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赋能、技术赋智、管理赋值,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的创新。在此基础上,推动构建治理体系、创新治理机制、扎牢治理根基、集成治理经验,普陀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致力于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为市民提供有感服务和无感管理,共同缔造绘就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圆”。
“未病先治”:数字技术见智慧
今年3-4月,普陀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通过12345市民服务热线平台系统后台算法推算出了“白蚁”这个热词,第一时间启动“预警响应机制”,将白蚁防治方法和处置部门信息推送给基层单位,有效帮助基层单位提前干预,避免了涉及白蚁群体性诉求的发生。
今年6月,结合市热线办的专报,又运用算法梳理出往年积水投诉重点点位,启动“数据共享机制”,推送至普陀区防汛办信息共享,帮助处置部门掌握可能发生防汛险情的点位,做到及时部署,快速救援,达到“未病先治”的效果。
区城运中心加速热线数字化转型,持续做好数据挖掘工作。利用热线数据,针对重点事件、重点单位、重点领域进行画像。通过热线数据将“被动处置”转向“主动发现”,辅助发现行业问题,把热线作为行业指数中重要的参数,为工作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为工作成效提供数据支撑。以“治理的数字化转型”为引领,着力提高对市民诉求的分析能力,以“未诉先办服务靠前”理念,端口前移,努力将问题化解在市民投诉之前,将疑问解答在市民求助之前。
此外,为了及时回应居民诉求,热线平台运用智能化手段在部分街镇探索“直达快处”试点。依托“智能派单+一线通达”功能,以及街镇的综合管理片区队伍,打破原有工作流程,工单直达基层,实现紧急事项第一时间到基层处置人员手中。
“半马苏河”场景:城市管理显效度
在首届上海苏州河半马赛事中,普陀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依托“半马苏河数字治理应用场景”和“苏州河半程马拉松比赛多维度安全保障系统”,将18个安保工作关键要素全量纳入一网统管平台系统。通过数据分析提前预测赛事当天拥堵点位和隐患情况,合理部署安保力量、设置补给点。赛事当天实时监测4000余名参赛选手、244处重点部位等动态情况,根据实时路况信息,对赛道周边人群密集、车辆拥堵等区域推送AI预警,为人群疏导、车辆分流提供支撑,确保了苏河半马活动现场绝对安全、绝对平稳、绝对有序。
数智普陀·半马苏河数字治理应用场景,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在信息维度上对实体城市运行管理中的要素进行精准信息表达和映射。一网感知苏河全域,汇聚整合7个部门、4个街镇,800余个智能感知设备和行业管理数据,构建苏河智能感知体系,解决了数据分散、不互通等问题。一站处置苏河事件,搭载乱扔垃圾、沿河聚集、违规停放非机动车、河面漂浮物监测、行人意外落水等5类AI算法,智能发现苏河沿线治理问题并派单处置,形成“自动发现-立案派遣-协同处置-督办审核-结案问效”闭环流程,实现对区域内的日常、应急案件处置情况实时跟踪和督办。一屏呈现苏河风貌,构建管理服务全协同,将红色热土、沿岸商圈、体育赛事、文旅景点有机结合,提升文化旅游、重大赛事保障等能力,实现苏河沿岸动态精准识别、资源合理调度、事务精细化管理,向市民提供苏河水岸“推窗见绿、抬头赏景、起步闻香”的秀美新颜和人文服务。
普陀区以“高效处置一件事”为目标,深入推进“一网统管”平台建设,搭建统一的数智底座,建设“1+10+N”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即:1个区级平台+10个街道镇平台+N个业务平台,充分发挥区级平台中枢作用,促进区、街镇、委办平台交互协同,实现一屏发现、一口派单、一站处置、一网评效、一键智搜五个“一”的能力转变。
“5分钟充电生态圈”:服务市民有温度
在曹杨新村街道,沿街路面安装了快速充电桩,致力于打造“5分钟充电生态圈”,以满足市民对电瓶车充电的需求。为了让整个充电过程“可视、可管、可控”,在启用集中充电管理智能系统后,对辖区内的多种电动车安全充电设施,在具备物联网数据接入条件的情况下,全部接入“一网统管”。通过一网统管大屏幕,所有充电端口的安全情况、使用情况可以滚动更新、实时上报。哪些端口正在使用、是否有端口存在故障,总充电次数、平均充电时长,充电设施布点热力图都一目了然。消防队、房管中心、就近居委会及充电设施运维企业等各方力量可凭借这些数据及时作出安全响应,让市民养成良好充电习惯的同时,既保证安全又能得到便捷。
在长寿路街道,有居民和商户曾通过热线反馈辖区内一条无名路存在道板破损、路面坑洼、污水淤积、乱停车等问题。街道城运中心认真对待居民诉求,一方面主动收集汇总居民、单位的意见建议,另一方面积极协调相关单位部门落实整治无名路整治方案。经过多部门联动配合,改造已施工完毕,道路环境品质和居民满意度得到了双提升,相关热线也从之前的年均50余件下降至个位数。在区城运中心的悉心指导下,街道还逐步完善12345市民服务热线处置流程,有效提升办理效率与办理质量,切实搭建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的“连心线”。
无论是曹杨新村街道“一网统管”平台的电动车充电智能化应用场景,还是长寿路街道市民热线处置,都在依托区城运中心体系和机制,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成为为民解难题办实事的重要途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记者 王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