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编
多措并举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全国政协常委 宁吉喆
近年来,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序推进,经济发展总体稳定,基本民生得到保障,外贸外资持续增长,但也面临一些瓶颈。建议:
瞄准科技自立自强,融合创新、产业、资金、人才“四个链条”。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打造国际化开放创新生态,对创新成果、产业需求、资金要素、人才资源实行链式连接,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立足就业创业增收,扩大居民消费生存、享受、发展“三大需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大力鼓励创业创新创造,通过增加农民、中西部地区居民和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加全体居民收入,扩大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
面向消费结构升级,调整产业、投资、要素“三大结构”。随着人均收入提高,居民消费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全不全”转化升级。应以消费需求变化为信号,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和服务结构,更多投资于消费环境改善、消费场景创设和产业转型发展,相应优化配置要素资源。
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实体经济、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三个融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掌握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主动权。
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循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环境以吸引全球资源要素,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以促进各国互利共赢。同时,切实维护经济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服务新发展格局
全国政协常委 郑永飞
近年来,我国大力加强产业体系建设,产业体系日益健全,产业链日趋完整,但还存在工艺和材料等产业基础不牢、工程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存在风险隐患等问题。为此建议:
提升工程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平台高级化。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工程技术创新战略谋划,坚持系统观念,全产业链条整体部署,加强部门间政策协同。做强科技研发的“硬条件”,优化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的定位和布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形成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
在工程技术上刻苦攻关,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搭建重点产业链畅通协调平台,建立与相关企业对接联系和服务保障机制,推动信息共享和上下游企业衔接。建立完善的产业链预警机制,及时掌握产业链运行情况和苗头性风险,有针对性地协调解决。
优化国内产业链布局,推进跨区域产业体系协调发展。大力支持东部和南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中低端环节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全面提升产业承接园区的建设规格和承载能力。在中西部地区建设东部配套产业集聚区,优化产业链区域布局,形成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优势互补、分工有序的合理布局。
坚持对外开放与自主研发有机结合,推动国内产业体系提质升级。继续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促进产业投资便利化,构筑全国“一盘棋”的海外大招商格局,吸引更多高端外资产业项目落地国内。加强产业支撑体系建设,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 ,整合利用国际市场,帮助国内产业链、供应链补短板强弱项。
以科技创新引领流程制造业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 钱 锋(代表九三学社中央)
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医药等流程制造业在国计民生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建议以科技创新引领流程制造,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夯实基础研究,推动流程制造高水平创新、高端化发展。做优做强计算化学研发平台,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整合现有各类材料基因数据库,汇聚各方材料研发、小试、中试等数据,加快打造“国家材料基因工程数据共享与服务平台”,以海量数据要素为高端材料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创新应用,以工业软件赋能流程制造智能化发展。发挥国家创新平台作用,开展数字孪生、智能控制、优化决策、安环管控等领域关键技术及“卡脖子”工业软件攻关和应用。流程制造企业与数字化服务商合作建立“数据+平台+应用”的架构体系,形成制造过程全生命周期的精准调控与监控溯源。
强化科技创新,促进流程制造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发展。制定数字技术赋能低碳转型规划,明确重点领域数字技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措施与路径。支持大型园区建立公共算力服务平台,推动动态仿真和优化调控类工业软件试验场等集中管理。推进流程制造企业向高校、科研机构开放应用场景,打造绿色低碳创新共同体。
完善政策支持,推进流程制造业产业链持续创新升级。对于依托计算化学研发平台开展产品研发创新和使用国产流程制造工业软件的相关企业,以及将非财政资金支持的新材料、生物医药研发数据汇集至平台的企业,政府给予一定鼓励政策。除涉及保密项目外的各类创新资源和政府国产化采购项目,均应向包括民企在内的各类企业平等开放。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互惠互利合作机制,推动我国流程制造及工业软件企业“走出去”。
引导民营企业增强信心 轻装上阵发展壮大
全国政协常委 南存辉
鼓励民营经济继续发展壮大、做出贡献,需要进一步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可预期性。建议:
