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性?
来源:学习时报 更新时间:2023-06-14

提问:楚 波 福建省纪委监委驻省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组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请问,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性?

解读:刘晨光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
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一条属于中国但又具有世界意义的现代化道路。没有离开特殊性的普遍性,普遍性总是蕴含于特殊性之中。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源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和文明古国。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这样的综合创造、复合演进,使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中国追求现代化,必然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需要注意的是,“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不等于“西方式现代化的共同特征”,而是从人类现代化中提取的现代化的普遍性。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
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是工业化,突出表现是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根本动力是科技创新。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四次现代化浪潮,也就是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从生产力变革的角度来看,大体可以概括为“蒸汽革命”“电气革命”“信息革命”“智能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中国是一个历史机遇,如果中国抓住了机遇,将推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从现代化的结构来看,除了生产力的现代化,还包括制度的现代化和文化的现代化。生产力的剧变,要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现代化,也就是制度的现代化。与之相伴,还有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确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政体(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各方面的重要制度,构建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在制度和文化的现代化方面显示了不同的内涵与特征。
现代化需要一定的酝酿过程,是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实际上已经为当时欧洲国家的现代化做了思想准备。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时间较早,跟英国较早完成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有关。法国是在法国大革命后才开启工业化进程,美国经过南北战争建立国内统一市场后才取得经济大发展,德国是在俾斯麦推动完成德国统一后才开始经济腾飞。我国从晚清洋务运动就开始了对工业化的追求,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都希望实现现代化,但在当时条件下根本无法实现。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新中国成立后,有了国家主权、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够在国家层面大力推进工业化建设。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
世界现代化历程是波浪式向前推进的,有先到者也就是“先发国家”,有后来者也就是“后发国家”。对于后发国家而言,既有“后发优势”也有“后发劣势”。先发国家可以更加从容地化解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挑战,分散现代化带来的风险与危机,但后发国家要在时间压缩的情况下实现“并联式”发展,更容易积累问题矛盾与风险挑战,如果不能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就可能造成更大的危机。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看到了新的希望,有了新的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
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克服自身的内在矛盾,资本主义现代化不可能使人类共同实现现代化。较之资本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更能代表人类现代化的未来。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
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个“人”,是作为“自由人联合体”有机一员的“社会个人”,是“人类”本身。放眼全球,资本主义现代化只是少数人的现代化,它建立在人类多数过不上现代化生活的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如果能够顺利实现,我国新增的现代化人口数量会大大超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有的现代化人口数量的总和,为实现人类共同的现代化作出巨大贡献。
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建立起真正的共同体,人们共同拥有生产资料,共同创造并享有社会财富。资本主义现代化使人陷入孤立之中,加剧了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在私有制的统治下,利益分化、两极分化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实现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成果是无解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等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能够创造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资本主义现代化建立的所谓“文明国家”“文明社会”中,“卑劣的贪欲”仍是内在动力。资本主义文明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产生和扩大了社会的对抗,必然会被一种新的更高级的文明所取代,那就是社会主义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致力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人与自然处在一个有机整体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资本主义现代化建立在割裂人与自然关系并把二者对立起来的基础上,在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并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把大自然视为被征服的对象,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极尽攫取破坏之能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社会主义追求全人类的共同解放、共同进步,为人类指明了共同前途。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和争霸的过程,是通过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对外扩张、暴力掠夺的过程,是试图把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和文明永久锁定在落后状态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强调各个国家、民族和文明应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倡导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实现现代化的共同任务。然而,长期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都苦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并且发展中国家大多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历,最缺少的就是独立自主走出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的决心与信心。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意义重大。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式现代化在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的同时,并不是要成为一种所谓的普适模式。中国式的“式”是方式、样式,而非模式。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普遍性恰恰在于,它提供的全新选择证明了人类现代化道路应该是多样的,而且必然是多样的。进而言之,人类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源自于人类文明的多元性。西方式现代化道路本来只是西方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具体条件的产物,并且西方文明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等国家虽然同属西方文明,但因为自身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具体条件不同,所走的现代化道路也有颇多差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具体条件的产物,植根于中华文明的丰沃土壤中。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每一条都打上了中华文明的深刻烙印,反映了中华文明的鲜明特质。
与西方文明追求“唯我独尊”不同,中华文明崇尚“和而不同”“和合共生”。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的新选择所蕴含的普遍性,源于中华文明这样的特质。中华文明既自立自强,又兼容并蓄。中华文明的最初形成以及迄今为止的整个发展过程,都显示了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格局。从哲学上讲,世界是“一”与“多”的统一。真正的普遍性,不在于用“一”取代“多”,也不在于用“多”否定“一”,而在于“一”本就蕴含在“多”之中。中华文明视野中的人类文明,也是如此。人类文明的“大同”,应该蕴含于人类文明多样性之中。不同文明的正确相处之道,应该是交往交流、互学互鉴。
正是基于这样的文明观,中国式现代化积极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同样也可以供已经实现现代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参考借鉴,以更好地解决西方式现代化的内在矛盾、问题与困境。所以,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而不仅在于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