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五”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十五”期间,我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以电信城域网和广电网等为骨干的宽带信息网络已经覆盖全市,移动、联通、网通等电信运营商也积极参与我市的信息基础建设,加大了投资力度,建成了覆盖全市的宽带城域网。与“九五”期末相比,2005年底全市固定电话装机容量达到54.5万门,增长80%;固定电话装机用户达42.5万户,增长1倍;小灵通39万户;移动用户超过93万户,增长8倍;有线电视网络实现了村村通,用户达到18.5万户,增长2倍,并在向有线电视数字化的方向发展。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市目前国际互联网的宽带用户接入数达到9万户,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电脑数量接近50台,增长1倍。电信市场增量不断提高,2005年电信行业的总收入达到16亿元。
2、信息产业业已成为我市支柱产业
(1)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迅速
“十五”期间是我市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时期,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含量、产品附加价值有了较大提高,形成了以南亚电子、龙腾光电、仁宝电子科技、富士康、星宝电子等为代表的台资为投资主体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群体。“十五”期间我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70%以上,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15倍,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所占的比例达到50%,比“九五”期末增长30个百分点。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形成了以电子计算机及配套产品、电子元器件、基础件、通讯产品等为主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成为昆山重要的战略性产业、我国重要的IT产业基地,目前已达到年产1500万台笔记本电脑、1000万台数码相机、1000万台手机的生产规模。截至2005年底,全市共有信息类企业800多家,投资额80亿美元。
(2)软件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软件产业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已具雏形。到2005年底,全市从事软件开发的企业有50家,软件从业人员达到3000人,其中经国家认定的软件企业13家,软件产品50项。全市软件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有50项,涉及数码城市系统、仓储管理、物流管理、测配色仿真、地理信息系统、网上办公、航空管理、工具软件、网上监控、ERP、行政管理、社会服务业管理、嵌入式软件等十多个领域。2005年软件销售收入2.5亿元。
软件产业园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产业发展后劲十足。昆山软件园经过4年的发展,引进了包括中创、托普、浦东软件园、中关村软件园等项目近30个,合同投资额15亿元。上海浦东软件园在昆山软件园设立分园,目标成为国家级软件出口基地;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在昆山软件园建立创业基地。这些国内著名的软件园的落户,将极大地提升昆山软件产业的规模、层次和水平。2004年,昆山软件园被国家信息产业部列为全国首批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所属产业园区。留学人员创业园、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等载体建设成果显著,到目前为止已引进了以网进科技等为代表的计算机软件开发、网络技术等一批IT企业。
(3)信息服务业发展开始起步
消费类电子商务得到了较快发展。昆山发达的外向型经济培育了一个年轻活跃的、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新潮的购物理念的消费群体。目前昆山的搜房网、昆山汽车商务网等都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成为市民消费的新渠道或为市民消费提供了参考。昆山视窗等网站也开办了自己的网上商城。
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总投资9000万美元的美国吉斯达电子、电器国际物流中心已开工;国际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一期工程正式启用,该平台的建成,将极大地提高进出口企业的通关速度,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出口加工区内55家进出口企业首先通过该平台提供的物流信息服务直接受益。
3、电子政务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1)组织机构逐步完善,管理制度日益规范
我市1998年开始成立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担任组长,两位副市长担任副组长,20多个政府部门的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成员。2002年5月机构改革时成立了市信息化办公室,承担全市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协调、监督和重大项目的实施工作。目前我市形成了由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信息化办公室、信息中心和各部门信息主管组成的分别承担决策、规划协调和组织实施职能的组织管理体系。
2004年,在通过公开征询意见的基础上,信息化办公室制定了《政府网站管理办法》和《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并由政府办公室转发,作为政府信息化工作的规范性文件,从制度上规范部门信息化建设行为。
(2)政府网络建设全面完成
2002年我市利用广电的宽带城域网搭建了一个高速的政府信息网络平台,以此平台为基础,建成了一个连接各个乡镇和政府部门的政府办公业务网络,实现了与苏州政务网的宽带互联,为我市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高速便捷的网络环境。
(3)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全面实施
“十五”期间,我市开发了公务员邮件系统、电子公文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网上审批系统等应用项目。目前邮件系统已发展近千个用户;电子公文系统正在所有政府部门推广运行;网上审批系统自2003年开通以来,有19个部门44个审批事项开通了网上审批业务,为市民和企业提供网上咨询、申报、受理、预审、办理和信息反馈服务。