积极营造“国民携手、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舆论氛围,立足国有企业规模大、信用等级高、资金成本低等优势和民营企业机制活、决策响应速度快、创新动力足等特点,促进国有资本力量与市场化机制活力结合,催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进一步探索混合所有制有效实现途径,比如明确国有企业主攻长期性、战略性、服务国计民生的领域,鼓励吸纳有意愿、有能力的民营企业参股,依法合规开展创新合作。
研究建立政府与民营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鼓励各级政府官员主动走近民营企业,放心与民营企业家交朋友,大胆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进一步细化优化营商环境配套措施,借助数字化管理手段,探索政策与企业“双向匹配”,推动惠企政策原则上“免申即享”,让好政策及时有效地直达市场主体,实现惠企政策“应享尽享”。在重大规划、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中积极吸纳民营企业参与,加快推进科技资源和应用场景向民营企业开放,吸引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新兴产业培育。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将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形成有利于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法治环境,降低企业合规成本,让企业家放心投资、安心经营。鼓励开展包容审慎监管,建立透明可追溯的试错、容错创新机制,为担当者担当。
学习好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
全国政协常委 刘 雷
今年5月,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调研组到浙江调研,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给浙江带来的巨大变化。“千万工程”取得的巨大成就可感、可及、可触,建议各地结合实践,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原则,在发展中把共同富裕和城乡融合结合起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强化规划引领,破解城乡发展规划分割、不落地的难题。建议结合自身历史文化和乡村实际,鼓励有意愿有条件的村庄,建立“村庄布点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农房设计”联动机制,出台细化标准,让农民看得懂、能对照、可操作。
强化兴业富民,破解产业链条短、龙头企业数量少的难题。建议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形成耕、种、管、收、烘和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推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同规同网,破解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最后一公里”问题。建议结合实际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同规同网,改善提升农村物流体系,深入实施“邮政在乡”和“快递进村”工程,助力解决农产品买卖两头难的问题。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同质同标,解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不统一、覆盖面窄的问题。建议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布局,全面推广城乡教育共同体、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广数字化线上教育、远程医疗,推动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服务进一步向乡村延伸,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同质目标。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全国政协常委 解 冬
近年来,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和各地方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相关要求,积极探索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为守牢金融安全底线,建议:
大力强化风险形势预研预判,打好防控风险“主动仗”。持续完善全面风险监测体系,有效提升防控金融风险能力。密切关注国内宏观经济修复情况,及时跟踪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切实提升监管的前瞻性、准确性和有效性。持续强化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化解头部房企风险。及时梳理摸清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情况,压实地方政府降低债务率的责任。紧盯大额授信风险和外部冲击风险,切实提高对金融风险的警觉性,筑牢风险防火墙,采取有效措施将潜在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
进一步明晰责任分工、加强央地协同,下好金融监管一盘棋。以推动金融稳定法出台为契机,进一步明确各方责任,持续健全央地之间金融风险早期通报以及跨区域、跨市场、跨行业交叉性风险研判等工作机制。
稳妥推进存量风险化解处置工作,打好风险处置组合拳。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推进存量高风险机构压降工作落地落细。深化风险防控相关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和监管协作,加大对重点风险的处置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加大处罚力度,形成有效震慑。优化工作机制,联动化解重大涉群体性金融纠纷和风险,为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以制度型开放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全国政协常委 赖明勇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这对形成新的国际竞争优势,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建议:
