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如何讲好中华文博故事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更新时间:2023-06-01

“让文物活起来”是文博行业近几年进行文物展陈、科普、阐释,拉近文物与公众之间距离的努力方向。在元宇宙的热潮下,技术赋能带来的文博行业转型升级逐渐加快,其中,虚拟“数字人”的出现,为公众带来了眼前一亮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

2022年,多家文博机构不约而同推出了自己的数字代言人,如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的“文夭夭”、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艾雯雯”、数字敦煌文化大使“伽瑶”等。“数字人”一词更是入选了“汉语盘点2022”之年度十大新词语。2023年,文博“数字人”热度持续走高。2023年春节前后,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了虚拟员工“仝古今”;在2023年的“中国诗词大会”上,由中华书局推出的“苏东坡数字人”带来了一场跨越古今的对话。

“数字人”是指具有数字化外形的虚拟人物,其背后集成了多模态建模、语音识别、知识图谱、视觉技术等综合AI能力,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文化文物机构数字化和智能化成为普遍趋势。“数字人”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为文化遗产保护和创新文物活化利用方法提供了新渠道,也为公众与传统文化之间搭建了新的桥梁。

“数字人”的形象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视觉化呈现。以敦煌仙子“伽瑶”为例,其原型来自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声音婉转如歌的妙音鸟“迦陵频伽”,人物服饰设计参考了《都督夫人礼佛图》和《女供养人像》等莫高窟经典壁画。“伽瑶”2023年新年造型中的一款配饰项链则是参考了莫高窟第407窟“三兔共耳”图案,寓意“圣洁光明,和谐美满”。

“文夭夭”之名取自《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造型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于一身:双丸子头源自古代未婚少女发型,后部增加现代编发;妆容融入唐代盛行的花钿装饰,配以红白交叠的眼影;服装采用现代莫兰迪色系,以“古代扇子”为贯穿元素,运用大量百褶元素在底纹、袖口等;腰间所系熏球造型则源自唐代文物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艾雯雯”是一个刚刚入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青春少女,身穿“新青年”T恤,而她变身汉代少女的形象则是参考了国家博物馆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中的相关服饰和妆容。这些文博“数字人”多采用国风造型,外形贴近年轻人的审美风格,将传统文化之美注入其中,容易引起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审美共鸣。

“数字人”拓展了沟通古今、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互联互通的智慧空间。“数字人”作为文博机构的形象大使,不仅具有吸睛的外表,还有体现丰富文化内涵的“人设”。“伽瑶”先后受邀参加了“敦煌中秋夜”“诗话中国”、2023中国网络视听年度盛典等活动,以洞窟壁画讲解、展览虚拟直播、舞蹈演绎等形式,带领观众体验和了解敦煌文化。舞蹈时,头发、衣服、配饰在她的灵动舞姿中随风而动,仿佛从敦煌壁画中走下来的中古少女。“文夭夭”上线即是持证上岗的博物馆讲解员,在未来她将为各大博物馆提供讲解、导览、互动主持和直播等服务,甚至跟随国家级的展览赴海外出访交流。

和形象代言、讲解服务的功能不同,来自国家博物馆的“仝古今”仝博士,是一位数字科技工作者,他的职业设定是国博文保院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仝”的字形为上“人”下“工”,象征着人工智能,字音近“通”,代表沟通历史与现实。仝博士不仅在国博的展厅和云端进行文物讲解,还作为文物科普工作者,展现新技术与传统工艺的结合,关注文物保存条件,讲述文物活化与文保工作幕后的故事。

传统的博物馆展陈往往以“物”为中心,策展多是单向度地向公众传递知识和信息。而“数字人”所具有的深度学习和智能交互功能,将博物馆的知识与信息传递进行了延伸,博物馆本身也成为一种媒介和智慧空间,通过“数字人”的创意表达、“数字人”与观众的即时互动,文物背后的故事、时代背景以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方式呈现出来,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时代精神、美学精神都得到了传播与发扬光大,这也是基于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基础上的智慧博物馆的未来愿景。

“数字人”以科技赋能,将文化瑰宝“复活”,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在2023年的“中国诗词大会”上,“苏东坡数字人”在舞台上表演短剧,为选手出题,畅谈“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惬意。为了让“苏东坡数字人”无限接近苏东坡的原貌,中华书局在超过70亿字的古籍大数据中心进行海量搜索,通过一系列关键词抓取关于苏东坡形象容貌的古籍文本数据,同时还通过图像搜索技术,从100余幅由宋至清的画作、石刻画像拓片中形成苏东坡的形象细节。又进一步建设了“苏东坡专题数据库”,开发“苏东坡主题知识图谱”,绘出一张苏东坡人生历程和精神世界的数据网,从而为“苏东坡数字人”赋魂,实现了东坡先生的“复活”。“苏东坡数字人”的制作过程,是对苏东坡古籍文献、艺术作品的再次整理和研究,是对其人生历程和精神世界的构建,也是苏东坡其人其文的创造性发展和升华。

“数字人”的出现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新的舞台,尤其是为更多年轻人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提供了新的打开方式。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如何发挥好“数字人”的新优势,提升讲好中华文博故事的能力,传承好中华文化,也对数字化从技术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技术的进步,“数字人”在语言、动作和神态等方面会越来越接近真实的人,这也意味着“数字人”的言行也应遵循现实世界的法则,有符合自身个性特点的情感表达,能满足文化场景的需求。如果我们简单拆解“数字人”的元素,“数字人”即数字技术+人文精神+审美旨趣。科技赋能,依托于庞大的信息库和不断迭代的人工智能技术,“数字人”的互动与交流的职能将更加强化,为观众提供更佳的视觉效果、沉浸体验和更具有情感温度的沟通交流。同时,“数字人”一定不能离开自己所生长的“土壤”,要从浩瀚的典籍、文献和考古实证、馆藏文物中寻找素材,构建以“数字人”为中心的内容生态,进一步提高“数字人”生命的丰盈和内涵的丰富性,这样才能打动观众,打动人心。这也对文博工作者的策划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数字人”的制作和生产过程,是人类不断认识自己、认识过往历史和探索未来的过程,科技支撑,文化赋魂,在虚实之间寻找挖掘传统文化的新思路和新价值,拓展数字人文新空间和新体验,更好地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作者单位:“学习强国”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