目前我市各部门都加大了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已经有90%以上的部门建立了局域网,90%以上的部门建立了部门网站,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的业务信息系统,以及海关、国检局、税务局的电子报关、电子报检、网上纳税申报等系统建设水平在全省以至全国处于领先的位置;出口加工区信息平台与国际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和海关辅助系统、出口加工区卡口管理系统的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海关的通关效率;国土资源局的地籍信息系统和规划局的地下管网信息系统相继建成,全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雏形基本形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正在加紧建设完善之中。
(4)政府网站功能日趋完善
政府网站日趋成熟,中国昆山、数码昆山、党政信息网已经成为我市对内对外进行交流沟通的三个重要的网站。中国昆山作为我市的门户网站,在中国国际电子政务技术与应用大会举办的全国最佳社会公众服务政府网站调查评比活动中连续三年获得优秀政府网站称号。
(5)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加大
由统计局牵头的宏观经济数据库正在加紧建设之中;地理信息系统已完成电子地图的开发,并在GPS系统、绿化、地名管理、政府网站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规划局完成了市域1:1000的地下管网信息系统建设,并投入使用;国土资源局1:2000的全市地籍数据库建设基本完成,为建设全市空间地理数据库和数字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公安局常住和暂住人口数据库、工商局企业登记数据库不断完善,为我市规划建立人口信息数据库和法人单位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创造了有利条件。
4、企业信息化初见成效
我市围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路,以制造业信息化为切入口,“十五”期间全市共组织实施各级各类信息化相关项目91项,总投资1.5亿元。此外,还举办企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培训3500人次以上。为了营造我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政策环境,先后出台了《昆山市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2003—2005)行动方案》、《昆山市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项目指南》等一系列配套文件,从政策上保证了示范工程的顺利展开。同时积极推动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横向联系,促进企业之间的交流,积极发挥信息化先进企业的示范作用,有力地推动企业信息化得到进一步普及,MIS、CIMS、MRPII、ERP等已在许多企业中得到应用。
5、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正在形成
基础教育阶段信息化教育工作进展较快。到2004年底,全市100%的学校实现了光纤宽带接入,100%的学校建成宽带校园网,75%的建制学校建成独立网站,并拥有管理平台、资源素材和多媒体课件;建成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室366个,自主开发了中小学教师电子备授课系统,开通中小学免费电子信箱1万个;全市中小学拥有电脑10706台,生机之比为7.98:1;建成苏州市信息化实验学校31所,其中苏州市信息化先进学校15所。
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正在形成。以中创、华东理工大学、托普信息技术学院等为代表的人才培养载体进入正常运作阶段,招生工作全面展开,从硕士研究生到软件蓝领各种层次的教育培训体系初步建立。
政府信息化培训工作不断深入,先后举行了计算机初中级培训、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操作使用等全员培训工作,提高了机关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操作使用能力,为推动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应用环境。
二、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
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全面提升技术层次和发展水平,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完善的信息网络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大力开发和整合利用信息资源,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加快企业和社会信息化步伐,全面推动城市化、努力实现现代化,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实现我市的“两个率先”的目标。
2、原则
(1)政府先行,市场主导。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政府在总体规划、政策引导、应用推进和率先垂范等方面的作用,以市场为主导,对全市的各种软硬件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政府和市场功能优势互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各自优势,全面推进我市信息化的发展。
(2)着眼需求,贴近公众。从公众的实际生活需要出发,本着方便公众,提高公众生活品质的宗旨,积极推行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信息化,不搞不切实际的盲目追求高技术的信息化项目,合理利用现有的各项资源,避免重复投资。
(3)资源共享,应用为先。实现资源共享是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现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使人、财、物达到优化组合,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对社会的开放,防止各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使现有的信息资源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加快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
3、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加快城市信息化步伐,大力提高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主要领域的应用水平,实现信息产业、社会和政府各领域信息化发展有机融合和良性互动。建设国内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延伸和完善信息产业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业,积极推进软件产业的发展,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建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把我市建成国内领先的信息产业制造基地、软件研发和出口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并进入初级信息化社会。
三、信息化建设的任务要求