加强公平竞争审查、破除行政性垄断,加快推动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出台,研究制定重点领域公平竞争审查规则和行政性垄断执法指引,创新公平竞争审查机制。优化外资企业市场准入,推动外资企业登记注册业务全流程网上办理。加快建设更加成熟定型的全国统一市场主体登记管理制度,深入推进企业注销便利化。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减少行政审批手续;增强政务服务意识,利用数字技术推行“一站式”业务办理模式,强化部门间“多证合一”。探索提升自贸试验区的“经贸+货币”能级,健全压力测试,限额内推进数字货币、离岸金融、跨境资本流动等政策试点,推动人民币自由兑换业务试点。探索提升自贸试验区的“迭代创新”能级,在现有制度创新基础上沿“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突破,形成制度集成创新。
统筹推进国际标准“引进来”和国内标准“走出去”,推进体系兼容,以国内标准的国际化发展推动建设更加开放透明的标准体系。激活释放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红利,推进投资自由便利化,积极参与区域内外资安全审查标准的建立。为加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做好准备,在政府采购、商业援助、公平竞争等领域加强与CPTPP条款的对接。
积极开展电子签名、无纸化交易、电子贸易等领域的规则谈判,争取数字贸易规则的国际主动权。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数字经济合作,构建审慎包容的数字监管机制,加强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数字普惠金融等领域的合作。
发挥香港独特优势服务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 谭锦球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香港发挥“背靠祖国、联通世界”优势,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国家指导下与国家部署同向而行,做好国际创科中心建设,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加快推进再工业化,努力补短板强弱项。建议有关方面加强顶层指导,促进香港联合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合力做好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补齐补强工作。鼓励香港企业积极投身高端医疗器械、芯片、精密制造等国家急需的领域。在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生命健康科技、金融科技、先进制造和新能源科技领域,对接国家产业集群发展,吸引国际企业进驻。促进香港与内地省份合建研发转化平台,高效建立香港新兴产业。
力拓海外市场,服务自主创新。建议支持利用香港在东盟等地区的市场优势,动员各大商会及专业服务界的力量拓展东盟市场,让内地企业可以通过香港基地并船出海,加大内地与东盟的贸易及产业投资,搭建“一带一路”专业服务平台,服务内地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投资和市场开拓工作。支持在香港建立内地省份向海外推广产品的专业展馆,让香港成为内地海外推广的进出口商品贸易基地。香港做好与内地省份的全面对接,将有效推进创新,服务内地产品拓展全球大市场。
吸纳国际高端创科人才、加快建设国际创科中心。建议支持鼓励香港创造性地全面对接国家部署,加快推进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法律及争议解决中心建设,支持香港成为生物科技等创新型公司的上市首选地,加强港深协同发展,推进北部都会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建设,加快建设国际创科中心,更好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全国政协常委 黄 震(代表民进中央)
碳预算制度是在特定时期内,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主体设定温室气体排放上限的一种总量控制方法。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建立碳预算制度已经具备良好的工作基础。建议夯实基础工作,着手开展碳预算制度试点。
进一步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夯实碳预算制度的数据基础。系统梳理需要统计的基础数据类型、口径、统计频率等,着力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健全省、市、县三级的基础数据统计制度,提升数据的可追溯性和精细化水平,确保数据规范统一。完善企业层面的碳排放核算、报告与核查体系,发挥独立第三方核查机构作用,积极探索推广碳成本核算的方法和路径,帮助企业控制碳成本。探索基于物联网的精准计量监测体系,实现生产过程中基础数据的高频采集和碳排放的实时计量,与现有统计核算体系形成协同互补。
完善制度设计。碳预算总额的确定应充分借鉴现有能源、环境约束性指标的制定经验和实施办法,将经济环境发展目标、GDP增长、能耗强度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等条件因素纳入考量。探索碳预算指标的区域间流转和补偿模式,实现碳资源优化配置,增强碳预算执行的高效性、灵活性。
选择具备条件的市县尽快开展碳预算制度建设试点。根据地区“双碳”目标,设定年度碳预算总量,结合碳预算做好各类产业的规划,在有限排放空间内优先支持有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项目。开展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将实施前的碳排放概算、建设运行过程中的碳排放计量、项目退出前的碳排放结算纳入碳预算管理,强化过程管控。协同推进碳预算制度试点与碳绩效考核,为全国建设碳预算制度提供有益探索,积累经验,进一步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百年变局加速演进背景下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建议
全国政协常委 马建堂
能源安全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国要牢牢把握油气供应和能源安全的战略主动权,建议:
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在促进常态发展的同时,兜住极限状态下的能源安全底线。深入研究国内能源供需总量变化,全力满足不同阶段的能源需求。从供需两方面、国内国际两个维度,做好极端情况下保障能源安全的预案,保障关键产业和重要民生的基本需求。
统筹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关系,把新时代能源安全真正落到实处。增加油气供给能力。在稳住东部基础上,“向西”和“进海”挖潜并举。提升油气储备能力。到“十四五”末将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和天然气调峰储备能力提升至能应付较大冲击的水平;提高“国油国运”比例,尽快形成一定规模的“流动储备”。用好煤炭兜底能力。提升煤制油、煤制烯烃等新型煤化工技术和能力,积极推广煤炭清洁利用工艺,降低煤化工的碳排放;发挥好煤电调峰和兜底作用,为新能源“保驾护航”,加快推动电能替代,提升电气化率,实现安全与低碳的协同;推动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试验示范,为以煤为主的重点减排行业深度脱碳提供技术方案。
