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习时报 更新时间:2023-06-28
作为现代文明的标志性成果,城市推动了人类文明的持续进步,城市治理则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我国已由以传统的农村人口为主体的乡土中国进入到以城镇人口为主体的城市中国。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22%。从这一变化不难看到,目前我国的城市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载体。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为我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市建设与治理中,深刻而鲜明地回应了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重大时代命题。因此,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根据城市运行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持续创新升级,寻找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行动方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具有丰富多维的科学内涵。“人民城市人民建”,明确回答了新时代城市工作依靠谁的问题,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力量之源,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唯物史观的鲜明体现。一是在发展定位上是属于广大人民的,强调人是城市的核心,深刻回答了城市“属于谁”的问题。二是在发展动力上要依靠人民,强调人民群众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城市的一切已有成就都是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城市的一切未来辉煌同样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创造,从而深刻回答了城市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三是在发展成果上要由人民共同享有,强调城市发展成果要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全方位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而深刻回答了城市发展“为了谁”的问题。四是在发展成效上要由人民来评价,强调人民是对城市发展最有直接感性体验、最有资格进行评价的主体,要把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作为评判和检验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的重要标准,从而科学回答了城市发展怎么评的问题。总体而言,人民城市理念是“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享、人民城市人民评”的辩证统一,是在城市工作领域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城市的人民属性。
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为人民”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发展的根本问题,诠释了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因此,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找准出发点,强化人民城市人民治。人民参与城市治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也是确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使人民在有序参与治理城市过程中获得出彩机会、增强归属认同。首先,要搭建治理平台,通过拓展线上线下空间、完善群众动员方式、优化服务群众模式等最大限度调动人民参与城市治理的主动性创造性,充分激活人民群众治理城市的力量和智慧,培育“群众的事同群众多商量,大家的事人人参与”的社会氛围,构建人民协同治城的生动局面。其次,要加强制度赋能,以制度、程序、法律等形式保障和落实人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推动人民参与城市治理的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最后,要完善评价体系,在城市发展绩效考评中重视吸收人民的意见和评价,实现自上而下的考核与自下而上的监督相统一,使城市管理者既对上负责、又对下尽责,切实起到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桥梁作用、纽带作用。
二是把准着力点,下好城市治理这盘棋。面对日益增长的人民生活需求和动态多元的复杂环境形势,要持续探索城市治理新模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特点的城市治理新路子。一方面,要树立对城市的全周期管理意识,针对城市治理过程中的不同要素、不同阶段的不同问题、同一阶段的不同环节,处理好各要素、各阶段、各环节之间的治理关系,形成具有事前科学统筹、事中有序推进、事后总结提升相衔接的治理机制,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另一方面,要构建城市治理共同体,科学把握城市治理过程中党委、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各自功能和互补优势,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核心优势、政府的服务优势、市场的分配优势、社会的参与优势,推动构建党领导下政府主体、经营主体和社会主体共商城市发展规划、共治城市发展难题、共享城市发展成果的城市治理新格局,加快推进从传统城市管理走向现代城市治理的转变进程,在不断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过程中开创人民城市新局面。
三是找好落脚点,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由于历史遗留等原因,城市管理思维、城市建设中的同质化思维、城乡二元思维等不同程度上成为制约人民城市建设的因素。当前,深入推进人民城市建设,提升人民城市生活质量,需要树立科学有效的思维。首先,要树立底线思维,在城市发展中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底线要求,坚决避免做劳民伤财、群众不答应不满意不高兴的事,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其次,要树立系统思维,既要统筹处理好城市治理内部各要素、各阶段、各环节的关系问题,实现城市治理的合力最大化、效果最优化。同时,也要统筹处理好城市治理和乡村治理之间的关系问题,在推进城乡协同治理过程中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不断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最后,要树立历史思维,从大历史观的高度深入把握城市发展的昨天、今天、明天,总结蕴含其中的城市发展规律,进而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城市发展规划,培育体现地方特色的城市精神、城市形象,为建设个性化的人民城市植入鲜明的“地方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