“十一五”期间,我市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以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中科周庄传感器基地、高科技工业园等园区为依托,形成具有区域、行业、配套、技术、人才、物流环境等优势的国内领先的IT制造业群体;以昆山软件园、留学人员创业园、清华科技园等载体为依托,形成以软件研发、软件出口、信息技术培训和服务为主的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体系;以建设覆盖全市的先进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为依托,发展区域性和行业性电子商务、内容产业和信息物流业,全面提升信息服务业的规模、层次和水平;以电子政务建设为抓手,提高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效率;大力推进社会公共领域的信息化,基本形成数字化城市的格局。
鉴于上述要求,我市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是:要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条主线,努力做好三篇文章,达到六方面的提高。做好三篇文章,即增强信息产业竞争力和产业集群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突破信息化建设体制障碍,尤其是电子政务建设体制和机制障碍。
达到六个方面的提高,即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新的提高;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业发展有新的提高;信息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物流业和电子商务领域的发展有新的提高;企业信息化,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信息化有新的提高;电子政务建设的资源整合和应用实效有新的提高;城市管理和社会信息化应用水平有新的提高。
1、信息产业
(1)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要继续做大做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重点引进资本、技术和人才密集型IT企业。一要主攻以设计为核心的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产业;二要延伸IT产业链,加快电子信息服务贸易领域发展;三要着力办好功能园区,推进民营企业与IT产业的协作配套;四要引进跨国企业的研发机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实现昆山制造向昆山创造的转变,保障我市IT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末,全市电子信息类规模以上企业要求达到1200家,总投资120亿美元,销售产值年均增长速度30%;IT制造业产值30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65%,实现增加值500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
(2)软件业。积极培育、扶持和引进软件企业和研发机构,努力提升我市信息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要促进软件业向企业规模化、园区集中化、领域专业化方向发展,重点支持昆山软件园等载体建设,发挥软件园区的政策和环境优势,充分利用龙头软件企业、浦东软件园及中关村软件园的资源、信息、技术优势及其辐射作用,积极吸引境内外软件企业和人才入园创业发展, 重点建设好台商软件园区,把昆山软件园建成集软件研发、软件出口、人才培养、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重点特色园区。加快以昆山软件园为主体、大学科技园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为辅助的软件企业的建设步伐,以软件出口生产为重点,研发并举,内外交融,以“抓龙头、建基地、拓市场”为原则,以软件服务业为有效补充,以教育培训和引进人才支撑,依托现有的现代加工制造业基础,注重发展嵌入式软件产业,逐步完善全市的软件产业链。
预计到2010年,全市软件产业投资达到20亿元,软件业从业人员达到8000人,软件产值达到30亿元。
(3)信息服务业。进一步加大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力度,继续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重点发展现代信息物流和电子商务,提升信息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
整合各电信运营商网络资源,提高城市骨干网络的容量和传输速率,建成覆盖全市的宽带信息传输网;积极发展无线接入、光纤接入等宽带接入网,满足企业、社会和居民的网络需求;不断完善各类基础电信业务,努力开发增值业务,为公众提供优质便捷的网络信息服务。
以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为抓手推动我市服务业的发展进程是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对传统物流业和物流园区的信息化改造,加快现代物流业的产业化进程。一要继续建设完善融信息流、货物流、资金流、商流等为一体的国际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强政府各管理部门之间在货物通关等方面的协同作业,实现数据交换及跨部门间的交叉稽核,实现快速通关,整合昆山物流资源,营造物流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从而降低企业商务成本,改善昆山的投资环境;二要结合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建设,建立供应商管理的电子保税仓储体系(VMI),实现区内IT企业与区外配套企业上下游产品配送信息电子化,全面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企业市场反应能力;三要在电子信息产品、汽车零配件等领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完善数字认证、在线支付、信用担保、物流配送等配套服务体系,构建我市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
坚持“共建、共享、互利、互通”的原则,加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数据库建设的力度,汇集国内外信息资源,加紧开发专业性数据库并过渡到开发公用性数据库,逐步形成商用、公用、行业、专业分门别类的数据库群体,为政府和社会提供全面系统的信息服务。
2、社会信息化
全面推进城市信息化,以城市信息化带动农村信息化,实现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协调发展。预计到2010年,我市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80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80部/百人,有线电视普及率达95%,互联网普及率70%,城镇家庭电脑普及率70%,家庭宽带上网普及率60%,城域网出口带宽20G。
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发展步伐。到2010年,完成全网模拟用户向数字化整体平移,为用户提供视频点播、交互电视、宽带数据传输和其他增值服务。