提升国际合作能力。加紧推进与相关国家的能源及经贸合作。在稳定和扩大石油及天然气进口的同时,还可发挥我国在新能源和电力领域的综合优势,对外投资电网及新能源项目。鼓励外商独资或合资“带油”在国内投资建厂,建设高水平的全球炼化基地,加深产业合作和市场利益的融合。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 走好新疆高质量发展之路
全国政协常委 吉尔拉·衣沙木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新疆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在新疆不能简单就发展谈发展,而是要深刻认识发展和稳定、发展和民生、发展和人心的紧密联系。”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推动新疆高质量发展闯出新路子、迈上新台阶,切实把握好党中央赋予新疆的战略定位,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疆篇章。
发挥新疆的区位优势,切实用好国家各项特殊支持政策,走出一条具有沿边开放特色、区别于沿海开放模式的新路子。高质量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领域合作。加快中吉乌铁路等交通走廊建设,推动进疆通道与边境口岸城市快捷直通。聚焦在全国经济大局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优势产业,在补链延链强链上下功夫,把新疆丰富的资源禀赋转化为产业优势。
多渠道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深化拓展跨区域劳务协作,促进各族群众稳定就业、增收致富。坚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运行和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推动脱贫地区发展,提升脱贫群众收入水平。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基层干部、青壮年农牧民、外出务工就业群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水平。促进城乡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加大文物挖掘保护和传播展示力度,推动中华文化元素和符号进公共文化机构、基层文化阵地,更好铸牢中国心、中华魂。加强互嵌式社区、乡村建设,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进一步用好对口援疆政策,确保援疆资金项目向民生、向基层、向重点地区倾斜,推动“旅游援疆”“游客互送”,让疆内外群众在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美术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全国政协常委 吴为山(代表民盟中央)
为推动新时代美术事业高质量发展,以美术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出3点建议:
以高质量收藏凝聚文脉传承,厚积发展底蕴。要聚宝首先要识宝,先贤创造的经典、老艺术家的代表作、活跃当下的实力派艺术家和青年美术家的优秀作品,以及散落海外的华人美术精品、国外艺术大师的佳作,其中所体现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所表现的可歌可泣的人和事,所呈现出的创新精神,是我们关注和收藏的对象。对于精品,要将分类分级与修复保护相结合,为国家积聚文化财富。
以高水平利用展现中国精神,推动创新发展。通过博物馆与美术馆的合作,让博物馆的历史经典和美术馆的现代作品构成文脉清晰的序列,形成动态化的展览,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使藏品“活起来”。加强对美术经典的思想性、艺术性、创新性,以及历史价值、时代精神、审美特征的研究、阐释、传播。
以高品质服务化育大众,推动全民美育。全民素养的提升是新文化滋生发展、创新创造的基础。高品质服务要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强品牌、重创新、抓细节,持续优化提升,拓宽覆盖面,推动全民美育。要使规模巨大的人口成为实现现代化的资源,通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提升人口素质。要深刻理解美育时代价值,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全国政协常委 张伯军
今年4月,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围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展调研,调研组感受到有关地方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对外开放取得积极成效,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方面。为此建议:
在中共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统筹好加强顶层设计与发挥地方积极性的关系。探索“国家提要求、部委领任务、地方抓落实做探索”的先行先试模式。由有关部门牵头,系统清理与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等重大开放举措不适应、不一致、不协调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确保中央政策更好落地见效。
深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完善市场准入、政府采购、知识产权、监管执法等领域的政策措施,及时推动法律法规、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有效衔接,营造良好国内国际环境。大力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更大力度开展多双边规则、标准等交流合作,促进国内外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有效衔接。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充实涉外法律工具箱,坚决反对“长臂管辖”,支持地方政府和受影响企业更好运用法治手段维护合法权益。
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正确认识产业链、供应链转移,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高度辩证看待,实施分级分类的应对策略,防止“一刀切”。对传统产业,要在研发、销售等高端环节上下功夫,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对优势产业,要着力疏通国内外市场堵点,继续保持优势。对短板产业,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创新投入,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发展,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中掌握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