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围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在世界尤其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创立了影响深远的思想学说,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思想巨著,为历史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引领,并一直影响着人类生活。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我们党在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必须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实践。在这个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回答好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而出现的新的时代课题,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发挥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是体现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只有密切配合、相互结合,科学才能全面发展进步。此外,在增加国家经济实力、提升国家硬实力的同时,如何提升国家软实力、争取国际话语权是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支撑话语体系的基础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没有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没有话语权。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具有独特作用,要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更好地阐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抛弃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哲学社会科学是灵魂的创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承担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神圣使命。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哲学社会科学可以更好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否则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进行了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实践,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都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实践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理论创新创造、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170多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坚持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当然,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必须针对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我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要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成果,努力掌握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及时科学地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更好地把握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内外前后的研究方法,即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等三种资源。其中,马克思主义的资源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有益滋养。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体现原创性、时代性。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要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应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直面改革发展实践,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不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特别是要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体现系统性、专业性。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多领域,囊括多学科,需要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抓好学科体系建设,按照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的原则,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注重发展优势重点学科,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为培养出好的哲学社会科学有用之才提供基础。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提出并牵头组织研究项目,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要利用好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的优势,充分发挥思想理论工作平台作用,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构建研究信息化平台,创新科研经费分配、资助、管理体制,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积极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纳入各级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并切实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要抓好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健全完善各项制度规定,促进优秀人才不断成长。要落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造良好环境。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承担的使命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中,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天地广阔。”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积极贡献。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发时代之先声,在时代发展中有所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秉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回应现实需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要以自觉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要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光荣使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为人民做学问,在服务人民中有所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为人民著书立说,坚持为绝大多数人服务,这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解决好的核心问题。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要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坚持以精品为导向,努力创作精品力作,在精益求精中有所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尊崇“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弘扬优良学风,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创作精品上,切戒浮躁,不走捷径、不搞速成,做到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要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开出能够解释、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处方”。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甘于“十年磨一剑”,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最后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
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崇尚立德立言,在担当责任中有所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明大德、立大德,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把个人的学术追求、学术理想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结合,同人民福祉紧密结合,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学问家。要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勤业精业。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要在正本清源中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中实现新作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