全面推行智能化小区建设。新建小区全面建成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将信息资源、通信网络、用户终端结合为一个整体,建立社区信息资源服务网络,加快家庭信息化步伐。
3、电子政务
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总体要求,在政府各部门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全面实现政府办公和业务处理的电子化、信息化,全面挖掘、整合和利用信息资源,为政府决策、为全市各行各业和社会公众提供准确、及时、全面、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效率效能,提高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并带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全面、系统地整合分散的信息资源,实现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主要目的是全面提高政府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效率。到2010年,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事率达到80%,政府部门公共服务事项上网率90%,办公业务网络化率90%。
(1)建设和完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全面实现文件、简报、会议、督办、信息查询等办公业务网络化;进一步完善行政服务中心的网络及信息应用系统,结合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扩大和规范网上政务公开,加快各窗口和本部门的业务处理信息系统建设,最大可能地实现网上申报、登记、审批等行政管理和服务工作,市政府所有部门适合网上办理的面向社会的行政审批项目全部实现网上办理。
(2)推动一批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化应用项目。不断完善“中国昆山”政府门户网站,加快提高其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整合政府部门的现有网络资源,建立政府呼叫中心,透过多种信息渠道直接听取和及时反馈社会、企业和市民的各种信息需求,为群众答疑解惑、排忧解难;加快建设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为全体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加快昆山国际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用信息化手段优化我市现代物流环境,进一步改善我市投资环境;进一步完善电子报关、电子报检、网上纳税申报等面向企业和个人的业务信息系统;推动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优化企业经营和市民生活的环境。
(3)加快城市规划和管理功能信息化。在全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雏形基本形成的基础上,做好地下管网信息化和电子地图的功能延伸工作,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的手段,满足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推动社会稳定和治安信息化工作,加快建设城市监控系统,预防和减少犯罪,实现对社会治安的快速预警和辅助决策。建设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系统,科学规划,分期、分阶段逐步完善,实现各部门信息和资源共享,提高城市安全生产、公共卫生、防汛抗灾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4)强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搭建政府数据交换平台,建立政府数据中心,集中力量开展重要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和管理工作。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不同部门之间、不同应用系统之间信息传递和共享。加快建设和改造包括人口、法人单位、宏观经济和空间地理等在内的一批政务数据库,打破各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整合政务信息资源,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对社会的开放,使之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继续加大电子政务金字工程建设力度,真正实现电子化政府。
4、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
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统筹规划、共建共享网上教育信息资源,大力开展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全员培训,开展网上教育,建立网上学校。到2010年,学校宽带接入教育网的比例达到100%,在校学生人机比例5:1,信息技术课时占中小学总课时的20%。
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的规划和管理,推动医疗机构信息化步伐,实现病历、医师、医疗设施等资源信息化,实现全面信息共享。
加快文化事业的信息化,建设数字图书馆,推进图书、文献、文物、音像资料等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存、开发和应用,建立面向受众的文化事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推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完善昆山人才市场网,即时发布人才、就业政策和动态信息。建设市民一卡通和公共信息亭项目,提高市民生活的质量。不断推进社区信息化,加强社区管理和服务信息化的组织、引导和规范,完善社区服务网络功能,推动形成具备多种服务内容的社区信息服务平台,建立满足业务管理和公共服务需求的数据库,提高街道、社区的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到2010年,教育、民政、社保、公安、计划生育、旅游、卫生、公共事业等面向社会领域的重要信息资源基本实现数字化,90%以上政府公共服务项目延伸到街道和社区。
5、企业信息化
以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我市企业信息化,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提高全市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继续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为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举办企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研讨会和专业人才培训班,培养企业信息化的专门人才,为制造业下一步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实施,全面提升全市制造业信息化水平,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民营企业信息化普及率达到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