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民”有多远
来源:临沂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对于正在走向富裕的农民来说,信息化意味着什么?如何尽快打通农村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数字农民”究竟离我们还有多远?日前,记者到郯城农村采访,强烈地感受到,随着我市“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的建设,网络、信息这些过去在农民听来似乎遥不可及的概念,如今正迅速融入他们的生产、生活,加快了他们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宽带还没普及到农村,“农家宝”搭建起信息平台

  在泉源乡小马庄村一个养殖专业户家里,主人高兴地坐在一台小巧的“农家宝”信息机电脑前为我们进行操作演示。随着鼠标轻点,只见电脑屏幕上依次显示出“正在拨ISP16900”、“在检查用户名和密码”、“拨号成功”,一个整洁的界面立时出现在眼前:农村政策、农业科技、市场供求等各类涉农信息在此均可随意搜索。主人告诉记者,去年他和本村的几个养殖户使用“农家宝”提供的科学配方调配饲料养猪,不仅提高了猪肉质量,而且大大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益。旁边一位村干部说:“现在宽带还没到农村,即使到了农村,要搜索咱农民需要的信息也像‘大海捞针’。‘农家宝’是专给咱农民提供信息的,搜索起来就如‘盆里捉鱼’。”

  重坊镇高集村于2004年安装了一台“农家宝”信息机,村党支书李茂永搜索到他曾打过工的南京市白云亭蔬菜市场的蒜薹价格是每公斤5.6元,而当时重坊镇供销冷库所存的蒜薹每公斤价格是4.6元。他合计,蒜薹运到南京每公斤要加成本费0.4元,一车载一万公斤就能赚6000元。于是,他在两天内动员35户村民每人入股5000元,成立了蒜薹购销合作经济组织,迅速挺进南京市场。眼下,南京白云亭蔬菜市场的蒜薹供货全由他们承揽下来,去年入冬以来,每天销售蒜薹约2.5万公斤,净收入逾1.5万元。

  重坊镇党委副书记任仕刚还对记者讲了这样一则故事:该镇蔬菜销售大户王宝祥,过去常年安排专人在广州市场搞信息调查,一年仅交通、住宿、生活、通讯等开支约2万多元,自从安装了信息机,鼠标轻轻一点,市场近在眼前,搞市场调查的开支全省了。

  据陪同采访的市科技局领导介绍,为引导农民致富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进程,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农村开展“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由市科技局等部门组织实施。经考察,由北京光彩农信公司开发研制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进村入户系统(SPEC系统)”,2002年被科技部列为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003年正式推向市场。该系统操作简便——会识字就会操作;成本低廉——每天接收信息费用约3角钱;免维护——不染病毒不死机,且具有信息可上传、答复及时、信息更新快、详细实用等特点,30秒即可下载约10万字的农业科技信息,还可离线浏览,并能根据用户需求定制。自2004年以来,我市已安装这种“农家宝”信息机500多台。其中,郯城县有201个村安装了信息机,港上镇则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镇村村通”。

  记者点评:农业部一项调查表明:目前,互联网用户中农林牧渔业用户仅占1.9%,而适合农民操作使用的信息机融合了农村科技信息和实用信息资源,先行进村入户。它的悄然兴起,解决了农村信息渠道不畅的问题。积极引导农村科技示范户、种养殖大户和各类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率先“触网”,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是加快农村信息化的有效途径。

  开通一户服务全村,信息员架起网上信息与实际应用的桥粱

  “这台电脑不是给我个人的,我家是全村的信息站,乡亲们可以随时到我家查询和发布信息。一天之内我曾向专家咨询过18次!”郯城镇三井村信息员农资经营户徐峰这样告诉记者。

  2005年夏,三井村爆发大面积玉米“矮缩病”。徐峰立即上网向专家咨询,很快得到专家答复并列出防治方法及用药用量,及时发布给村民,使本村及附近村庄的染病玉米得到及时救治,避免了重大经济损失。该村棉花“枯萎病”往年也很严重,2005年春,徐峰就此事在网上咨询农业专家,专家把预防技术告诉了他,他又通过村委把防治技术在村里广为宣传。是年,村民们第一次在苗期、盛花期前为棉花各打一次药,使得全村90%以上的棉花未患“枯萎病”。避免了像2004年一样造成近20万元的经济损失。一时间,徐峰成了村民眼中的科技专家。“这个专家不是我,是从信息机里请出来的。”徐峰笑着说。

  港上镇向阳村信息员在“农家宝”网上发布了草莓销售信息,引来北京、上海、青岛等地的客户云集,并以每公斤比以往高出一元钱的价格签定了长期供货合同,仅此一项就为村民增收20万余元;该镇珩东头村是银杏专业村,去年信息员把村里的银杏供求信息推上网,使银杏产品远销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年实现销售收入30万余元,人均增收 800元……

  据郯城县科技局局长王振乾介绍:郯城县现有200余名经过培训的信息员活跃在农村,大多是科技示范户、农副产品加工户、种植养殖大户,他们对信息的需求量大,带动村民致富的热情高,其作用不可小视。

  记者点评:在“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信息员确实居于重要地位,他们担负着信息搜集、信息发布、信息反馈等重要职责。发挥好他们的作用,才能使当地农民获得最佳效果的信息服务,才能让信息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打通了“最后一公里”,农村信息化呼之欲出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几年,全国各地兴起了农业信息化的热潮,然而,信息化推进到县级后,下乡、进村、入户却进展缓慢甚至受阻,这就是通常称谓的“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最后一公里”是农业信息化的最后一环,也是关键的一环。“打通这一环必须要抓好认识、资金和管理问题。”郯城县科技局的同志如是说。

  港上镇就是从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入手,实现全省第一个科技信息“村村通”乡镇的。该镇共购置了30台“农家宝”信息机,除23个行政村全部安装信息机外,一些农业龙头企业也安装了信息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该镇从信息机上获取有价值的信息1.4万条,销售农副产品6000万公斤,直接或间接受益农民达8000户。

  为解决资金问题,郯城县推行县、乡、村、户共同负担的投入模式。安装一台信息机现需3000元,而这笔钱在郯城由县、镇拿1500元,村拿1000元,户拿500元。如此做法,很好的调动了乡镇、村街、个体户投入安装信息机的积极性。另外,该县还按照“三分建七分管”的原则,不断优化信息服务的四级管理网络。截至目前,该县在农村信息网络硬件建设、人员培训、网络运行、信息资源开发、信息发布等方面已累计投入资金60万余元;现已安装“农家宝”信息机201台,在17个乡镇设立示范点;已接收各类信息150万余条,发布各类供求信息6000余条,进行网上专家咨询3000余人次,受益群众20万余人,年增综合效益5000余万元。

  采访结束时,郯城县副县长袁俊海告诉记者:“我们还将动员更多的农民安装使用这种信息机,而且从今年起,每年我们都将拿出专项资金奖励部分信息机用户。政府投入这项工作,可以使全县农民受益,这个投入产出比,合算!”

  记者点评:先行一步的郯城农民正享受着信息技术带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而郯城县积极实施“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的经验做法,也多次受到省、市领导的肯定并在全省、全市推广。借鉴其经验,扎扎实实推进各地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合民意、顺民心。各级领导部门广开思路,整合资源,借助“农家宝”信息机和农村远程教育网络系统设备,共同开展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协力打通“最后一公里”,“数字农民”时代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