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助重庆恢复耕地
来源:科技日报 更新时间:2023-07-17


记者7月5日从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了解到,2022年,重庆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开展补充耕地和耕地恢复补足行动,恢复耕地20余万亩,补充耕地7万余亩。

严守红线 构建数字监管系统

山地、丘陵分别占重庆辖区面积75.8%和18.2%,耕地存在形态破碎、分布零散的问题。针对耕地监管集成低、底数掌握不及时、形势分析不准确等问题,重庆应用云计算、大数据、无人机及“互联网+”等技术,构建强化闭环管理、多维立体监管、多跨协同管护为核心的“渝耕保”耕地保护监管系统。

该系统是重庆对“耕地智保”数字化改革的创新探索,形成了“1+3+1”结构,即一张耕地监测网,内设管理决策中心、指挥调度中心和业务办理中心三大作业管理模块,外加一款“渝耕保”App。

通过半年多建设,耕地监测网初步实现了卫星遥感“天上看”、视频监控“实时盯”、网格专员“地面巡”的立体监测体系构建,对耕地变化情况进行一体化全覆盖动态监测。

据了解,“渝耕保”App分为管理版和公众版,一方面,加强耕地保护专班和基层网格员信息指挥调度、日常耕地巡查等工作;另一方面,为公众提供“耕地上能种什么、不能种什么”等耕地保护政策普及、便民查询,违规占用耕地举报服务等。

土地整治 旱地变“宝地”

“蔡家镇福德村市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是全市第一个土地整治全域平整项目。”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耕保处处长王颖介绍,江津区蔡家镇福德村市级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建设规模达227公顷,通过实施土地平整、旱改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等工程措施,提高项目区耕地的田块规模化率和梯田化率,提高耕地等级和粮食产能。

为实现耕地进出平衡,去年重庆开始找回流失耕地,在尊重农户意愿的前提下,将经果林、设施农用地、农村道路用地等恢复为耕地,共计20余万亩,王颖表示:“目前,我市这样的全域平整项目每年有200多个,福德村项目也为我市后来的这些土地整治项目提供了有效借鉴。”

“引水排管全覆盖让这里再也没有干过。”蔡家镇福德村村民夏先六感慨道,土地整治后,他只负责粮食生产,后续的运送、售卖都不用自己操心,种地变得更省心了。

据了解,该项目于2021年1月开工建设,2021年11月竣工,按照村集体统一耕种和农民自主耕种的种植模式,同时有效利用江津作为全国唯一大城市城郊型天然富硒区这张名片,种植富硒生态农产品,售卖价格高于普通农产品。

结构调整 推进耕地保护工作

重庆市积极探索“政府+企业+农户”的耕地保护模式,以政府为引领,企业(技术人员)为纽带,农民为主体,因地制宜、科学举措,推进耕地保护工作。

江津区规划自然资源局耕保修复科科长白勇介绍,他们一方面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将乡村治理同耕地保护“网格化”动态巡查相结合;一方面回引技术型人才,培育新型农民,江津区李市镇黄桷村的袁贞发就是当地引回的技术型人才,他在广州农科院帮助专家试种种子20多年,具有非常丰富的种植经验,目前他带领试种的新品玉米、豇豆、丝瓜因口感更好、营养更丰富受到当地市场的青睐。

此外,耕地保护还要彰显农户“主体”作用,变被动恢复为主动耕种,黄桷村党委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王刚表示:“今年的试种很成功,玉米预计在7月上市,售价在10元每斤,通过间种、套种、轮种,让农户获得‘双生’效益,全部推广后,有机特色蔬菜种植可达1000亩以上。”(记者 雍 黎  实习生 雷 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