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之一:一体化是联合作战的专有样式
现代系统理论告诉我们,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组合结构及其关联方式,决定着系统的整体功效。同样,在作战这个大系统中,作战力量的组合方式和协同机理,决定着作战的功能强弱。
在人类经历过的冷兵器、热兵器和机械化战争形态中,作战力量之间的组合主要强调兵力兵器规模的扩张,其协同的方式以预先计划协同为主,协同具有滞后性、粗略性、不完整性和静态的特征。而在信息化战争时代,信息技术成为作战这个大系统内部各种力量之间的“融合剂”,通过情报信息、指挥控制、联合打击、全维防护和综合保障等作战要素系统,把陆、海、空、天、电、磁多维战场上的作战力量融为一体,形成了效能融合的作战力量结构。作战力量之间的协同亦由事先协同向自主式协同方向转变,具有实时性、精确性、整体性和动态的特征,使作战系统诸要素能够密切协调配合、实时联动,表现出明显的一体化状态。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体化”是基于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在组合方式和协同机理的整体协调性达到一定程度时的自发产物。但要看到的是,一体化并不局限于联合作战这个领域,它取决于组织或系统的整体协调状态。任何一个组织或一个系统,无论大小,只要达到了一体化所要求的标准,就可称“一体化”。因此,在信息化条件下,不仅战役层次上的作战可以实现一体化,战术层次上的作战也可以实现一体化;不仅合同战役、合同战斗可以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军种作战也可以向一体化方向迈进。也就是说,它并不是联合作战的专有物。
误区之二:一体化作战的实施取决于信息系统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同时“拙妇也难为有米之炊”,只有具备了“大米”和“巧妇”这两个条件,才能做出可口的“饭菜”。人类的作战也同样如此。
在不同的时代,武器装备与人相互作用的机理也不相同。冷兵器时代,主要以大刀长矛为主要兵器,与之相对应是人的体能,人与武器的结合十分简单直观;机械化战争时代,主要以枪械、坦克和火炮为主战兵器,侧重的是人的技能发挥,人作用于武器装备的方式主要通过直接操纵或控制;信息化战争时代,武器装备的核心是信息系统,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人的智能因素的发挥,人与信息系统相互作用的方式也较以往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方面,这种作用方式表现出明显的间接性特征,也就是通过信息技术的承载和推动,借助武器装备和自动化控制软件,对武器装备实现间接控制。另一方面,这种控制也表现出强烈的融合性特征,人的智能因素大量融入武器装备之中,使之信息化、智能化和无人化,人与武器装备之间的传统界面趋于模糊。因而,在一体化作战中,虽然信息系统已成为一体化作战的重要支撑,但在作战指导、力量形成、指挥控制以及整个实施过程中,仍离不开人的智能作用,其系统内部的整体协调性程度更依赖于人与信息系统的高度融合。因而,一体化作战是人的智能和信息系统有机结合的产物,不仅仅依赖和取决于信息系统。
误区之三:一体化作战将排斥分层次指挥
指令和情报信息是指挥控制中的两个基本元素。指令的权威性和情报信息的共享性,历来是作战指挥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传统的作战由于指挥员和指挥机构控制部队能力有限,通常采取“金字塔式”的分层指挥,其突出特征是层次分明,每一层次保持适当的跨度,并依托简单的通信手段形成一个纵向的“指挥链”,指令和情报信息按纵向等级进行传递,实现对部队的逐级控制。虽然各指挥实体缺乏横向联通,指挥的时效性、可靠性较差,但在当时战场信息比较闭塞的条件下,这种指挥系统结构对解决指令的权威性和控制的有效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未来战争中,一体化的信息系统使情报信息在指挥网络中的各个节点实现了高度共享,各级指挥实体对情报信息实行“非分层式”分发,传统的“分层式”指挥结构已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人们更加注重追求“扁平化”的指挥结构,通过减少层级,自主协同等方式来提高指挥效能。但一体化作战的指挥并不完全排斥分层指挥,因为指挥控制的实质就是实现对作战力量的等级层次管理,失去等级或层次跨度过大,都容易带来指挥上的混乱。只有建构合理的指挥等级层次,达成作战系统内部的整体协调,才能产生最佳的指挥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体化作战是建立在分层指挥和非分层指挥效能整合的基础之上,即以纵横联通的“无缝隙”传输功能的指挥网络系统为基础,实现情报信息的高度共享。同时,通过构建和依托合理的指挥控制层级,来加强对部队的指挥控制,实现对多维作战空间、多元作战力量、多种作战行动的一体化指挥控制。所以说,一体化作战在指挥上并不排斥传统的分层指挥,只是将以往过多的层级进行压缩和优化,以提高指挥效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