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对“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新的战略部署,明确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具体进度和时间节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经济支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2018年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中,从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经济体制七个方面,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系统深入阐释,并提出需要突出抓好的几方面工作,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探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论述,是指导我国深入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行动指南。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一书,以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相关重要论述为基础,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等问题进行系统深入阐释,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我国如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保障和支撑作用。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经济跨越发展关口的迫切要求。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就是建立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基础上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全力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这个基础工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外延式发展为主向内涵式发展为主的根本转变、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增长由要素投入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的根本转变。归结到一起,就是提升发展质量。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提出的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和关键是畅通国内经济循环,穿透循环堵点、消除瓶颈制约,提升产业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要内容。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经济现代化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内容,而且是其他方面现代化的经济支撑和物质保障,现代化经济体系则是经济现代化最主要呈现形式。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和整体思维,统筹安排、协调推进各项工作。
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就是科技、管理、数据等现代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大量使用,它们以不同方式与传统生产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渗透现代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从而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现代化产业体系表现为一个多单元、多层次、结构复杂、动态发展的系统。实体经济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和核心。一个社会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全部生活资料都是通过实体经济直接生产出来的,其他社会系统也都是直接或间接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一个国家要增强经济实力,关键是做强实体经济。同时,实体经济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其他环节或其他子系统的有效配合,实体经济的强大是建立在其他环节强有力支持的基础上的。当今世界,发展实体经济必须推动实体经济与支持其发展的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等服务性环节紧密配合,协同发展。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它对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大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这对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今后应进一步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
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努力提高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建立要素收入市场化形成机制。推进城乡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努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摸清底数,发掘优势,在优势互补、产业联动的基础上,形成区域间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互联互通,双向流动,促进城乡要素、产业、居民、社会和生态全面融合,互促共荣。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序推进城镇化进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强陆海统筹整体优化,构建陆海资源综合利用、陆海空间良性互动、陆海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通过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发展路径,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调整区域流域产业布局,推进资源高效集约利用,使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相互协调。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打造高层次、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实现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一个市场有效、政府有为的经济体制,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保障。
三、当前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应突出抓好的工作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做大做强实体经济,首先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做强现代制造业,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其次要努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集中发力,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再次要营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完善激励实体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充分发挥企业和政府两方面的作用,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同时,政府要为企业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既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途径,又是实现共同富裕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这一系列战略举措,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迈上新台阶。
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通过体制改革,破除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进一步提升政府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深化政务公开,改进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率,强化行政决策的透明度和科学性,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提升决策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