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6月25日电 近日,一艘装载20万吨进口铁矿的船舶在防城港赤沙码头卸货,南宁海关所属防城海关检验七科在智慧监管指挥中心,通过实时监控屏幕和现场自动化、智能化嵌入式设备对该批铁矿自动实施放射性检验、固废初筛、自动取制样等在线顺势检验,将原需10天左右的通关时长压缩到5天。
南宁海关辖区进口大宗矿产品种类多、数量大,其中部分监管进口法检矿产品进口量占全国30%以上。该关探索“智慧商检”应用场景建设,通过网络化互联、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分析、自动化作业等无感监管方式,推动大宗矿产品监管增效减负。
数字信息集成助力货物“通得快”
进口大宗矿产品检验监管包括放射性检验、固废初筛、重量鉴定、取制样、实验室检测等多个环节,贯穿货物整个卸货和转堆过程。据南宁海关商检处副处长黄海胜介绍,过去广西进口矿产品普遍采用人工方式取制样,口岸检查监管中传统人工检验与进口业务量激增矛盾日益突出。同时,矿产品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和固体废物隐患,人为判定和过程监督的节点过多容易产生执法、廉政风险。
“全方位梳理大宗矿产品进口监管流程,以顺势监管、智慧监管理念,将口岸检查、风控指令、作业规则等检验监管要素与装卸作业、企业生产无缝衔接,以数字手段实现现场操作规范化、程序化,做到依据规范、流程明确、留痕可溯,提升现场执法统一性。”黄海胜说。
该关自主开发运用“进口法检矿产品全流程监控预警”功能,将分散在查验、取样、物流等不同作业环节的要素数字化归集,打破之前物流链“信息壁垒”和各业务环节“固步自封”,实现一个窗口集成监控、发现、处置,提高在无人情况下目标物智能发现与快速反应能力,实现检验通关的集中式智能分析和智能验放。
该关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多维度采集自动化检验现场运行数据,通过对798个铁矿样本、21个不同产地品牌铁矿和6大类含铁工业产品的对比分析、测试,建立铁矿品牌含量模型和X射线衍射指纹特征等数据库,结合含量和物相组分进行自动分析初筛,实现大宗矿产品“边检边卸”,有效解决口岸现场初筛判定、实验室检测以及等待结果等环节时间过长的难题。今年1-5月,及时预警处置现场异常情事,促进大宗矿产品从卸运检查到放行出证时间压缩38.5%。
科技装备应用实现风险“防得住”
在防城海关监管现场,关员正在应用放射性检测仪、电子皮带秤、自动取制样设备、在线固废筛查等非侵入式自动化设备,以及对接AR智能眼镜、无人机、智能犬等可扩展智能设备,对进口矿产品进行监管,实现卸货过程中嵌入式、顺势监管,如智能设备检测正常则无感通关,最大程度节省人力物力,既防控风险,又提升效率。
“传统监管模式下存在辐射监测、人工排查固废风险高等,南宁海关研发的搭载辐射自动成像功能的智慧巡检机器人,开展远程抓取存在辐射、固体废物风险的进口矿产品进行后续处置,提高了现场筛查精准度,保护了现场关员人身健康安全。”防城海关检验七科副科长吴国境说。
进口大宗矿产品易发生贸易纠纷和税收风险,该关采用高精度电子皮带秤实时自动采集计量数据,通过日志分析、视频监控回放、抓拍相片调阅、数据复核等手段准确定位违规操作环节和对象,对计量重量动态累计误差超过0.3%的货物实施即时报警,有效避免多进少报、逃税等风险。
监管流程创新帮扶企业“降成本”
南宁海关推动跨条线、跨领域、全景式的多平台功能性整合,共同组成由点到线到面的检验全场景、监管全流程、响应全自动、研判全智能的智慧商检全流程监管应用平台,覆盖现场进口矿产品检验“人工+自动”应用场景,实现现场自动化设备与业务管理系统的高效协同监管和关企联动畅通,构筑研处一体、管理集约的全链条检验监管“智慧防线”。
针对进口矿产品业务量大、物流成本高的情况,该关指导企业采用“依企业申请”“先放后检”和“两段准入”等优化便利措施,“一品一策”“一企一策”保障进口货物从码头到堆场、直至用料车间全流程无缝衔接,每吨货物可节省成本45元,每年为企业节省成本超2亿元。“南宁海关探索将海关检验监管顺势嵌入企业物流生产环节,在企业卸货过程中一次性完成所有海关口岸检验监管执法工作,减少货物翻堆、再次转运等环节,以年进口1500万吨矿、煤产品计算,可为企业节省资金约5000万元。”广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港务中心总经理谢运强说。
据介绍,该关结合短重等贸易欺诈风险监测,紧盯港水密度、船舶燃油、过磅货车轨迹等关键风险点,详细记录来港船舶重量检验情况及船舶规范,实现检验鉴定工作留痕可追溯,打造进口大宗法检商品监控网,严打恶意短重、贸易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今年1-5月共查发大宗商品短重情事128起,涉及索赔金额967.67万美元,帮助企业减少损失及贸易成本。(韦万春 袁维禹 陈永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