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是我国“三农”工作的重点,对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立足新时代国情农情,要将数字乡村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加快信息化发展,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2022年1月,中央网信办等十部门联合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围绕“到2025年,数字乡村发展取得重要进展”的阶段性目标,提出“数字基础设施升级行动”“智慧农业创新发展行动”“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行动”等8项行动26项重点任务。在建设数字乡村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村网络信息基础不断完善,数字信息技术向“三农”领域不断渗透,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呈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数字乡村建设必将带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基于此背景,必须强化数字赋能乡村建设、农业发展和农民素质培育,本文分析了我国数字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索二者融合发展的路径。
数字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数字乡村建设是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作为其中关键环节,首先是通过数字要素贯穿全过程,以数字驱动和数字支持为特征,将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应用到融合发展中;其次是数字赋能农业产业及其相关的资源,加快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同时推动数字化生态农业发展,发展生态化、绿色化的现代农业;最后是培育融合发展过程中具有数字化素养的农业专业人才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的过程承载着推进乡村产业、人才、生态等多维度深层次融合的历史使命,不断推进农民致富创收,助力推进数字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发展,改变传统落后农业发展模式,优化升级农业产业结构,促使农业农村更快实现现代化发展,最终实现更高的发展阶段,建设农业强国。
(二)有利于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数字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是发展数字化、信息化农业的趋势所在,也是提高我国农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手段。既有实践证明,信息化与农业之间的融合发展能够促进农业专业人才的成长,使得农业发展高效化、规模化,二者相互促进、互为支撑,对农业现代化的贡献接近10%,极大地促进了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数字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是相辅相成的,数字乡村建设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进而形成数字乡村建设带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格局;同时,数字技术的经济效应加快了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以及经营体系的重构,带动乡村产业兴旺,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二者融合发展既符合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的现实需求,也是实现我国乡村振兴的必然手段与关键突破口。
(三)有利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强调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仅体现在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更是体现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上。首先,数字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过程,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二者的融合发展有利于缩短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促进城乡之间协调发展,使城乡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得到有效缓解,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其次,数字乡村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是生态化、可持续化的发展,能够有效优化乡村生态环境状态。二者的融合发展可以通过数字化规划和管理,充分发挥数字生态技术的优势,建设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乡村。最后,数字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为农民带来新的发展理念,对乡村赋予了新的精神面貌,对农业赋予了生态、休闲等多重功能,形成一幅生机盎然的宜居宜业和美景象。
数字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新基建”建设滞后,融合发展的工作效率无法提高。数字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中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尤其是在偏远山区的农村地区,信息化、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普及难度大、成本高。一方面,“新基建”资金投入不足。根据《2021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报告》,2020年我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投入金额为341.4亿元,仅占国家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的1.4%。另一方面,融合发展过程中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基站、光纤宽带、物联网设施等新基建的数量和布局有待完善,包括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和生产加工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在不同农村地区发展是不平衡不充分的。以信息网络为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3.08亿,占网民整体的28.9%,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1.9%,比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低21.2%。《2021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显示,我国家庭宽带入户率不足50%的县(市、区)有572个,占比高达21.7%;且目前的5G基建建设农村要严重滞后于城市,尤其是面向农业生产需要的4G和5G网络、遥感卫星、北斗导航、物联网、农机智能装备、数据中心、重要信息系统等信息基础设施在研发、制造、推广应用等方面,都远远滞后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总体来看,我国农业农村“新基建”仍较为滞后,严重地降低了融合发展中的工作效率。
