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在上海打造数学研究高地
——来自浦江基础科学发展论坛的报道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国际科技竞争不断向基础研究前移。7月24日,主题为“基础科学的现状与未来”的浦江基础科学发展论坛在上海科学会堂拉开帷幕。论坛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办。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上海数学中心主任李骏看来,此次浦江基础科学发展论坛有三大亮点:包括大会主席丘成桐先生在内的多位菲尔茨奖得主参加;国内外前沿数学家、物理学家、人工智能研究者参与,在不同领域展现基础科学研究风采与前沿进展,赋能交叉学科研究;海纳百川,邀请世界各国顶尖科学家参与,致力于在上海搭建国际基础科学交流合作的大平台。
数学家、清华大学求真书院院长丘成桐在开幕式上期许,上海要打造成基础研究尤其是数学研究的世界重镇。
而加快在上海打造数学研究的高地,为数学基础研究科研人员和相关应用研究人员营造充分交流的良好学术环境,正是浦江基础科学发展论坛的一个重要目标。
“如果能弄清原理,人工智能的应用范畴将大得多。”丘成桐指出,打造数学研究重镇,不能只盯着数学的应用领域,更要推动数学本身的基础研究。丘成桐认为,长三角既有数学研究的历史沉淀,也有如今足够的经济能力支撑,应该吸引来自中国乃至全球最好的学生和学者,来沪求学和做学问。丘成桐说,上海要积极打造适合做学问的环境,让学者可以发挥所长,能做出自己的学问。
在推动数学、物理、生命科学等基础科学发展上,上海集聚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李政道研究所、上海数学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研究型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牵头组建的国家实验室完成高质量入轨运行。为积极推进项目、人才、平台一体化建设,上海布局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建和在建的共15个,数量约占全国的1/4,成为全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种类最多、综合能力最强的地区。在国家基础研究任务方面,2022年上海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数超过4600项,经费超34亿元。同时,聚焦物理、天文、量子等基础前沿领域,以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天航空等重点领域,加快推动国家基础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为开展前沿科学探索汇聚和培育顶尖人才。
为了推动科研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上海市科委在基础研究优势突出的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试点首设“基础研究特区”,鼓励科学家勇闯“无人区”。通过探索长期稳定的资助方式,并赋予“基础研究特区”充分的科研自主权,实行“区长”负责制,支持机构自由选题、自行组织、自主使用经费,充分发挥上海市部分具有突出优势的高校、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论坛为期3天,来自国内外的近40位顶尖科学家将围绕主题共谋创新、共话合作。(本报上海7月24日电 本报记者 孟歆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