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 复旦大学卢向华:用新型举国体制办大事的重要体现
“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来解读此次《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我认为这是党和政府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助力高质量发展上的政策延续。”3月2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商业智能系教授卢向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技术的力量非常强大,这份规划体现了政府希望利用现代技术实现更加自立、更加快速、更加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数字中国建设要按照“2522”的整体框架进行布局,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两大能力”,优化发展“两个环境”。在卢向华看来,《规划》进行了如此全面的框架设计、明确的目标锚定与详实的落实机制,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用新型举国体制办大事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的一种体制优势。”
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
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
围绕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规划》指出,一是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整体提升应用基础设施水平;二是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释放商业数据价值潜能。
“目前,虽然腾讯、阿里巴巴等科技企业正在不断加注数字技术基础设施的投入,但仅靠市场力量打造国家层面坚实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且不说能不能做到,即使做到了,也花费过高、耗时太长,甚至会存在一定的商业风险。”卢向华分析到,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等数字技术基础建设,对国家而是一个战略型产业投入,未来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其它科技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两大基础设施。“我国的数据要素流通已经尝试了很久了,但由于数据确权、隐私保护等问题,一直困难重重。前段时间,国家的数据二十条明确了数据要素开放与流通方面的方向,为此次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而这样的事情只能靠政府来做才最有效率。”
卢向华就数字中国的演进趋势预测到,除了数字经济外,几乎任何具有正外部性的行业在发展初期都需要依靠国家投入和政策的力量,推动基础设施日臻成熟,并在此基础上培育越来越多的新兴应用。 “当产业发展的正向促进效应健全后,自然就会有供应商、服务商、客户进入,产业就慢慢做起来了。”
从经济领域拓展到“五位一体”
非常符合现实国情
和今年1月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相比,此次发布的《规划》明确将数字经济建设上升到国家层级。在《规划》的最后部分进一步强调,要加强整体谋划、统筹推进,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对组织领导、体制机制、资金投入、人才支撑、营造氛围五个维度建设数字中国做了细化。
对此,卢向华认为,从数字经济提升到数字中国,在某种程度上是进一步放大数字技术力量,将数字技术从“经济”全面拓展到“经济、政务、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中,涉及面更广,有助于更快更好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
以文化为例,“目前我国的网民数近10.7亿,文化事业的数字化肯定是一种必然。进入数字时代后,人们全面融入网络世界,新生代的很多文化教育与传播大都是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实现的,我们国家也因此全面思考如何布局数字文化的生产、传播、服务,以及相应的规范与监管,让人类的文化火种在数字世界中传递。”
《规划》也强调了要强化数字中国关键能力,一方面构筑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另一方面筑牢可信可控的数字安全屏障。卢向华对此非常认可:“数字中国的基础如果是搭建在别人的技术能力之上,那我们就失去了大国博弈的谈判力,以及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了。”
卢向华指出,基于《规划》对行政机关、教育界、产业界、民间团体的拆解分工,这是一个特别好的落实机制,非常符合现实国情,尤其符合新型举国体制办大事的国情。“当我们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及当前国际形势的这两大背景下来解读这份规划,才会理解其背后的良苦用心。”(记者 欧阳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