理战部队情况

  路有明 杨涛

  美军十分重视后备役心理战部队建设。美军心理战部队由一个现役心理战大队(也称第四心理战大队)和三个后备役心理战大队组成,共12个心理战营,22个心理战连。美军特别重视后备役心理战大队的建设和训练。后备役心理战部队的训练由现役心理战部队负责,后备役部队与现役部队联系密切,定期接受指导。在训练中采取现役和后备役相结合的方法,并且在执行任务时吸收后备役心理战部队参加,以此促进后备役心理战部队作战能力的提高。战时,美军一般采取现役和后备役相结合的任务编组方式。后备役心理战部队往往作为现役心理战部队的补充,混编成各种任务编组,将心理战支援部队配属到野战部队,执行心理战支援任务,并根据任务需要部署到世界各热点地区执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