(二)“新技术”关键核心缺位,融合发展的生产效益有待提升。数字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中农业关键技术研发创新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农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是62.4%,仍有提升空间。尤其我国农业传感器、农业模型和核心算法等关键技术仍落后先进国家10至15年。全球一些精准农业技术平台能够对农作物生长模型、生产控制提供系统性的智能种植方案,且因为技术壁垒的加强这些平台在相关细分领域的垄断地位愈发坚固。另外,农业生物育种关键核心技术对现代农业的贡献同样有很大提升空间。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指出,在中国,种子技术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为40%左右,在种业方面,存在重要基因、重大品种、核心技术不足的问题。《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数字农业农村的“发展基础薄弱,数据资源分散,天空地一体化数据获取能力较弱、覆盖率低,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滞后,农业专用传感器缺乏,农业机器人、智能农机装备适应性较差”。显然,对于数字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而言,关键核心技术的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农村的生产增产增收效益,不利于二者的高质量融合发展。
(三)“新农人”短缺,融合发展的参与主体数字素养偏低。数字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中的关键是人才要素。然而,目前农村“新农人”的培育存在三大障碍: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基础设施配套、教育医疗就业环境都明显落后于城市,无法吸引和留住所需人才,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二是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数字化素养更为薄弱。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中心2021年3月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数字素养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农民群体的数字素养得分仅为18.6分,比总体平均值(43.6分)低57%;农村居民的数字安全意识、电脑使用能力、数字化增收能力,分别比城市居民得分低了43.2%、31.7%、27.7%。第三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农村务农劳动力年龄在55岁以上的比例为33.6%,35岁及以下人口占比仅为19.2%,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占91.8%,年龄结构和文化程度都很大程度地限制了农民数字化应用水平。三是部分参与主体存在观念保守落后、主观排斥先进事物、客观学习能力较弱等问题,在数字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中的生产、经营、管理现代化程度不高,阻碍了数字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
(四)“新生态”遭遇约束,融合发展的生产环境无法优化。数字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困难、难以有效溯源、农药超标、乱用禁药、过度开垦等生态问题。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水平为24.7%,2022年农药有效利用率仅为41.8%;经测算,2022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化肥有效利用率是41.3%。《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中关于耕地质量的调查显示,低等级耕地(7~10等)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1.95%,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27.2%,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17.93%。另外,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极低且时空分布不均衡,农业用水方式粗放,水资源过度开发,地下水开采严重超标。农业农村的生态环境在过度使用农药、兽药、化肥的情况下,破坏了土壤、水源的循环利用。融合发展的“新生态”遭到破坏,如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来解决农业生产环境的污染,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乡村“新生态”,是数字乡村建设和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亟待破解的难题。
(五)“新产业”转型困难,融合发展的乡村经济后劲不足。数字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中数字技术赋能农业产业、农业资源是发展农村数字经济的重要前提。然而面对数字信息技术的冲击,大部分乡村产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任重而道远。一是局限于小农户的农产品初加工,难以有效提升产业的经济附加值。《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年)》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农业生产信息化率为25.4%,这与80%的农场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数字化的美国差距明显。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显示,2022年,我国农业数字经济占行业增加值比重10.5%,低于工业(24.0%)和服务业(44.7%),农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同比增长0.4%,而在工业和服务业同比增长分别是1.2%、1.6%,相比而言,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速较慢。二是第一、二、三产业数字化融合不足,影响数字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深度。我国乡村农业多数仍处于农产品、农作物的供应端,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农村的第一产业后端延伸不足,第二产业两头对接不畅,第三产业发育不足,相应的配套设施和服务意识相对滞后,难以升级成新业态、新模式。
数字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乡村“新基建”建设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一体化发展。一是完善资金投入保障体系。一方面,应加大薄弱地区、重点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以特惠性政策为引导,加大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投入,尤其是加大通用信息服务资金的投入,为农村宽带网络商提供一定补贴。另一方面,应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拓宽融合发展的资金来源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流入,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根据不同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政策,拓展融合发展资金的渠道。
二是提高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在现代农业方面的应用。首先,降低乡村的网络运营成本,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乡村互联网普及率和提高宽带入户率,进一步带来现代农业的相关信息资讯。其次,加强农村宽带接入端口建设,推动5G、物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安全、高效、高速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促使农户可以及时获取农业农情和市场信息等,同时也促使乡村信息网络可以延伸到其他农业相关基础设施中,以保障“新基建”之间的高效联动。最后,推广建设气象信息采集站、土壤墒情信息采集站、智能水肥一体化控制站等智能化、信息化的农业信息收集设备,对农业的环境数据、生产数据、市场数据、统计数据等进行预处理、存储、处理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