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字化讲好“中国故事2.0”
来源:国际金融报 更新时间:2023-04-03

数字化背景下,中国应该紧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契机,加强创新原动力引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磁场吸引外资,在与外商合作共赢的同时促进创新要素全球流动。

 

眼下,数字经济被视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3月30日上午,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举行开幕式,今年的博鳌论坛设置多场与数字化相关的分论坛。

作为多次受邀参加博鳌论坛的嘉宾,波士顿咨询(BCG)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郭屹对招商引资、城市发展战略、产业规划有着深刻的见解:“中国应该紧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契机,加强创新原动力引领。”

郭屹特别提及,数字化背景下,城市招商的模式应该拥抱互联网,尝试新变革。企业应该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这将为中国的数字化转型提供重要助力。

挖掘不一样的“中国故事”

过去一年充满挑战,中国一直在积极努力应对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今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经济环境整体向好。

“面对逆境,中国彰显了强大的韧性,并向世界展示了在坚持创新和加大合作方面的决心。”BCG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至少贡献全球经济增长的25%。

“因此,我们相信,中国仍是全球经济的主要增长动力,中国经济和在华经营的企业未来将更具韧性。”郭屹说。

他提了三个方面:一、内需提振将促进包括消费品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到2030年,中国将预计增加7300万中产阶层,为消费市场创造巨大的潜力与机会。二、中国数字经济正经历飞速发展,前沿数字科技将对经济增长产生巨大拉动作用。三、据BCG估算,为实现“双碳”目标,中国在2050年前至少将投入累计250万亿元,相关的绿色投资对GDP的贡献将达到2%-3%。“这笔巨额投入又将催生出不可计数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新企业与新行业,为中国经济增长按下‘加速键’”。

为了继续推动经济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

“外资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郭屹认为,应当在不忘初心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2.0”。“如今,中国的整体环境与发展模式与几十年前已有了不一样的变革,尤其是随着疫情扰动因素的减弱,中国市场将释放出巨大潜力。在各个行业领域挖掘不一样的‘中国故事’,可以让世界了解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从而提升对中国市场的投资信心”。

与此同时,郭屹表示,中国应该紧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契机,加强创新原动力引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磁场吸引外资,在与外商合作共赢的同时促进创新要素全球流动。

创新招商引资模式

为了吸引外资,国内各个城市目前都在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而传统的招商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竞争要求。

郭屹表示,除了政策红利与减税降费等支持,政府应当以“细节制胜”,更进一步的优化并细化外资营商环境。细心聆听外资的诉求与问题,并深刻理解其业务逻辑与内涵,做细做稳相关落实工作,让外商切实感受到政府的关怀与支持,增强外商的投资信心。

郭屹认为,政府在招商引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注意如下问题,以适应市场化的进程。

首先,需要对城市进行“再定位”,突出全新竞争力。中国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是城市的快速变革与更新。因此,当地政府应对城市进行再定位、再包装、再宣传,使外界对城市的认知与时俱进。

其次,招商模式需要持续创新。数字化背景下,城市招商的模式也应该拥抱互联网,尝试新变革。通过更多元化的渠道进行招商,包括不限于自媒体宣发、元宇宙跨界等,最大化曝光量,使得城市形象更多元立体,贴近新兴产业生态。

最后,需要形成国际化的竞争视野。城市之间的差异化竞争已不仅局限于国内,外商的选择范围也早已走向全世界。当地政府应当打开国际化格局,从企业角度出发思考城市自身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势态,以此为基础拓宽投资领域,为外商创造良好的投资新环境。

培养创新性人才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下称“规划”)中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在建设数字中国的过程中,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郭屹认为,企业面临技术创新、业务能力、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挑战。“不过,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与多数企业的积极尝试布局使得大部分挑战都可以通过借鉴学习、融会贯通来解决。中国具有大量应用型人才,善于在现有问题与挑战中找出解决之道。而技术革新的更进一步突破则需要更多有逆向思维、颠覆性思维的人才,如何成为那个提出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人,将是中国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将为中国的数字化转型提供重要助力”。

因此,郭屹建议,在数字化的人才结构上,企业应该给员工更多自我发挥和尝试的空间,打破框架限制,培养颠覆性思维人才,提供在现状中创造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机会,才能抢占全球未来技术创新的制高点。

郭屹认为,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加码进一步改变了世纪产业的发展格局,而中国多样化的应用场景也使得各类产业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增长空间。规划发布后,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科技的投入也将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全新机会点。

“过去中国在产业数字化上进行了大量投入,将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的升级与改造。而从今年开始,可以看到数字产业化的蓬勃发展,以当下热点GhatGPT为例,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产品有机会投入产业化生产并进行大规模应用。”郭屹说。

数字城市要以人为本

人工智能将推动多个领域的变革和跨越式发展,比如城市建设。在郭屹看来,数字城市的建设,将推动城市管理模式发生三方面变革。

首先,葡萄藤式的城市群落将加速出现。当前中国城市的群落管理模式更多为聚点型,由一个中心向周边扩散,并受人力资源的影响,只能延伸扩散至一定的程度。而数字城市的建设将大大减少人力的影响因素,通过人工智能管理,打造智慧交通、智慧政务、智慧安防等,扩大城市群落的管理半径,从而形成葡萄藤式的城市群落,由点成群,使城市聚集形态发生转变。

其次,城市的管理形态将从过去的“九龙治水”变成“一龙治水”。智慧城市的实现将打破城市各部门间数据资源不相通、管理模式不统一等现状。减少资源互通所需要的时间和人力成本,通过人工智能将城市信息汇聚在“中脑”并生成最优解,实现管理模式优化。

最后,“人机共治”的治理框架将在未来成为可能。当智慧城市的各项城市传感系统更加充分与成熟后,城市的管理模式将大大减少现有的政务人力,减少重复讨论决策的沟通时间。通过人工智能的成熟分析与科学计算得出最优解后,直接交予决策者,使得整个决策流程更加科学高效。

不过,郭屹也提到了数字城市带来的最大挑战将是城市人情味的淡薄。“如果城市完全实现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治理体系,基于现在人为决策的感知末梢就会变弱,与其相对的是各项机械化的数据与公式,而数据背后的民情民意在这一程度上将可能被忽略。我们也观察到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在着力研究如何将‘高科技+人情味’有机融合,从而在不脱离群众的情况下建设智慧城市,相信未来一定可以找到平衡的解决方案”。

其次,郭屹认为,数字城市的建设需要布局更多新一代的基础设施,这将要求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其盈利效果并非立竿见影。数字城市建设刻不容缓,也需要长期规划。

最后,数字城市的建设需要以人为本。郭屹建议,可以加强贴近民生的宣传教育、讲好数字惠民故事,增加大众对建设数字城市反哺自身红利的感知程度,进而主动加入到提升自身数字素养的行动中来。“只有凝聚强大的社会支持,才能发挥数字城市建设的最优效果”。(记者 李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