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业建设方兴未艾,而不少数字农业项目陷于“数字孤岛”的尴尬,是什么导致农业数字化进程中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如此大的差距?
显然,不全是管理者、数字技术供应商为多做项目而拥抱数字农业,也绝非建成的数字农业项目不具备提升农业管理和经营效益的工具属性,而是没能构建起全域数字农业平台,无法形成区域或行业性数字农业生态,数字农业项目价值无法扣环成链。
近年来,一款名为“神农口袋”的app在上海实现了“扎根式”普及应用,它覆盖了上海全域农业用地,9000余家规模化经营者通过app享受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种植保供、渠道采购等“一揽子”服务功能,同时有效上传基于土地及生产过程的动态、实时数据,这款app因此升级为上海农业产管销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
“神农口袋”app本质上是一个数字化管理应用工具,如果上海的农业管理者、经营者不能与之相互成就,仍然逃不过“数字孤岛”的宿命。
是什么力量让它茁壮成长?“如果没有上海数字农业农村云平台,‘神农口袋’不可能成为具有内生动力的工具。”上海数字农业农村云平台技术供应商上海左岸芯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波说,“是政府、数字技术开发者、农业经营主体联合构建的数字农业底座,促使工具发挥价值,推动区域数字农业生态,共同塑造了数字农业价值链。”
背靠“神农口袋”平台,每串马陆葡萄都带有“二维码”溯源标签,消费者通过手机扫描,能查到该串葡萄的生产信息、品牌认证等内容。(图片来源:左岸芯慧)
01
三大数字农业云平台
各展风采
2020年5月,上海数字农业农村云平台推出“神农口袋”信息直报系统时,没有人想到,3年后,它可以用来“一键贷款”。贷款的依据是过去3年的农事档案记录。“神农口袋”之所以可以做到这一点,是基于数据资产。而数据变资产,发端于上海数字农业的“一图”“一库”“一网”建设。
上海数字农业“一图”涵盖了上海全域230万亩农业生产用地,100多万个地块被赋予编码。横向,实现了农用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的“一图”绘制;纵向,实现了覆盖市、区两级农业政务门类系统的“一库”建设。由此,面向农业生产者、政务管理者、社会化服务者、城市消费者的立体式“一网”得以构建。
上海“一图”“一库”和“一网”的建设,让数字农业的应用功能全方位开花结果,上海农业农村数字云平台因而在全国众多数字农业云平台中脱颖而出。
如今,真实鲜活的数据保障了“菜篮子”保供、市场供应调配、农产品生产计划、保险补贴,农业农事指导施策效率精准升级。
农业经营者基于数据资产获得信用,享受到金融保险等实实在在的服务;电商、农产品采购商等社会化服务机构基于数据平台完成产销对接;金融信贷部门则基于数据资产完成更多信贷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因数据而受益的相关人员自觉提供并维护数据,这就如一个具有内生力的生态系统,在正向循环中避免了数字农业陷入“数字孤岛”的窘境。
四川德阳市旌阳区数字乡村平台和江西上饶市数字农业云平台基于各区域现实所需的开发,同样各美其美。
旌阳数字乡村平台为41.4万个地块共42.9万亩耕地赋予了“数字身份证”,由此建成全域资源管理图,形成了农业生产、农村管理和农民服务3大可视化应用图层。耕地保护监管平台、物联网管理系统、农业全周期产业区块链等嫁接在图层之上,功能连续迭代升级。
上饶数字农业云平台建设思路紧紧围绕六大农业支柱产业,着力构建农业产业服务体系,从顶层设计上保证全域涉农资源的聚集、整合和应用,让上饶农业农村管理体系、信用体系和服务体系的数字化价值得以型塑。
这三大数字农业云平台所表现出的生命力吸引了各级领导及周边省市前来取经。取经的结果是,充分理解了开发者在项目架构上的价值理念——要发展数字农业,先摸清家底,构建数字底座是关键。
02
以数字底座为内核
构建数字农业价值链
上海、旌阳、上饶数字农业云平台建设实践表明,实现功能扩增和装备升级的场景式应用技术,其实是针对农业经营者和社会化服务者的需求而来的“衍生品”,而其“不变”的内核是数字底座。正是数字底座让数字农业的价值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
上海、旌阳和上饶数字底座的价值呈现遵循着相似逻辑。其关键在于农业数字底座的可视化。因为可视化,让管理和应用有了依据,各方开展合作有了基础。
被可视化了的数字底座,之所以能成就数字农业平台的成功,规避“数字孤岛”的命运,至少基于两点原因。
第一,通过数字共享实现了资源有效配置。这和传统农业“壁垒森严”不同,数字农业正在有效解决“谁来共享”和“如何共享”的难题,从而推动农业优质资源的有效配置。第二,通过大数据促进公正平等。传统农业的价值评定往往受限于经营规模、投资多少等因素,而在基于全域农业农村大数据的数字底座面前,经营区域、经营规模、经营主体之间没有大小高下的区别,这促使对交易、管理和服务行为的考量变得公平科学。
数字底座为农业数字系统的衍生功能开发提供了方便之门和通达之道。由此,决策者能够高效判定行业痛点,寻找创新解决之道。各类经营者、服务者则能够享受“傻瓜式”操作。“傻瓜式”操作的便捷之处在于:一方面,让数字化的功能应用变得更为广泛适用和开放包容,另一方面,更为广泛和开放地接纳各类使用者。这就不难理解数字资产的动力来源。
显然,做到了全域农业生产者信任可视化、管理者全程决策科学化、服务者服务精准化,型塑数字农业价值链的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数字农业推动现代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也因此成为现实。
03
以价值共创模式
推动数字农业建设
上海是基于对农用地块生产行为的数据采集来建设“数字底座”,旌阳跳出了农业条线,通过跨部门协作实现对农用土地数据的采集,上饶则完成了对全域农业农村大数据的全面采集。
毋庸置疑的是,这三个数字农业云平台的数据采集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他们是如何完成这个艰难的任务的呢?
“十多年数字农业探索实践证明,要获得真实有效的数据,采集者、开发者和使用者必须是一个共同体!”张波感慨地说。
如何理解这个“共同体”?
“生产行为是一个流动过程,需要保证生产行为数据的准确率和及时率,上海是通过农口各级政府的服务推动的,这很了不起。”张波解释,“旌阳区的数据采集,依靠党委、政府一把手的决心和思路,真正打破职能部门的壁垒,从而把国土资源的全方位信息收集起来。”
这是一个由行政力量主导的共同体,通过政府和数字技术供应商联合进行价值共创,吸引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机构共享价值,在各自实现价值、贡献价值的过程中保持积极性和创造力。
这就更容易理解三大数字农业云平台“数字底座”的共性,即数据开放的“魅力”。
多元主体参与的数据源开放,创造出了低成本甚至是免费的充足样本。广泛汇聚起来的大数据犹如活水,为数字技术开发者提供源源不断的分析资源,促使筛选和决策更精准,从而保障了农业生产、服务和管理的真实可信。在这个过程中,和谐共创的数字农业生态环境逐步形成。
这也是共同体能够保持稳定并持续扩大的重要条件,因为数据开放,才能吸引更多的创新主体参与数据价值挖掘和功能性平台开发,激发主体创新活力。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数字农业发展到今天,各地各级政府都有了试错的经历,也认识到数字技术、功能开发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能否有效打破区域、行政等各种壁垒,获取真实动态的数据,让数据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体现出价值,通过价值分享扩大共同体,从而构建区域数字农业生态,真正推动数字农业建设稳步向前。(记者东方城乡报上农融媒 贾佳 农民日报胡立刚)